专栏名称: 创事记
新浪科技旗下专栏,创业创意报道、犀利观点评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独家 | ... ·  昨天  
新浪科技  ·  【#SpaceX2024年已完成133次发射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创事记

互联网巨头们真能成为电影业的“主控”?

创事记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1-25 18:00

正文

导语:“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一代枭雄黄巢的这句诗用来形容2016年底2017年初的互联网巨头们的电影“挫折”颇合时宜。

  

犹记得2015年的时候,各大互联网公司不满足于在电影市场中占据的渠道宣发到参与投资的桎梏,纷纷成立影业公司,“互联网+电影”似乎可以在票房大爆发的时代中攻城略地,不仅成为电影产业的金主,更要成为“核心”玩家……

  

时过境迁,读娱君认为,虽然互联网的资金和渠道在电影产业越来越重要,在整个电影产业链中更是成为和房地产野蛮们一样、发言最大的玩家之一,但就如同小米影业的负责人说的那样,电影产业的盘子太小了,所以互联网巨头们试图成为电影“主控”的远景可能越来越不靠谱,但对于互联网巨头们来说,中国电影品质水化并不影响他们赚钱,毕竟,这是做生意嘛!

  小米影业败走并非孤立

  网络大佬们的电影主控项目的失利比比皆是

小米2016年宣布成立子公司小米影业。据悉,近日成立不到一年的小米影业已宣发部门解散,且不打算涉足影视制作,小米影业的掌舵人黎万强也证实了该消息,并称小米影业目前是一个十余人左右的部门。由此可见,从最初的小米子公司缩水为如今十余人的“部门”,小米影业正急踩刹车。此外,对于此次解散宣发部门而涉及的相关人员,则有两种选择,即调岗或离职,允许转岗,没有补偿,离职期限宽松。值得注意的是,该消息还表示,小米影业的制作部门更是早已停止运行。消息一出,引发很多对于“互联网+”电影的思考。

  

读娱君觉得,中国电影市场也是蛮神奇的,在票房高涨的14年、15年和16年上半年,所有参与者似乎都是“欣欣向荣”;但票房增长没有达到600亿后,所有的玩家们似乎都带着忐忑,并且随之暴露很多问题。

  

互联网势力加持下的票补和宣发似乎不那么灵光了,粉丝电影也是时灵时不灵,资本市场对于影视概念的认可度在降低,传统电影巨头们在院线渠道面前话语权降低。言而总之,在票房高涨资本狂飙的时候,没人会真的思考问题,只有降温的时候,行业反思才会出现;但谁也说不清楚,反思是会带给中国电影“质”的飞跃,还是给来自互联网的势力思考电影这桩生意到底是不是个好生意。

  

回到小米影业的话题,不论是主动调整还是被动裁员,都可以看出小米这家公司对于电影产业的认知目前是明确的:电影是其整个内容布局的一部分,是给用户“看”的,对于电影产业,曾经的“冲动”是错误的,所以才会出现调整。

  

和小米影业一样,包括BAT在内的互联网公司的内容布局在过往几年已经不在是新闻,但借小米影业败走这个节点回顾来看,虽然互联网势力从整体上改造电影市场已经十分成功,但仅就“电影”本身而言,其实互联网的魅力可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作为互联网势力入侵电影内容的排头兵,乐视影业和合一影业算是相对成功的。

  

乐视影业起步最早,也是最早涉足主控(制作和发型)的互联网影业公司,《小时代》系列、《长城》等虽然争议颇多,但从票房和主控项目来看,乐视影业都算的上是一家主流的影业公司。

  

乐视影业目前的麻烦,就是乐视的麻烦,背靠乐视集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知道被打包进入乐视上市公司资产后的乐视影业发展会如何?但和万达合作的《长城》,已经展现出乐视在电影国际化的步伐并非乐视惯常的PPT,而是在真正在发生着的。

  

合一影业也是互联网公司电影红利的产物。背靠优酷土豆的资源,在IP价值充分挖掘的当下,合一影业挖掘出了万合天宜和筷子兄弟,《万万没想到》大电影和《老男孩》的票房也都不错——但进入2016年,优酷并入阿里,合一影业的诸多计划似乎也都搁浅了,包括《机器之血》《报告老板》等原定2016年上映的大电影也都没特别的声音了。所以,合一影业的问题是,在并入阿里影业之后如何更大程度上的发挥产能价值?

  

还有腾讯影业,随着首个主控项目失利,逐渐显现一个问题:巨头想通吃也不容易。腾讯在电影的产业链中也是占据了相当的优势的,但具体到制作和发行上,腾讯影业的成绩似乎并不那么光鲜,读娱君之前跟进过腾讯影业成立一年多首个主控项目《少年》的票房不过千万,和乐视影业、阿里影业包括合一影业的首个主控项目比起来,真的是“相形见绌”。或许腾讯影业未来还是以参与为主,挣上下游和宣发的钱,对于腾讯来说可能是更靠谱的吧。

  

包括腾讯百度在内,还有陌陌、豆瓣、58等等都成立了影业公司,多数在2016年都是悄无声息,或者还在摸索阶段;毕竟,对于这些互联网公司而言,无论是增值服务还是游戏,又或者是广告收入,都比电影的市场要大很多,而且电影市场的不确定性也让这些风生水起的互联网大佬们很有些头疼。

  

但和万达影业一样,乐视影业和完美影业在电影市场上玩的很有一些声色,但都是从参与到主控的过程。可见,互联网“风口论”在电影的项目的主控上,并非是通吃的。

  

所有电影都给互联网打工已经成为“现象”

  互联网+已经深刻改造了电影产业

2014年6月15日的上海电影节主题论坛上,保利博纳总裁于冬曾预言电影公司未来都将给BAT打工。在小米影业败走的消息传来,有业内人认为,电影还是有规律和内在的,所以这个结论似乎不那么靠谱!

  

读娱君认为,其实不然,虽然主控电影项目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现在还显得很稚嫩,但从整个产业角度来说,除了万达这种拥有强大的线下渠道优势的大玩家之外,多数电影公司都在源源不断的给互联网公司输血。

  

除了资本的介入外,互联网公司几乎掌握了从IP(网络文学),到宣发、衍生品的电影产业的上下游。当前的网络文学网站,不是隶属腾讯就是百度和完美;而宣发渠道,无论是微博、微信还是今日头条和豆瓣,都是互联网,观众群在网上,所以宣传就在网上,至于购票app,基本上更是完成了互联网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影市场的红利真的被互联网公司“吃透”了。

  

在电影的整个产业链中,互联网不是万能的,但互联网的加持可以增加很多种可能。和传统的电影公司不同的是,互联网公司除了资本雄厚,而且还拥有庞大的流量,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极大的优化了很多传统的电影产业链资源。

  

另外通过自身的网络优势,改造或者创造新的IP,打通电影,游戏,文学等多个领域的产业融合,让一个IP可以焕发出更多的衍生价值,也可以通过自身的视频渠道的优势对网络自制剧发力,这也是阿里影业、腾讯影业和合一影业等前后被市场追捧的重要原因。

  

产业链已经发生了变革,这是互联网在电影市场话语权不断增大的重要原因。

  

读娱君认为,切入渠道或者宣发,或者类似影游联动,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仍然有巨大的诱惑力。就如同之前孙宏斌在乐视融资沟通会说的那样,电影市场目前还是很小,但是作为泛文娱产业的标志,这个市场的想象力很大,而且具有其他行业不具备的影响力和话题度。

  

既然有影响力和话题度,那么资本对于这个市场的窥视还是会特别的强烈。虽然中国电影的品质看起来不是那么美好,但就是以吐槽中国电影的微信公号都可以动辄融资千万,那么回过头来看,对于周星驰、陈国富等优质的电影制作人的资本追捧也就不足为奇了。

  

网络巨头们的电影冲动,从项目和产业来看,或许可以分为败局和胜局;但从长远来看,读娱认为没有什么内容产业是可以绕开互联网的,这就是大势所趋。

  

那么剩下的问题是:

  

乐视影业在2017年还能保持对腾讯影业等互联网影业公司的碾压吗?

  

在被万达羞辱后的华谊兄弟等传统影业公司,会在之后被互联网影业公司羞辱吗?

  

2017年的电影票房还会增加吗?互联网公司还会打票补大战吗?

  

跟着读娱君竞猜下,周星驰和徐克的新片在春节档的票房会破30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