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2016年宣布成立子公司小米影业。据悉,近日成立不到一年的小米影业已宣发部门解散,且不打算涉足影视制作,小米影业的掌舵人黎万强也证实了该消息,并称小米影业目前是一个十余人左右的部门。由此可见,从最初的小米子公司缩水为如今十余人的“部门”,小米影业正急踩刹车。此外,对于此次解散宣发部门而涉及的相关人员,则有两种选择,即调岗或离职,允许转岗,没有补偿,离职期限宽松。值得注意的是,该消息还表示,小米影业的制作部门更是早已停止运行。消息一出,引发很多对于“互联网+”电影的思考。
读娱君觉得,中国电影市场也是蛮神奇的,在票房高涨的14年、15年和16年上半年,所有参与者似乎都是“欣欣向荣”;但票房增长没有达到600亿后,所有的玩家们似乎都带着忐忑,并且随之暴露很多问题。
互联网势力加持下的票补和宣发似乎不那么灵光了,粉丝电影也是时灵时不灵,资本市场对于影视概念的认可度在降低,传统电影巨头们在院线渠道面前话语权降低。言而总之,在票房高涨资本狂飙的时候,没人会真的思考问题,只有降温的时候,行业反思才会出现;但谁也说不清楚,反思是会带给中国电影“质”的飞跃,还是给来自互联网的势力思考电影这桩生意到底是不是个好生意。
回到小米影业的话题,不论是主动调整还是被动裁员,都可以看出小米这家公司对于电影产业的认知目前是明确的:电影是其整个内容布局的一部分,是给用户“看”的,对于电影产业,曾经的“冲动”是错误的,所以才会出现调整。
和小米影业一样,包括BAT在内的互联网公司的内容布局在过往几年已经不在是新闻,但借小米影业败走这个节点回顾来看,虽然互联网势力从整体上改造电影市场已经十分成功,但仅就“电影”本身而言,其实互联网的魅力可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作为互联网势力入侵电影内容的排头兵,乐视影业和合一影业算是相对成功的。
乐视影业起步最早,也是最早涉足主控(制作和发型)的互联网影业公司,《小时代》系列、《长城》等虽然争议颇多,但从票房和主控项目来看,乐视影业都算的上是一家主流的影业公司。
乐视影业目前的麻烦,就是乐视的麻烦,背靠乐视集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知道被打包进入乐视上市公司资产后的乐视影业发展会如何?但和万达合作的《长城》,已经展现出乐视在电影国际化的步伐并非乐视惯常的PPT,而是在真正在发生着的。
合一影业也是互联网公司电影红利的产物。背靠优酷土豆的资源,在IP价值充分挖掘的当下,合一影业挖掘出了万合天宜和筷子兄弟,《万万没想到》大电影和《老男孩》的票房也都不错——但进入2016年,优酷并入阿里,合一影业的诸多计划似乎也都搁浅了,包括《机器之血》《报告老板》等原定2016年上映的大电影也都没特别的声音了。所以,合一影业的问题是,在并入阿里影业之后如何更大程度上的发挥产能价值?
还有腾讯影业,随着首个主控项目失利,逐渐显现一个问题:巨头想通吃也不容易。腾讯在电影的产业链中也是占据了相当的优势的,但具体到制作和发行上,腾讯影业的成绩似乎并不那么光鲜,读娱君之前跟进过腾讯影业成立一年多首个主控项目《少年》的票房不过千万,和乐视影业、阿里影业包括合一影业的首个主控项目比起来,真的是“相形见绌”。或许腾讯影业未来还是以参与为主,挣上下游和宣发的钱,对于腾讯来说可能是更靠谱的吧。
包括腾讯百度在内,还有陌陌、豆瓣、58等等都成立了影业公司,多数在2016年都是悄无声息,或者还在摸索阶段;毕竟,对于这些互联网公司而言,无论是增值服务还是游戏,又或者是广告收入,都比电影的市场要大很多,而且电影市场的不确定性也让这些风生水起的互联网大佬们很有些头疼。
但和万达影业一样,乐视影业和完美影业在电影市场上玩的很有一些声色,但都是从参与到主控的过程。可见,互联网“风口论”在电影的项目的主控上,并非是通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