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全球宏观对冲
通过研究全球宏观经济动向,完成全球宏观对冲策略,完成与之匹配的全球资产配置。宏观定位时空,中观寻找经济发展动向,微观观察。汇聚中国经济,金融与产业专家与精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创业家  ·  小赛道,才有大机会 ·  13 小时前  
天津日报  ·  一教授助力茅台增产三到五成?最新回应→ ·  2 天前  
创乎  ·  创业成本:时间与知识的核心作用 ·  2 天前  
南宁晚报  ·  多名主播被抓! ·  3 天前  
南宁晚报  ·  多名主播被抓!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全球宏观对冲

中国人口流动的若干趋势

全球宏观对冲  · 公众号  ·  · 2021-02-11 00:04

正文

阅读提要

●进入2010年以来,流动人口增速步入相对调整期,年均增速降为2%。

●城-城流动人口的占比则从2000年的20.8%持续增加到2015年的37.9%。

●相较于2005年,2010年跨省流动人口占比下降了3.5个百分点,随后5年间又下降了3.2个百分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动人口也由东部集聚转变为逐渐向中西部分散。2015年,西部和中部流动人口的占比大体相似,约为20%。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历史上最快的经济发展以及最为深刻的变迁,人口和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是其中最主要的变化之一。中国的人口流动正在经历着深刻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过程不仅涉及结构转变、流动原因转变等,同时也包括了教育结构和民族结构等更为丰富的内涵,是全方位的转变。中国的人口流动转变具体表现为以下若干趋势:

■流动人口规模经历长期增长后近年步入调整期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经历了从快速增长到基本稳定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农业制度的变革,大批剩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向中小城市和镇中心。在此期间,中国流动人口的年均增长率约为7%。

20世纪90年代以后至21世纪初期,随着沿海城市的发展以及对劳动力需求的日益增加,中国流动人口的数量急剧上涨。2000年,流动人口总量超过1亿。此后,一系列有利于人口迁移流动的政策文件的出台进一步促进了流动人口规模的继续扩大。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总量高达2.21亿。

进入2010年以来,流动人口增速步入相对调整期,年均增速降为2%,并且从2015年开始,流动人口在增速下降的同时规模也开始减少。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总量(2.47亿)比2014年下降了约600万,2016和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规模也在前一个年份的基础上分别下降了约100万人。

由此可见,流动人口的规模发展结束了此前一路增长的时代,近几年在波动和调整中保持基本稳定。

■流动人口中老年化趋势明显

人口迁移流动对年龄有高度选择性,总体来讲,中国流动人口始终以劳动年龄人口(尤其是青壮年)为主,儿童人口和老年人口占比相对较小。1982年以来,流动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加,16-59岁人口比重从1982年的53.3%增加至2015年的84.1%。

与人口红利的来临和逐步消失基本同步,16-44岁青壮年流动劳动力占流动人口比例先升后降:1982-1990年青壮年流动劳动力占比增加了24.1个百分点;1990-2010年青壮年流动劳动力基本稳定在70%左右;2010-2015年青壮年流动劳动力占比开始出现下降,5年间下降了2.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流动人口中年化趋势明显,45-59岁人口占比在2000年以来快速上升,从9.6%增加至2015年的15.6%,2010-2015年5年间增加了3.1个百分点。

伴随着中国人口整体年龄结构的老化以及生育率下降所带来的少子化,流动人口的老化趋势日益明显。

■老年人口流动规模快速增加

与老龄化的宏观背景相对应的是,老年流动人口规模也在快速增加。老年人口中广义的人户分离人口所占比例从2000年的6.30%增加到2010年的8.93%,而2015年增加到9.38%。人户分离规模也从2000年的818.87万增至2015年的2080.67万,15年间规模增加了1.5倍,年均增长6.4%。

老年人口中市内人户分离人口规模较大,从2000年的315.85万增加到2015年的776.37万,占全部老年人口的比例由最初的2.43%上升到3.50%。

■流动儿童规模快速增长,2010年以来稳中有降

与流动人口规模的增速相似,中国流动儿童规模也经历了从快速增长到稳中下降的转变。从总体规模上来看,流动儿童的总量从1982年的254万增加至2010年的3581万,而后有所下降。2015年,流动儿童的总量为3426万,较2010年下降了155万,降幅约为4%。这与全国流动人口规模的变动方向形成对比,全国流动人口在2010-2015年间从2.21亿人增加至2.47亿人,增长了近12%。从年龄构成来看,流动儿童的年龄构成主体由小学教育阶段(6-11岁)转变为义务教育后阶段(15-17岁)。

2010-2015年流动儿童规模的下降主要源自整个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全国儿童人口的总规模在2010-2015年有所下降,从期初的2.79亿降至2.71亿,减少了800多万。若将这减少的800多万儿童数量乘以2015年流动儿童占全体儿童的比例(12.7%)所得的规模约为105万,这大约可以解释2010-2015年流动儿童规模下降的2/3,剩余1/3可由儿童流动参与的变化来解释。

■城-城流动显著增加,并将继续增加

2000年以来,乡-城流动人口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城-城流动人口则持续增加,尤其是在2010年前后加速增长。具体来说,乡-城流动人口占比从2000年的52.2%增加到2005年的61.4%,进一步增加到2010年的63.2%,而后下降到2015年的48.9%。城-城流动人口的占比则从2000年的20.8%持续增加到2015年的37.9%。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来自小城镇和中小城市的人口为寻求就业和发展机会参与到城-城流动的进程中。除此之外,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法规也会进一步助推城-城流动人口的迅速增加。

■跨省流动快速增长后回调

1990年至今,流动人口的迁移以省内流动为主,但占比有所下降。跨省流动所占比例自1990年以来快速增长,在2005年达到顶峰以后开始回调。具体来说,1990年流动人口中接近3/4为省内流动,跨省流动的占比仅为26.1%。1990-2005年,跨省流动人口的比例迅速增加,2005年跨省流动人口占比达到峰值,为46.1%。此后,跨省流动比例逐渐下降,相较于2005年,2010年跨省流动人口占比下降了3.5个百分点,随后5年间又下降了3.2个百分点。

■流动人口东部集中趋势不变,同时往中西部扩散

流动人口在东中西部的区域分布经历了先集中后扩散的过程和转变。流动人口在东部的占比经历了从快速增长到稳步下降的过程,但在东部集中的趋势并未改变。

2005年,流动人口在东部的占比为64.5%,随后10年,东部地区流动人口下降到54.8%,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动人口也由东部集聚转变为逐渐向中西部分散。2015年,西部和中部流动人口的占比大体相似,约为20%。

■流动原因趋于多元化,社会型、发展型和宜居型流动增加

中国人口流动以务工经商为主,占据流动原因的一半以上,不过随着流动原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的占比从2000年的55.1%下降到2015年的51.9%,下降了3.2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社会型流动(以随迁家属为代表)的占比一直在上升,2000-2015年上升了2.5个百分点;发展型流动(以学习培训为代表)的占比增加尤为迅速,2000-2015年从6.9%上升至14.8%。2015年小普查在流动原因中增加了“改善住房”选项,该类流动原因占流动人口的4.5%,与“婚姻嫁娶”原因占比接近,并超过“为子女就学”和“拆迁搬家”等原因的占比,这意味着以追求宜居环境为原因的流动也越来越不可忽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