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 年 8 月 23 日,希特勒向派去守卫巴黎的德军司令肖尔铁茨下达了明白无误的指令:「巴黎决不能沦于敌人之手,万一发生此一情况,他在那里找到的只能是一片废墟」。
两天之后,当得知「盟军已入巴黎心脏」时,希特勒拍着桌子咆哮着问道,「巴黎烧了吗?」。这座城市在这一刻无限接近覆灭,但最终还是得以幸存。前些日子池老师亲往巴黎,拍了张照片告诉我「憋瞎操心了,确实没烧」,照片里耸立着巴黎圣母院 —— 1944 年 8 月 25 日上午,一个叫布恩斯尔的上尉把盟军的坦克停在这里,用无线电给指挥员报告自己已进入巴黎。指挥员问:「你他妈的怎么知道?」,布恩斯尔在无线电里回道:「真该死,上校,我抬头看到的就是圣母院!」
photo by @卖桃池
这通对话结束没多久,本应替希特勒对巴黎行刑的肖尔铁茨在自己的指挥部交出了手枪,走进了盟军战俘的队伍。朝他们脸上吐唾沫的巴黎人并不知道是什么力量使得这个以服从著称的将军最终还是没有挥下本已架在这座城市脖子上的屠刀,但他们不再需要考虑这些了,因为就在这天,巴黎解放了。
肖尔铁茨投降的消息在巴黎传开,这个城市彻底打开了自己,完全沸腾起来,巴黎人走上街头,用狂热和喜悦欢迎这个城市的解放者,战地记者厄尼·派尔称之为「我们时代最可爱,最灿烂的新闻故事」。
可在这灿烂的新闻故事背后,历史却并没有这么好莱坞——肖尔铁茨,和他背后的希特勒,打响巷战的法共,长途跋涉飞回巴黎的戴高乐,资源紧张的盟军部队,各股力量互相纠缠,没有谁在全盘操控大局,却在博弈中一同演出了巴黎解放的全过程。
戴高乐和法共是德军共同的敌人,却又各自怀有政治诉求,双方或明或暗用尽政治手段对抗,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肖尔铁茨临危受命带着希特勒的手谕驻守巴黎,却一再推迟炸毁巴黎的明确指令,这或许并非出于他的良心发现。盟军为了保障整体战局本已决定绕开巴黎,最终却又临时变阵径直杀了进来,也绝不是盟军对巴黎的责任心和爱。
一切「政治」的背后,都充斥着纵横交错的纠缠和盘根错节的利益。我们能够从书里读到政客的手段,他们对彼此利益的深刻认知,对时局的判断,还有在关键节点上孤注一掷的果敢。
所有的立场都可以被粉饰为正义,所有利益也都可以被装扮为高尚,所以对于擅长政治的人,听其言不如观其行,观其行不如晓其利。
善用政治手段,打赢政治斗争也是一项技能。但这项技能如果没有相配的格局和德行,最终会让人摔得更惨。我们可以因为一时的政治胜利说一个人「高明」,却不能称其高尚——高尚与否,评判权在历史,而不在历史课本,在人民,而不在人民日报。
在我看来,《巴黎烧了吗?》是历史,它不急着提供观点,而是用事实还原事实,作者花了三年时间收集资料,采访了八百多人,采用了其中五百三十六人的亲身经历,使得这本书「事事有根据,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处」,最神奇的是,从不同人的经历中捡出的碎片,竟被作者天衣无缝地拼在一起,平衡扎实,让人拍腿叫绝。
书里的名字和对话都是真实的,各种细节紧紧地抓住你在有血有肉的场景里面游走,没有说教,也没有刻意的营造,却在字里行间不知不觉地构筑了宏大的历史过程。读库张立宪老师曾有篇文章盛赞这本书为「宏大叙事」的范本,深以为然。
不论是想要读历史,还是想读故事,这都是一本你不该错过的好书。
号外:如果你是互联网人,产品、技术或运营,咱们都一起去一下大屏幕,长按识别屏幕上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注册 100offer,谈谈你对下一份工作的期待。一周内,收到 5-10 个满足你要求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