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假杂志
一家以图书为媒介的影像艺术机构,致力于图像作品在纸上的呈现。我们的实践包括杂志、出版、书店、图书馆。2009年创办于北京,2014年移址宁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假杂志

访谈/稻叶亚美:混沌世界的轮廓

假杂志  · 公众号  ·  · 2017-04-13 17:3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混沌世界的轮廓

稻叶亚美 | 图

元博 | 文


摄影通过画面边框切割呈现出一个个平面的世界,但是对于稻叶亚美的作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通过累积、叠加来重新构建出的有纵向厚度的世界。她像一个影像组织者,将各种符号、元素通过自己的方式,塑造了一个被大量信息覆盖的真实世界。在观看稻叶亚美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迷失在她的影像世界中,这个世界与现实世界不同却又有相似之处,都存在着各种诱惑或者说大脑最容易产生反应的事物(尽管她个人认为她所使用的符号以及元素并没有任何隐喻性的意义),我们很容易在完成对作品的整体观看前,先被一些部分牵绊住而率先进行一些局部的观看,而再想要重新进行整体观看时,思想已然不能迅速从之前局部的观看中抽离出来,我想这种感觉与稻叶亚美所说的信息覆盖的世界不谋而合,我们终将会被淹没于”信息”的洪流之中吧。


稻叶亚美作品中使用的各个元素以一种暧昧的状态存在着,亦如日本人的处世之道,这种藕断丝连的暧昧关系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混沌感,而这也是稻叶亚美在她构建的世界中想要传达的。而在观看作品之初,我还在纠结去除表象观看底部照片传达的内容,但底部的照片和其他素材之间并无二致,都是这混沌世界的一部分。


至于照片中的人物, 则是与稻叶亚美个人经验所相关的,在Share house居住的经历让她开始着眼于拍摄身边的年轻人,这些人们与他们的文化影响着稻叶亚美,也成为她开始创作的原动力。


以下是我对稻叶亚美进行的采访。


元:元 博, 稻叶:稻叶 亚美


元:是什么时候开始对摄影感兴趣的?又是什么时候使用摄影进行创作的呢?

稻叶: 在初高中时代,我一直就读于美术学校,学习油画。为了完成毕业制作,会用iPhone记录一些与朋友在一起的日常,并以此作为参照来作画。我很中意iPhone独特的照片质感,甚至有几张照片就以照片的形式直接使用在了毕业制作中,这是我开始摄影的契机。

元:现在是以摄影师的身份在活动吗?平时都做些什么样的工作?

稻叶: 目前虽然作为摄影师在活动,但是偶尔也会在画廊帮忙。

元:你读书时所学的专业是什么呢?那段时期对你现在的创作是否有影响?

稻叶: 我在美术类短期大学学习了一年,之后以编入生的身份在摄影专门学校学习了两年摄影。在摄影专门学校学习摄影时,我曾无数次思考自己究竟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因此,我一直坚定地保持着磨练自己与他人不同的意识。



元:在你的个人网站上,看到的几乎都是一些关于年轻人生活的摄影作品,是什么时候开始对此感兴趣的呢?

稻叶: 就读摄影专门学校的两年时间里,我住在涩谷的share house,那时一直在拍摄身边的人们。Share house的地下室有防音设施,会频繁举办一些音乐活动,因此而出入Share house的人也很多,可以接触到很多不同的人,这让生活变得很刺激,也正因此,算是形成个人摄影方式的原点吧。

元:他们身上的什么特质吸引你持续拍摄的呢?

稻叶: 人所持有的气质和力量很吸引我。 视线、表情、身体的起伏,即便是同一个被拍摄对象,根据不同状况下所呈现出的也是不同的神情,拍摄人这件事情真的很快乐。通过摄影特别能够感受这些微妙的东西,很有趣。

元:作品中人物的状态,是在你的引导下拍摄完成的吗?

稻叶: 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会事先设定拍摄场所和时间,拍摄的时候,在与被摄体进行交流的同时,我也会传达给被摄体我想要的表情和动作,在指导的时候我说的最多的可能就是“请你动动身体。”这样的话。




元:你的作品很像是在照片上进行涂鸦,类似于在照片表面使用很多素材。我们可以在作品上看到不同的图层,剥离众多素材之后,也许会看到底部照片本身的样子,但是在这个剥离素材的过程中,哪里是真正关注的可能已经无法辨别了。

稻叶: 是这样的呢,我在作品中使用photoshop将文字和素材添加进去,这种方式就好像是网络中大量信息每日交替覆盖的感觉似的。善恶、爱与死亡以混沌的方式通过平面的作品注入到我们的感知中,图像上散落的符号同样通过一种混沌的方式,仅仅以单薄的、细小的意义累积存在。它们好像在描绘着混沌世界的轮廓。

元:那这些如你所说的“混沌”的图像被制造出来更多是与什么有关呢?某个事件还是某个感受,还是别的什么?

稻叶: 我自己周围以“情感,情绪”为题制作作品的人很多,但是我怎么也不擅长将个人情感反映在作品中,我的作品中几乎没有加入自身故事的作品。也正因如此,反过来说,作品制作之后的主题,这应该是数码时代的照片生来应有的方式,对现在的我来说,比起诉述个人(情感),更加注重大的趋势,因此形成了现在作品的风格。

元:在你使用的素材中有枪,药物,裸体,有明确意义的英文,这些是在暗示什么吗?在《ultra super vison》作品中,使用了一些符号,这些符号是否也有具体的指向性?

稻叶: 因为我对性别和女权主义很关心,三角形是从粉红三角形演变而来的。在其他作品中,也有将女权主义作为题材的部分。



元:这些素材的使用是在拍摄之前就考虑好的还是在拍摄之后编辑呢?

稻叶: 拍摄之后,看着我所拍摄的照片然后思考怎样使用素材。

元:作品中使用的涂鸦是你自己画的吗?使用的英文也是你自己想要诉说的吗?

稻叶: 有一些是自己想的,然后写下来的,也有一些是instagram,twitter上看到的单词。有明确主题的作品,会沿着主题来挑选一些单词。英语和日文汉字不同的是,拉丁字母本身是没有任何意思的,使用起来会相对容易。


元:你的个人网站上的作品好像并没有很明确的作品系列之间的划分,每个系列之间似乎都有一些关联性。

稻叶: 在我的个人网站中,有加工过的作品,也有没加工过的作品。网站上整理作品有些困难,因此在网站上的呈现方式有些粗糙,如果制作Zine、摄影书、展示的时候,我想以很生动活泼的样子展示出来。


元:平时喜欢做些什么?无论在哪都拿着相机吗?

稻叶: 我喜欢旅行,还有温泉,日常生活中都是用iPhone来完成一些拍摄的。


元:最近在拍摄一些什么呢?是否有出版的计划?

稻叶: 老样子,还是在拍人,以后也想要一直拍人。现在还没有出版的计划。我认为网络将我们的感觉系在一起,但这种错觉让人麻痹。我想要对这个议题进行更深刻的探讨,并为此在不断学习。之后的工作,我有很多想要尝试的东西,也许就会尝试做摄影集,我对中国的不同艺术形式也很有兴趣,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想在中国做展览,并且关于展览我也考虑了一些其他方式,比如使用动画,或者装置等等。

最近我有一个感悟,我想艺术家不应该被单一视野所囚禁住,因此,之后我会做多种尝试。


元:谢谢稻叶亚美,也期待更多新作品!

稻叶: 谢谢!


(文章首次刊载于《数码摄影》2017年3月刊,经作者授权重新发出)




稻叶亚美

Inaba Ami

1993年生

现工作生活于东京

个人网站

www.cargocollective.com/amiinaba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