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男读者和我讲了一件很尴尬的事。
前段时间,有人把他拉进了小学同学群,群里的人都很热情,向他介绍自己是谁谁谁。
这位读者说,其实大家说了半天,他也就想起几个人来,这一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就像狗熊掰棒子,记忆最深的还是大学那些同学,越早的同学记忆越模糊。
但他还是觉得挺激动,小学的同学能聚到一起,实在是太难得了,虽然有些人在外地,但更多的还是都在本地,如果不是现代通讯发达,就算在一个城市都很难再重逢。
不过,在那个同学群待了几天,除了他刚进去时大家活跃了一会儿之外,每天都静悄悄的。
他还想着有机会组织大家聚聚,相互之间就有的聊了。
正好,上周有位男同学的女儿结婚,在群里发了请柬,邀请同学们参加。
我这位读者很兴奋,想想要和几十年没有见面的老同学重逢,还特意买了一套西服,平时他都是穿休闲装的。
到了酒店门口,一对中年夫妻和新郎新娘已经在门口迎接客人,这位读者端详了中年男人半天,也还是很陌生。
但既然来了,总不能缩回去吧,就跑到人家面前自报家门,那个同学一脸迷茫,但马上一副想起来的样子,和他拥抱握手,请他进去入座。但看那表情,根本没有想起他是谁。
吃饭的时候,老两口小两口一桌一桌敬酒,敬到他这桌时,还是没叫出他名字,嘻嘻哈哈也就过去了。
这位读者说,自己本来是奔着老同学去的,还以为会有一场久别重逢的戏呢,结果吃了这辈子最尴尬的一顿饭。
再后来,群里发什么通知他也装看不到了,真的是不想再参加这种场合,他说自己很久都没在那个群说话了,想退群又觉得不好意思,也就把群消息静音了。
看了他的故事,我哭笑不得。这几年微信的兴起,总有人能够把失联多年的同学们拉到一个群里,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既新鲜又热血,好像回到了少年时代一般。
两年多以前,我也被人拉进了初中同学群,里面人很多,并不是我们一个班,而是那一届的,人数已经达到了上限500人,据说还有一个二群。
虽然是实名制,但我还是两眼一抹黑,大部分同学都不认识。
刚进去时,看到了我当年的同桌,这些年,我断断续续听说过她的消息,听说她当了医生,这里遇见真的是太意外了,我赶紧加了她微信,她也很快通过。
我俩热烈地聊起来,刚聊了几句,她说自己在接诊,晚上有空找我。
可是,从那开始我们再也没有联系过,就这样躺在彼此的好友通讯录里,和从前并没有什么两样。
那个同学群,每天蹦出几条消息,不是砍价,就是拉票,偶尔有个搞笑的视频或者段子,成了这个群最大的亮点。
我在那个群,已经两年没有说话了,几次想退群,又担心错过了什么,也就一直在里面潜水。
那天,我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话:
渐渐觉得,友谊这个东西已经被世人捧得太高,它跟永恒其实没有太大关系,换了空间时间,总会有人离开。也总会有与当下的你心灵相通的同伴不断出现,来陪你走接下来或短或长的人生,所以不要念念不忘,也不要期待什么回响,你要从同路者寻找同伴,而非硬拽着旧人一起上路。
是的,友谊这东西,根本不能刻舟求剑。
上大学的时候,我有一个好朋友----英子,我俩每天都形影不离,吃喝不分,我也曾以为我们的友谊会保持一辈子。可后来,我们慢慢地结婚生子,就很少再联系,手机联系联系人里也有彼此的电话,但一年到头都不打一个,最多春节时互相发个短信问候下,还是群发。
记得那年看电影《七月与安生》,看电影时我的脑海里就全是英子,想起我们一幕幕的过往。
我发了一条朋友圈:七月与安生,让我想起青春里的那个闺蜜。我貌似就是那个乖乖的七月;而她,就是那个精灵般的安生。我和英子学会了说TMD,学会了喝酒,学会了大声的唱歌,尽情的跳舞;她和我一起半夜起来看星星看月亮;我们见证过彼此的最青春,见证过彼此的爱情,还好没有爱上同一个人。可是,万水千山走过,我们还是失去了彼此。
这几年,有了微信,我和英子也加了好友,却也很少聊天,就是偶尔聊几句,也不再像二十岁时那样无所顾忌地说笑,有一种陌生的疏离感。
我们的生活,早已没有了交集,根本没有多少话题可聊,总是聊几句就陷入了沉默。
这些年,很多人走进过我的生命又走出,多少容颜早已模糊,很多人,一旦错过,犹如永别,或许,这一辈子都不会再见一次了。
其实,我们怀念一些人,一些事,更多时候,怀念的不过是自己已经逝去的青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