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目标 抓机遇
一个书柜,一条沙发,一张椅子,一张办公桌,桌上文件排列井然有序,正对面挂着电子表,最醒目的是
一副
悬挂着的颇有意境的山水画……不大的办公室,稍显拥挤但并不凌乱。赵国安大多数时间都会坐在这里,处理医院繁杂的事务。
今年52岁的赵国安精力充沛,他的日程表上密密麻麻,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情。参加院内大小会议,行政查房;每周二坐诊,偶尔要做几台手术;抽时间带研究生、博士生做科研;到了周末,他就要飞向四面八方,参加学术、管理交流会议……
赵国安的同事感慨,这样的院长真不是普通人能做的!
从小志愿成为一名医生的赵国安,16岁就考上河南医科大学,在27岁那年(1992年)成功实施河南省首例心脏介入手术,一鸣惊人,32岁成为新医一附院历史上最年轻的心内科主任……籍着无比旺盛的精力和超乎寻常的勤奋,他从医伊始,就展现出超乎同侪的能力。
在20多岁还是一名住院医师时,
赵国安
就在全省住院医师大会上汇报最新的心脏介入技术。台下学习聆听的,有耄耋之年的大专家,有年富力强的中年科室骨干,还有无数像他一样年纪嗷嗷待哺的新人。在百千双目光注视下,他真切地感受到了新知识、新技术带来的荣誉。彼时卓尔不群、意气风发之姿历历在目,即便多年后的今天说及,赵国安依旧难掩脸上兴奋之色。
这并非偶然。无论是日常工作还是职称晋升,他喜欢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并深谙“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的要义。
比如,在还是住院医师的时候,
他就
为自己制定了五年达到主任医师的目标。在成为副主任医师后,他并没有按照常理去晋升主任医师,而是为自己制定了直接晋级正教授的更高目标。五年之内业务、学业、职称一年一台阶,从无停滞。在2002年,年仅37岁的赵国安已经是正教授。
除了“目标”,他也将自己的成功部分归结为“机遇”。
就像以前坐绿皮车,每一趟车厢中都摩肩接踵,或许有人会等下一辆,但对赵国安来说,即便再挤,他也要争坐最早的一班车,抓住
每一次
稍纵即逝的机遇。
赵国安微微侧着头回忆,彼时他刚刚完成河南省首例心脏介入手术,工作风生水起。一天院长找到他,说院里要送他去上硕士生学习班。但赵国安的上级领导则说,他的事业正处于飞速上升期,如果中间去学习,岂不是浪费了大好韶华,硕士生班每年都有,可以缓缓再攻读也不迟。这位上级也是一片好心。
赵国安还是选择了去攻读硕士,“去坐第一班车”,事实证明,他选择对了,那一届硕士生成了“后无来者”的一届学习班——那样的学习班后来再也没有办过。
但这次硕士学习经历算不上“愉快”,因为赵国安到了学校才发现,他还需要进行半年的硕士预科学习,考试合格后才能被正式录取。如果不合格就要打道回府。因为怕“无颜见江东父老”,半年时间,赵国安一直处于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感中,他极度刻苦地学习,在度过了半年“不是人过的”时光后,成功被录取。
直到今天,赵国安依旧保有那种时不我待的“危机感”。
这让他对于新知识、新技术有着近乎饥渴的追求。每天晚上赵国安都有阅读的习惯,但有时作为院长免不了应酬,即便再晚,他也会挤出一点时间读书。
其实,熟悉赵国安的人都知道,虽然他身兼很多角色,但他更愿意做一名医生。他喜欢医生的单纯和崇高,医生救治患者的巨大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寻常人恐怕一辈子都体会不到。
但赵国安显然并不能单纯当一名医生,医院需要他承担更多的责任。
2002年,赵国安被调到“一穷二白”的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正处在个人事业高峰的赵国安失落之情无以言表。既来之,则安之,赵国安凭借自己精湛的医疗技术,以及丰富的管理经验,逐渐带领新医三附院从年收入1千万左右上升为今天的两个亿。在那里,赵国安展现出过人的管理才华,受到认可。
时过境迁,2016年初,他以院长的身份重回新医一附院。这次,他要带领一个拥有120年历史的医院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