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水库线下
童话般的美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州房姐  ·  绿城+龙湖,绝密产品曝光,暴打番禺楼市! ·  16 小时前  
广州房姐  ·  绿城+龙湖,绝密产品曝光,暴打番禺楼市! ·  16 小时前  
春江潮起  ·  世间将再无松下电视 ·  21 小时前  
春江潮起  ·  世间将再无松下电视 ·  21 小时前  
深圳晚报  ·  将迎来返程高峰,深中通道发布提醒→ ·  2 天前  
中国电建市政集团  ·  跨越山海 共享美好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水库线下

林毅夫真的错了吗?#W31

水库线下  · 公众号  ·  · 2020-01-18 09:10

正文

前一段时间,林毅夫预测宏观经济的一张图刷屏。林的预言,被称为打脸现场。

 

 

但是,林毅夫真的错了吗?

有一些朋友提出,经济学家本来就不应该预测未来,因为未来的变数太多了,所以林毅夫错了。

这个说法有道理。

经济学只是解释局限条件下,人们怎么选择、给定选择将会得到什么结果,但对于未来局限条件的变化,用经济学的确是无法详细预测的。预测未来更应该是企业家的事。

但是仔细看林毅夫早先的预测,“未来30年中国GDP仍有望超8%”、“未来中国还能以8%速度再持续增长20”,他其实指的是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

林毅夫自己也曾多次澄清说,他指的是中国经济的潜力。

中国经济增速潜力在8%以上,这是高估吗?我认为一点都没有高估。相反,还低估了。

实际上,中国经济增速重回10%以上,并不是什么难事。

就连美国,要达到增速10%,也并不难,只要美国肯大幅减税,取消反垄断法反就业歧视法最低工资法、FDA、工会特权、金融管制、房地产税等等。

我以前的文章已经说过了,经济体越发达,经济增速理应越高。美国自里根之后,经济增速一直低于4%,并不是因为什么“体量大不容易增长”的规律,而是干预者多方努力的结果。

这些年中国经济增速始终在6%多,这能怪林毅夫预测不准吗?

当然不能。

只怕林毅夫心里也在哀叹:“这,真的是我自己打自己的脸吗?我明明是被局限条件的变化打脸。我也是受害者好吗!”

不仅不能怪林毅夫,而且,从实际经济增速和林毅夫预测的背离,还可以检讨一下人们在经济观念上的问题。

前些日子,高首席善文发表《知止不殆》的演讲,对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进行预测。他的预测是时代的忌讳,所以这里我就不引用他的预测了,没看过的朋友自己搜吧。

很多人迷茫:“中国经济,究竟会怎样走?”

年底了,谈谈林毅夫的预测,或许有助于大家理解中国经济。

 

 

对于林毅夫的很多观点,我都不认同。例如他的新结构经济学,我就不认同。

尽管我认为林毅夫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并未低估,但是对于他的估算方法,我是不认同的。

他们宏观经济学者估算未来增长,常用的方法是算需求。

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多少多少,能带来百分之几的增速。

新生儿的需要多少多少,能带来百分之几的增速。

教育需求多少多少,投资需求多少多少……

他们不懂萨伊定律。

 

萨伊定律,简单说就是“供给创造需求”。

宏观学者常常误解萨伊定律,说它讲的是“生产出来的东西,自然有人买”。

但实际上,萨伊定律的意思是,人们只有能供给,才能买得起别人的产品。

需求的意思是,需要且买得起。如果买不起,那就只是需要,而不是需求。

猎人只有能打到猎物,才能用这猎物买农夫的大米,才有对大米的需求。

同样,农夫也只有能生产出大米,才能买得起铁匠的农具,才有对农具的需求。

 

根据萨伊定律,宏观上看,要想需求增加,没有其他的路可走,只有市场环境持续向好,企业发展好,人们收入高,人们的需求才会越来越大。

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原来估算的需求,就会大打折扣。

这是林毅夫没有预料到的一点。

 

 

最近,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发表题为《坚守币值稳定目标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文章。

文章中有一句这样的话:保持币值稳定,并由此为经济增长营造适宜的货币环境,是货币政策的根本目标。

很多人不知道这句话的来头。

1995年,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还在兼任央行行长时,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

其中,第三条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也就是说,根据央行法,货币政策应该有且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

易纲只是重申了央行法的规定,但这已经非常难得。

要知道,太多人早已遗忘了央行法的这条规定。

我看到易行长提起这句话,更有别样的感觉。

因为早在2014年,看到很多人谈货币政策的5个目标、6个目标,什么“稳就业”、“稳汇率”、“稳……”之类,我就不断写文章说,请记住央行法第三条。

 

央行法第三条,和绝大部分法条都不一样。

它不仅规定了应该怎么做,并且还指出了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只要币值稳定,就能促进经济增长。

当然,法条不能规定经济规律。只能说,第三条是揭示经济规律。

而什么是“币值稳定”,也有含糊之处。例如,一分钱都不要加印,才是币值稳定呢,还是一篮子物品购买力不变是币值稳定?

尽管有这个问题,但第三条的表述,大体上是对的。哪怕依据“一篮子物品购买力不变”,也比所谓的“多目标平衡”强得多。

 

根据萨伊定律,需求只能由供给创造。

宏观学者把多印钞票视为刺激需求的工具,但多印钞票并不能增加一分钱需求,因为它没有增加供给。它只是重新分配需求。

这会导致错误的生产结构得不到清算,从而使得人们的需求不但不会增加,还会普遍地下降,使得经济增速下行。

这是林毅夫预料不到的另一点。

现在易纲重申央行法第三条,观念上是大改进。

但是金融领域行政干预又成了问题,这个就不细说了。

 

 

前几天,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在一个论坛发表“用刺激性办法保6,还是用改革的办法稳5”的演讲。

另一位经济学者马光远在朋友圈评论:“我不明白,什么时候,改革成了经济减速的代名词,而刺激成了经济加速的代表。为什么改革就不能加快速度?中国经济几次大的飞跃恰好是靠改革而不是刺激!把改革与经济放缓等同是错误的。我恰恰认为,明年如果真的让大家看到改革的希望,是可以保六的!”

马光远的观点,我非常赞同。

我几年前就一再写文章,阐明同样的观点。

中国经济持续30多年的高增速,难道是“保”出来的么?

不是!是改革出来的。

每一次市场化改革的飞跃,都紧跟着经济增速的高涨。

 

宏观经济学者的另一种谬误,是把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对立起来。

他们认为,经济增速高,经济质量就不好。所以他们常常说,要克制对经济高增速的追求,要追求高质量增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