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Way
“科way”是专注于科技创新的官方媒体平台。链接最新的双创政策与最深的科创思潮,推送最值得关注的科技科普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DeepSeek从未发行任何虚拟货币#】 ... ·  16 小时前  
新浪科技  ·  【#复工首日DeepSeek婉拒所有采访# ... ·  昨天  
电脑吧评测室  ·  【2025年2月】2月装机走向与推荐(市场分 ... ·  昨天  
电脑吧评测室  ·  【2025年2月】2月装机走向与推荐(市场分 ... ·  昨天  
雷科技  ·  二手iPhone杀疯了!!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科Way

让这项诺奖技术在浦东落地开花!

科Way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24-10-17 16:12

正文


举世瞩目的诺奖周已经落下帷幕,但它的影响才刚刚开始。今年掀起诺奖周高潮的无疑是两个奖项——物理奖和化学奖连续颁给了AI,这标志着AI在基础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获得了人类最高智囊团的认可。从此,科研探索划分为两个时代——没有AI的过去与AI赋能的未来,开启人类对未知领域探索的新纪元。


这两个诺奖奖项公布后,在新药研发和合成生物产业集聚的浦东,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些领域的企业正在利用AI技术将基础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创新药物与生物产品。让我们一起来看这些含“诺”量高的科技企业的最新进展。



AI制药,浦东企业实力几何?




尽管在全球的AI制药领域还没有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新药上市,但是浦东AI制药企业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商业化验证道路。


在制药领域,AI让药企仅在数月内就完成了过去需要数年才能实现的结构解析,极大地提升了研发效率。不仅如此,AI还加速了靶标发现和药物设计。过去依赖于大量实验的筛选过程,如今被AI的分子模拟技术大幅简化。尽管如此,新药研发依然需要长时间的巨额投资。而手握AI制药这项技术企业必然要在漫长的马拉松赛道,探索出一条合适的商业化发展之路。


不久前, 英矽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英矽智能”)研发的一款AI新药在Ⅱa期临床试验中取得了积极的研究结果,这为人工智能驱动的药物研发提供了首次概念性验证。该款药物显示出的安全性和疗效也引起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的注意,并将其视为AI技术为新药研发提供助力的案例。



据了解,药物管线授权是英矽智能目前主要聚焦的业务模式和收入来源,此外AI平台组件授权的订阅费和药物研发合作也为英矽智能贡献了部分收入。英矽智能认为首先要通过自研管线证明自身AI药物研发平台的真正实力。其次是在某些管线推进到临床I期或临床前候选化合物阶段时将其对外授权出去,实现自我造血能力。


2023年9月,英矽智能将旗下由AI研发、已获FDA临床试验批准的小分子药物ISM3091授权给美国上市公司Exelixis,获得8000万美元预付款,后续还根据进度获得阶段性里程碑付款和销售分成。这是亚太区AI制药企业首次实现AI药物的license out。2024年1月,英矽智能再次实现管线对外授权,将候选抗肿瘤药物ISM5043以5亿美元总额对外授权给意大利百年药企美纳里尼。在英矽智能联合首席执行官任峰看来,项目对外授权也是在AI SaaS、AI CRO和AI Biotech之外的“最有前景的商业模式”。


目前英矽智能有30多个自研管线,涵盖29个药物靶点,覆盖纤维化、肿瘤、免疫学等治疗领域,其中有9个项目拿到了临床试验批件,进展最快的项目正在中国和美国同步开展II期临床试验。


AI技术平台获得大型药企的垂青是商业化验证道路上的关键里程碑。浦东另一家AI制药企业 晶泰智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下称“晶泰科技”)以晶型预测切入制药领域,并与辉瑞签订十年战略合作。此后,该公司逐渐建立起从靶点到临床前候选化合物的AI药物发现能力,建立行业领先的大规模湿实验室,并自主研发、规模化部署了AI机器人实验室。



值得一提的是,结合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等前沿技术的AI机器人创新研发平台,不仅在生物医药多个应用场景落地开花,其溢出效益更扩展到新材料、新能源、精细化工等产业领域。今年6月,晶泰科技与复旦大学化学系麻生明院士团队的合作实现顺利交付,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投入使用,已应用于某催化剂合成筛选研究中。今年8月,晶泰科技与协鑫集团签署总金额达10亿人民币的战略合作协议,利用人工智能(AI)与机器人自动化技术,共同推进钙钛矿、超分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碳硅材料等领域高科技新能源材料创新研发,携手开发一系列具有行业竞争力和工业应用潜力的差异化新材料。


今年6月,晶泰科技在港交所主板成功上市,成为港股18C规则下“特专科技”企业第一股。就在AlphaFold开发者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翌日,晶泰科技宣布与美国强生公司下属杨森制药签署大分子药物发现AI平台授权协议,授权其使用与AlphaFold同为蛋白质结构预测算法的XtalFold平台用于生物药研发。


此外,在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的miRNA领域,晶泰科技也有布局,例如公司与香港长江生命科技合作开发基于miRNA的癌症预后风险预测分子诊断模型。加之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物理+AI方向与晶泰基于量子物理底层技术,结合AI、机器人等前沿技术的方向高度吻合,其技术与服务一次押中三项诺奖。



合成生物学提前布局AI技术平台




近几年,合成生物学领域同样感受到了AI的冲击。AI为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打开了全新的可能,帮助其设计出更复杂、更高效的蛋白质,推动生物制造领域的加速发展。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又是跟酶和蛋白的设计有关,太棒了!”10月9日,诺贝尔化学奖刚刚揭晓,翌圣生物子公司 镁孚泰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CEO刘想博士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火速发了一条朋友圈。她本人就师从2018年诺奖得主弗朗西丝·阿诺德教授,后者因在酶的定向进化技术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镁孚泰生物就是一家从事定制化酶改造服务的合成生物平台型公司。据介绍,酶有生物制造“芯片”之称,它是一种蛋白分子,通过酶的设计和改造,一方面可以缩短反应路径,另一方面优化酶的性能,使得整个生物反应更加高效。


定向进化、理性设计以及AI预测,是当前酶改造和蛋白设计领域的主流技术路线。其中理性设计和AI预测处于行业前沿,需要强大的行业Know-how人才、数据库以及算法支持。定向进化能对酶进行多轮突变与筛选,虽然拥有广阔的突变空间,但巨大的工作量是一个挑战。镁孚泰生物基于定向进化与理性设计搭建了五大关键技术平台。“筛选方法的建立是核心,镁孚泰生物技术平台的特色优势在于有多种筛选平台,选择性高,进而能够提高筛选成功率。”刘想博士表示。


AI技术在蛋白质结构预测和蛋白质设计方面的基础研究突破让身处合成生物行业的人心潮澎湃。“这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昌进生物已经开始了探索。” 上海 昌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CEO骆斌表示。记者了解到,2023年9月,昌进生物成功实现了一个基于AI和人工设计的功能蛋白表达,经过验证,该蛋白的功能与设计推测结果一致,下一步昌进生物将进行表达量提升优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工博会上,昌进生物的微生物合成乳清蛋白和微生物蛋白成功斩获了CIIF生物制造奖。据悉,昌进生物拥有微生物蛋白和合成生物蛋白两类产品。其中,合成生物蛋白利用合成生物技术生产出目标蛋白。目前昌进生物该产品在生产研发上也做好了相关技术储备,正等待市场准入审批。


记者注意到,浦东此前发布的《加快培育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提出,将探索推动生物制造新型食品等市场准入的先行先试,支持各方力量制定有关标准、指南、规范,开展产业立法研究,提供法制保障。


文字丨树丫儿

美编丨小H
投稿邮箱丨[email protected]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