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书海鱼人
每天为您推荐一本好看的小说,以及我读这本小说时的感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  为什么刚买的电脑开不开机? ·  7 小时前  
冷笑话  ·  《猫科动物睡觉时都会非常警觉》 ·  2 天前  
冷笑话  ·  住宿生可以开始找找宿舍钥匙了! ·  2 天前  
英式没品笑话百科  ·  成都那边很爱玩这个吧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书海鱼人

月刊 vol.18|推书荐文:评蔚林《鼠宝》by阿剑

书海鱼人  · 公众号  ·  · 2024-04-06 11:00

正文


书鱼月刊|vol.18

评:评蔚林《鼠宝》

推书荐文: 阿剑

Magazine




《鼠宝》是一篇微小说,只有一千字。在这一千字的文本中,没有多余的抒情,几乎每个角色、每个道具都充分推进情节。在简单幽默的故事文本下,藏着赤裸的现实。

整篇文章里,留白的技巧运用得十分巧妙,留白用一种沉默的方式讲述言之未尽,通过留白未说的地方来塑造人物,或是推动情节发展,颇有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感觉。

——阿剑


文本批注仅代表

阿剑对文本的解读认知

非常主观

与作者本人的创作意图绝对存在出入



厂子倒闭,老板卷款跑路,阿娟挤坏一双鞋才从仓库里抢回两大袋子鼠标。

跟着两周她都没找到活儿,窝在廉租房里琢磨着把货卖出去。

儿时姐妹发来消息,说下月结婚喊她去。

阿娟一寻思,家电能下乡,鼠标是不是也能啊!

姐妹嫁到隔壁村,阿娟本可以顺路去家里歇歇,但妈那条“彩礼不够,你弟说不上媳妇”的语音她还没删,手中无钱没脸回。


姐妹倒没怪她来早了,积极陪她赶集出摊。

意外的是,集市上男女老少,居然没几个认得鼠标。

“这啥?”

“鼠标。”

“能干啥?”

“连电脑。”

“电脑是啥?”

“能上网的。”

“上网手机不够了吗?”

阿娟答不上来,对于电脑,她也仅是知道个名词而已。

没有生意,姐妹就同阿娟闲扯,说起跟男的两年了肚子一直没动静,婆婆始终不肯办酒。娘家就出主意让她找人去说,是孩子在天上闻不到酒肉味怕下来吃苦,婆婆这才勉强同意,只是彩礼上多少有点不尽兴。

散集后姐妹掏私房钱请阿娟喝酒,俩人躲阁楼客房里玩闹。姐妹喝高了,把鼠标一个个拖出来挂身上,一会儿说自己是铠甲将军,一会儿又甩着线跳转圈舞,唱起村里流行的接宝歌来。

阿娟拍视频发抖音,看着屏幕里疯疯癫癫的姑娘想起俩人小时候发誓不嫁人,长大要去城里读书。

可她们都有弟弟,好歹阿娟还能去打工。

婚宴临近,婆婆就不让姐妹出门了。

阿娟独自啃着早饭望着摊上的鼠标想心事。

有人来问,“这卖啥呀?”

阿娟吞咽着干呼呼的饼子,嘴一瓢,“鼠宝。”

“鼠宝?”

这位妇人同姐妹的婆婆面目仿佛,阿娟福至心灵,“接男宝。”


妇人将信将疑,阿娟便翻出抖音来,“看嘛,网上都有。”

“要买这么多?”妇人吓一跳。

阿娟知道有戏,当即借用姐妹的说辞,讲男宝金贵,下来不容易得在天上弄好了。这鼠宝一根长线就是为了接娃。她口沫横飞说得旁边好几个妇人连连点头,七嘴八舌地附和着说是要先准备,不然B超照出女的来,打胎更花钱。

卖出第一单,阿娟重做了视频,换过标题还加上了姐妹的婚照和路边拍到的大胖小子。

“鼠宝鼠宝,接男宝咯,”她边传新视频边吆喝,“抖音点个赞便宜两块钱咯!”


抖音热度唰唰涨,四里八乡都传开了。阿娟心里直嘀咕,莫非这真是条活路?

她把大部分鼠宝卖了,正犹豫要不要回趟家,就接到妈妈的消息。妈妈说家里花所有积蓄给弟弟盘了个厂,不仅媳妇有着落,还能在城里安家。

妈妈听上去十分激动,“老板着急出国,给的价很低!是做鼠宝的!你知道吧,接男宝那个,村里头都在看。”

阿娟抖着手点开她发来的厂址图片。

那栋再熟悉不过的建筑,吞噬了她五年的青春。





这里的留白是阿娟姐妹的人生,她没有出去打工,在乡下被安排好了一生。

“厂子倒闭,老板卷款跑路,阿娟挤坏一双鞋才从仓库里抢回两大袋子鼠标。


跟着两周她都没找到活儿,窝在廉租房里琢磨着把货卖出去。”

故事刚开始,女主角阿娟就陷入了生存困境。这两句话足以体现作者功力。这里的留白,通过不写阿娟遭遇的挫折,反而直接把阿娟积极向上的特征写出来了。

普通的作者会描述阿娟没了工作后如何为生计发愁,又如何因找不到工作而焦头烂额,自怨自艾,进而才打起了卖鼠标的主意。这样写就会把阿娟骨子里的坚强乐观给消磨掉。她的坚强体现在虽然两周都没找到工作,但这种打击却不足为惧,她的乐观体现在闲下来的时候就在琢磨卖货。只有这样坚强乐观的主角阿娟才能想到后面破除困境的方法


阿娟一寻思,家电能下乡,鼠标是不是也能啊!”


阿娟脑子灵活,她不循规蹈矩。她阳光自信。姐妹结婚喊她回乡参加婚礼,她不会因为自己没了工作而瞻前顾后,反而想到借着回乡能不能卖掉自己手上的鼠标。


“姐妹嫁到隔壁村,阿娟本可以顺路去家里歇歇,但妈那条“彩礼不够,你弟说不上媳妇”的语音她还没删,手中无钱没脸回。”


阿娟是乡下重男轻女陋习的牺牲品,她出去打工赚钱不是为了自己过上好生活,是为了给弟弟凑彩礼,甚至后面的剧情中还能得知阿娟家里是有一定资产的。这是多么讽刺。

可以想象,阿娟已经被牺牲过多次,对于被索取也司空见惯,很有可能她的学业也因此中断。聪明的她本来应该有更好的出路。


“上网手机不够了吗?

阿娟答不上来,对于电脑,她也仅是知道个名词而已。


这一段是比较有争议的部分,许多读者认为这里写得离谱,怎么村里人都用上手机了,还不知道电脑是什么,这不合理。

但现实中存在很多这样的情况:在闭塞的乡下村庄,对于科技发展的认知存在断层,他们处在厚重的信息茧房。随着家电下乡,智能手机变得普遍,人手一个,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功能可以替代电脑。不会用电脑、甚至没见过电脑的大有人在。

前段时间因为要写三农方面的论文,我恰巧了解到一个情况,在这里分享一下:如今许多惠农政策软件如今会只推出手机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下很多村干部和村民家里没有电脑、不会用电脑,相反手机却能熟练操作。电脑在他们的世界里是一个被淘汰的科技产品。


"...婆婆这才勉强同意,只是彩礼上多少有点不尽兴。”


越是保守的地方,越是会对迷信有种特别的迷恋。带有神秘主义的说法也就越有用。

当无知占据上风的时候,迷信就愈演愈烈。

现代迷信已不仅仅是对玄学的盲目崇拜,对科技的盲目崇拜、盲目抵制也是一种迷信。这是一种“期待外物能够帮自己打理一切”的病态思维。


...接宝歌来。”


结合下文,“接宝歌”应该和生育有关系。我联想到21年网上很火的《我为祖国生二胎》。


“可她们都有弟弟,好歹阿娟还能去打工。”


这里的留白是阿娟姐妹的人生,她没有出去打工,在乡下被安排好了一生。


这位妇人同姐妹的婆婆面目仿佛,阿娟福至心灵,“接男宝。”

娟忽然开窍,灵光一现,联系上文“孩子在天上闻不到酒肉味”的迷信说法,她决定利用当地的封建迷信心态来兜售自己的产品。


“妇人将信将疑,阿娟便翻出抖音来,“看嘛,网上都有。”


阿娟想到了营销噱头,接下来就是如何让买家爱相有用。给姐妹无心拍下的抖音在没见过世面的村民眼里成了一种权威,具有可信度。


“鼠宝鼠宝,接男宝咯,”她边传新视频边吆喝,“抖音点个赞便宜两块钱咯!”


这里很有意思。网络营销的老套路,通过点赞,让买它的顾客以为赚到甜头,也增加自己的可信度和宣传。


"她把大部分鼠宝卖了,正犹豫要不要回趟家,就接到妈妈的消息。妈妈说家里花所有积蓄给弟弟盘了个厂,不仅媳妇有着落,还能在城里安家 。"


这段用平淡的语气,写出了十分残酷的现实,一刀剜进心里。

阿娟家里是有钱的,盘厂不是一笔小数目,虽然是需要花光所有的积蓄,但至少是说明她家在这之前应该是有一定积蓄,不必为生计发愁。只不过她家的钱不是为女儿准备的,而是全部为儿子做准 备的。


"那栋再熟悉不过的建筑,吞噬了她五年的青春。"

好不容易摆脱了缠人的鼠标,迎来的希望,又被一棒现实打得头晕眼花。太绝望了。阿娟费尽了力气卖掉了鼠标,爬出困境,可还没来得及高兴,接着又被家人拖入更大的困境。更令人窒息的是,促使家里买厂的原因竟是因为自己的谎言。







故事在结尾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闭环,它是一个永远在吞噬和阿娟一样女性的衔尾蛇。

阿娟、姐妹都被锁在这个循环里,阿娟比姐妹好的是,她能到外地打工。而姐妹被困在这里,在尝试怀孕终无果的情况下,不知道会遭遇怎样的待遇。这也是这个故事最大的留白之一。

生育是我们封建礼教最大的荒诞,任何事物只要打上了“促进生男孩”的标签,就能带来销量。生育的主体“母亲”在这个环节里是被动缺失的。“母以子贵“这个说法在社会的高层和底层更加具体明显。


在我看来,技术大于情感是这篇故事最大的遗憾,也是读者产生“村民为何没见过鼠标”争议的原因之一。

如果修改的话,或许在阿娟卖出鼠标的情节后,加上一个网友在抖音评论里嘲笑村民连鼠标都不认识,迷信的村民反驳他,举例子说鼠宝有用,让阿娟再进一些。这样利用角色提出和读者相同感受,再用故事中的合理性加以化解,既能解决掉瑕疵也能让故事更加顺畅。


整个故事是一个封建习俗的大闭环。如今短视频、快递、科技产品都随着乡建计划的开展走入村庄,看似给消息闭塞的乡间带来了广阔开放的进步,然而网络的信息茧房非但没有带来思想上的进步,反而促使保守更加深入骨髓,因为推荐算法的存在,在海量的网络信息里只能接受到符合自己认知内的“权威信息”。科技在成为我们日常的同时,也在夺走我们的日常。

随着信息茧房的日渐加剧,认知上的歧视链也更加严重,如果不加以节制,小圈文化终将随着网络变成一场信息世界的割地运动。文化部落主义将加剧,人们只同与喜爱的人交流,形成的意见社区终将僵化,在社区里只能听见一种声音,意见互相传染,听自己想听的话,说别人想听的话,不接受任何认知挑战,妄以为外界充满无知,这将加剧更大的矛盾。

最后再离题一下,借用哲学家罗素留给世人的一句话:“我要说:爱是明智的,恨是愚蠢的。在这个日益紧密相连的世界,我们必须学会容忍彼此,我们必须学会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总会有人说出我们不想听的话。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共同生存。而假如我们想要共存,而非共亡,我们就必须学会这种宽容与忍让,因为它们对于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存续,是至关重要的。”

莫因为自己处在相对开放的城市里而认为这个故事离奇,认知上的高傲是信息茧房的最大特征,信息茧房又何尝不是一轮新的封建循环?

——阿剑

Q

蔚林老师当时是怎么想到创作这样一个超短篇的呢?它的创作过程是怎样的呢

A

这篇的创作过程十分奇特,当时我已经写完两个千字短篇了,但都不是很满意,于是就和ChatGPT聊天找灵感。GPT给我讲了各种带反转的小故事,其中有一个是屋子里有背后灵的故事。我看了以后突然想到一个画面,就是一个人在阁楼上发疯,然后脑海里就有了小说中两个女孩喝醉了在自建房的小楼顶部小房间里跳舞的场景,后面就去想这两个女孩的身份,就有了这个故事。






Q

您的作品常常带有青春文学风格和自传体风格,这两种风格您是做到的?风格对您的创作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A

对于我来说,我会很喜欢着墨于角色人物弧光的变换,也就是所谓的“长大”,或许是因为但凡涉及到长大这个话题的故事或多或少就会沾染上青春文学的风格吧,关于第一人称的自传体,我更倾向于去写一些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这种风格会很大程度上打消我对于故事情节和桥段把控上的焦虑,我在写一个故事之前,会下意识先说服自己这是发生过,或者会发生的故事,那个叫什么来着?体验派?即使是写科幻或者一些其他我没有完全经历过的题材,我也会习惯在一些桥段里加入我经历过的事情来增加这种把控感,比如之前写的科幻,大多发生在我经历过的留学环境里,所以我想这些风格对我来说算是一种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对文字的习惯吧,永远在琢磨人要如何长大,永远想去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






Q

除了本篇采用的写实风格之外,蔚林老师的故事还常善用魔幻和童话的风格,对于一个故事用什么风格来讲述出来,您有选择上的考量吗?这些风格在写作的过程中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的吗

A

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考量,有时候我会先想我要写啥风格的,再决定故事要写什么。“啊!这次我要写个童话故事!”然后一拍脑袋,大概就这么任性吧。






Q

您很喜欢电影和音乐,作品中也常常提到电影和音乐,电影和音乐对您的写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A

一切吧(好装。我喜欢电影是来自于我的老师,喜欢音乐则是源自高中时期的好友和无数社团活动,而让我意识到这些元素可以被很好地融合到作品里是启发自我很喜欢的一个日本漫画家,藤本树,画《链锯人》和《炎拳》的那个,他的作品里一定会有热爱电影和流行文化的角色,而这些喜欢电影的角色通常目光都是盯着读者的,或者说,镜头,那种带着侵略性的分镜感让我着迷,我也很大程度上被这三段经历影响着。在这个故事里没有被怎么提及的,我的姐姐,老师的另一个很得意的学生,她也无比喜欢电影,她和我说过,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就是电影,你可以在电影里做任何的事情,问问题,或者找答案,它是一种在某种程度上比文学作品维度更广阔的艺术形式,而将它们结合在一起,是一件非常帅的事情。

如果硬要说最根本的影响来源的话,我想是《炎拳》里的那个问答吧。

“我们死后会去往哪里?”

“电影院。”

阿格尼在故事的最后穿着棉服去到了电影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