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国深知,施工方案的优化同样至关重要。他带领团队深入研究涌浪和气象周期,决定采用通槽施工和垂直航道“拉抽屉”2种工法交替进行的方案。当涌浪高度小于1.5米、海况相对平稳时进行通槽施工,“通力”轮沿着预定路线在海底挖出连续通槽。而在涌浪稍大但仍可作业的时段,则采用垂直航道“拉抽屉”工法,即采取类似抽屉推拉的往复式作业路径。“通力”轮垂直于航道方向往返作业,精细挖掘和清理海底,有效高效消除海底沟壑。
然而,安纳巴港航道及防波堤基槽处情况复杂,沉积了大量水下礁石、废弃渔网和金属残骸,这让“通力”轮仿佛进入到一片“水下雷区”。原有耙头格栅孔径较大,导致泥浆中颗粒混杂,密度波动剧烈。杂物一旦进入泵体,就会造成吸泥或进舱功能故障,导致船舶两舷装载量差距过大,影响船体稳定性,甚至面临倾斜的安全风险。
刘立国带领船舶团队搭建了模拟疏浚环境的装置,制作不同孔径的格栅进行测试,最终确定将格栅孔径从40厘米缩小至28厘米。首次测试时,泥浆密度稳定控制在安全区间,大幅减少了停工掏泵时间。
暮色中的地中海波光粼粼,“通力”轮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船员们全身心投入到航道疏浚作业中,在这片异国的海域上书写着中交疏浚人的奋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