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团结湖参考
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时政评论公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HINADAILY  ·  蛇岁呈祥,四季平安 ·  3 天前  
CHINADAILY  ·  蛇舞新春,财源广进 ·  4 天前  
人民日报评论  ·  组团发展,“滨湖六村”做对了什么? | 新春评话 ·  4 天前  
孙立平社会观察  ·  绝佳机会:一批老茶,限时半价。云南省茶叶协会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团结湖参考

拼命“打捞”一艘沉船,他感受到了什么“召唤”?

团结湖参考  · 公众号  · 时评  · 2024-09-20 08:02

正文

 (图片来源:pixabay)

看完电影《里斯本丸沉没》后,我忍不住发了个朋友圈,有人看到后问我,怎么电影院还上映纪录片。其实这并不稀奇,之前纪录片《二十二》就曾在院线公映过,并且票房过亿。真实的事物往往比穷尽想象的艺术作品更富有震撼力,尤其这种关乎人类命运的影片,更适合人们围坐在一起观看。

丸,是日语中船的意思。《里斯本丸沉没》讲述了二战中一艘名为里斯本的船,从香港出发装载1816名英军战俘前往日本,中途行至浙江东极岛附近海域时,因为日军违反《日内瓦公约》没有悬挂相应旗帜,导致一艘美军潜艇将其击沉。

看到这个故事背景,其实我首先想到的是作家张爱玲,当年日军攻陷香港时,她正在港大读书。日后她的作品中,曾多次谈及过那场战争的残酷。但里斯本丸上发生的,显然要比她看到的更残酷。

里斯本丸被击中后,经过了二十多个小时才慢慢沉没,在这过程中日军利用救援船将本国人员悉数撤走。但对关押在货仓中的战俘,日军却用木板、帆布将货仓一层层封住,想把他们全部葬入大海,还留下了六个狙击手,防止战俘逃出。

但战俘们还是砸开木板逃出,当他们奋力游向不远处的海岛时,却发现日军还在“救援船”上布置了机枪向他们扫射。就在他们陷入绝境时,在附近打渔的中国渔民组织起来,驾着小舢板救了他们,最终255名中国渔民救下了384名英国人。

这段历史让我想起以前采访过的很多人。比如山东潍坊的乐道院集中营,二战中曾是日军在华关押西方侨民的最大集中营。在中国运粪工张兴泰父子的帮助下,集中营的消息被传播出去,两名难民还成功逃脱,其中一位就是后来的美国驻华大使恒安石。而东极岛渔民也帮助三名战俘逃过日军随后的追捕,最终将里斯本丸上发生的惨剧告诉了全世界。

那个年代的中国农民,自身可以说饱经离乱。尤其是舟山东极岛的渔民,一定还记得英国人炮轰定海城的故事,但在面对“东洋人”和“西洋人”的冲突时,他们没有袖手旁观,而是不约而同,冒着风险选择帮助弱者,这无疑是人性的光辉时刻。我相信历史上一定有过无数个人性的闪光点,但大部分都淹没在历史的长夜里,因为并没有人能全部记录下来。

好在正如鲁迅所说,我们这个民族总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里斯本丸沉没》的制片人兼导演方励,是在一次拍摄中得知这一故事,从那时他就像得到“神启”一样,要把这段历史拍成电影。他带领海洋探测团队,确定了里斯本丸残骸的位置,又在八年多的时间,花费巨资到全世界去寻访幸存者和他们的后代。为此他卖了房产,只能借住在朋友家。

他引领观众感受战争的残酷。影片中,很多战俘的后人回忆起父辈都泪水涟涟,这和我当年采访甲午海战清军将士后人的场景一样。但方励并没有把影片拍成“仇恨宣泄”,他通过里斯本丸船长的儿女之口告诉我们,原来那名船长服刑出狱后,终身没有走出抑郁,晚年一天抽五十根烟,最终死于肺癌。而当年误判敌情,向里斯本丸发射鱼雷的美军军官,也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一生为误杀而自责。从这些细节,我们能看到一种“慈悲和超越”,导演将观众的思维带向了对战争的批判和思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