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想法很简单——你说别人没资格,那你又有什么资格?你说别人一元钱帮不到小朋友,那你曾经怎样帮过小朋友?
自己做过更大的实事,才有资格说别人做的事太小。
可你猜怎么着,所有真做过实事的,从不批评比自己做得少的人,因这种人太知道做点儿事情有多难。
而指责别人做得不够多不够好的嘴炮党,往往是一事无成的小透明。
我朋友圈里转发画作的,都是那种手里有正事的善良现充,而大开嘲讽转发假消息的,是啥人我就不说了。你也可以看看自己朋友圈,比较比较,你希望和哪边的朋友多来往?
人生啊,一定要时时刻刻提防嘴炮党。
2.
有人就要问了,那你有什么资格骂嘴炮党,你又干过什么?
零碎随手捐不值得说,但我大学毕业那年组织过一场募捐。
当时班里一个同学出了车祸,处于濒死状态,他家又很穷,所以我们几个同学自发募捐,找了当地报社和电视台做报道,又在街头拿着报纸向路人“化缘”多日。
当然,风吹日晒打就是这种街头募捐的标配了,现在想来真感激当时一起奋战的几个同学。
大家在各个商业区“站街”一周多,募得几万元,真没多少,可也算解了燃眉之急。
一个月后,那个同学奇迹般康复,皆大欢喜。
这场募捐给了我许多精神收获,我就挑几条讲讲。
首先,想捐钱的人不需要理由,不想捐的人,给再多理由也没用。
当时街头人流很大,我们带着学生证,手里拿着当地权威报纸,一切都足以证明这件事属实,但大部分人并不细看这些资料,只是粗粗扫过标题,就直接捐款了。
而那些拿着报纸颠来倒去看半天,又向我们要学生证,还问个不停的人,最终一块钱都没掏。
募捐不是强买强卖,不愿意出钱没什么。可是不愿意出钱的人,似乎总想找点借口,以证明并不是自己没爱心,而是对方不可信。
其次,是否愿意献爱心,和穷富毫无关系。
既有人开豪车而分文不出,也有卖瓶子的老爷爷,穿得破破烂烂拎着蛇皮袋,过来捐 2 元。
前一种也可能是成为富人后谁都想跟他要钱,造成了逆反心理。后一种大家在新闻里看多了以为是炒作,但偏偏我们真的见过。
德与财无关,各有各的因缘。
老爷爷花 2 元,与我那个同学结下一点善缘,这种感觉非常奇妙。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人不能自私到以为别人都不自私。
现在想来,我们募捐所得甚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当时学生思维太重。
我们理所当然,认为同学家穷,一条人命,值得大家关心和同情,“既然此事为真,你出点儿钱怎么了”。
所以我们除了自证可信,没做任何激发路人同情心的事。
当然我无限感谢那些平白无故捐款的好人,可是,如果我们能考虑到“用户感受”,让他们觉得捐钱对自己有好处,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
如果我们设计一种爱心小贴纸,捐款数目超过多少就送一张,让路人觉得捐款能买到一份自我认同呢?
或者我们做一个募捐记录本,把每个捐款者的名字都记录下来,虽然不承诺任何回报,但“人的名树的影”,捐款者会觉得自己有被尊重吧。
这些小花招看似矫情,可我们又凭什么对大众有那么高的道德要求,希望别人白出钱,而不能有一点私心?
捐了一元,转发朋友圈又怎么了?他出了几元钱买了一份“我很善良”的感受,募捐机构实现了“募到更多钱”的目标,自闭症儿童由于机构帮助,有了另外一种人生可能性,皆大欢喜,哪里轮得到“举世皆浊你独清”的几个妖怪在边上开嘲讽?
人不能自私到以为别人都不自私。
3.
知乎上有个问答,问「如何评价腾讯公益发起的「小朋友」画廊活动?」
此问题居心何在,我也懒得说了。相信贪心记的朋友都懂。
这个问题下的几个高赞答案,就是朋友圈疯转的,所谓“知乎资深自闭老师告诉你这种画自闭症可画不出来”。
我倒没想说这些专业人士的目标是嘲讽献爱心群众。
但是,专业人士的一贯思路就是如此——这件事门槛很高,你必须有一个资格证,如果你没有,到我这里来考。
我就提供一个专业人士的办事思路吧。
一般每次有这种擅长商业化的民间资本牵头组织公益活动,就会有一群所谓“专业人士”出来讲。
“资本不要脸,把严肃的事情搞得非常娱乐化,让一些不配参与的群众参与进来了,给了他们一种自己有爱心的幻觉。”
如果你要问专业人士,那怎样才能配参与、不娱乐化呢?
专业人士就会拿出一个很高很高的门槛,比如先看几十篇英语论文,再看几部纪录片,再去他们的组织里看一下患者的实际情况,然后才配谈论这件事。
群众一看,门槛这么高,那算了,捐一块做得到,这个真的做不到。都散了。
所以专业人这番高论的确不娱乐很严肃,但最后需要帮助的群体一毛钱也没收到。
专业人士的问题在哪里,在于他们以为别人都不自私,而且也不该自私。
专业人士拿出来的方案,绝对不为受众考虑(比如要你先看几十篇自闭症论文),保证不具备任何产品思维,没有丝毫商业模式,而且态度还很差。
说白了,专业人士要的是:你既要捐钱,还要费劲跨门槛,同时还要自证献爱心资格证。
这是什么?这是要求受众捐钱的同时当孙子,保持低姿态。受众当然一哄而散了。
这时专业人士会再出来写篇文章,指责当今群众都他妈冷血无情。
差不多就是这么毅种循环吧,我们见的还少吗?
当然,我绝对没有揣测说,专业人士这样 diss 商业公益活动,其内心有“强调自己那一套才是标准、把资源往自己这边引”的动机。
没有任何这样的意思,将来报道出了偏差,我不会负责。
但是,每次这类事情,总是那些有商业思维的巨头资本做得最好。这其中的关窍在哪里,你们专业人士心里真的没个13数吗?
你想让大众多关心这件事,你的做法就是把这件事的门槛加高吗?
多余不述。
4.
骂完人说点儿事实。
这个事情的真相如何,知乎上其实有个答案说得挺明白。
(想想吧,连知乎都有明白人,你还有什么资格不奋起。)
那位叫汪惟的用户,因为想了解来龙去脉,直接前往发起募捐的机构了解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