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贪心记
我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但我知道这不是我要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数据中心运维管理  ·  大数据中心建设方案 ·  昨天  
数据中心运维管理  ·  数据中心2025年的可持续性趋势 ·  4 天前  
数据中心运维管理  ·  机房精密空调基础知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贪心记

晴予:“一元钱买画”怎么了?

贪心记  · 公众号  ·  · 2017-08-30 22:15

正文

众所周知,点评时事不划算,比如前天海底捞文,后台黑名单大丰收。


但是今天这个事情老子不吐不快,闲聊几句吧。


1.

昨天大家的朋友圈都被“一元钱买画”活动刷屏了。


具体就是自闭症小朋友画了一批好看的画作,你捐 1 元可以买到一张屏保图片。当然这个捐款数没有上限,并非只能是 1 元。


我呢,众所周知,白天一般在睡觉,下午起来一看被刷屏了,赶紧点开想跟风,结果所有的画都被募满了,悻悻作罢。


本来是一件较为美好的事,对吧,到晚上再刷朋友圈,杂音就出来了。


有人转发专业人士的文章,说商业机构这么搞很不严肃,容易误导群众,以为自闭症儿童都是艺术人才。

言下之意:想给自闭症儿童做点事,那是需要资格证的,起码你得先把这个疾病学透彻。


有人转发截图,一个“匿名用户”告知各位“钱根本到不了小朋友手里,你们又双叒叕被营销号骗了”。

言下之意:看我多聪明,造谣都能造到你们软肋上。


有人出来爆料,说“那些画根本不是小朋友亲手所作,你们这一元花得不值”。

言下之意:咱们做人精刮上算,哪怕只施舍一元,也要你自证清白。


有人直接开嘲讽,“你特么就捐了一元,我看你要发几次朋友圈”。

言下之意:献爱心是有门槛的,一元不配叫爱心。


林林总总,千奇百怪,人性恶意一览无余。


我的素质一直不高,至少远没有贪心记用户高。所以我看了一圈鸡飞狗跳,发了个脏话朋友圈。



我的想法很简单——你说别人没资格,那你又有什么资格?你说别人一元钱帮不到小朋友,那你曾经怎样帮过小朋友?


自己做过更大的实事,才有资格说别人做的事太小。


可你猜怎么着,所有真做过实事的,从不批评比自己做得少的人,因这种人太知道做点儿事情有多难。


而指责别人做得不够多不够好的嘴炮党,往往是一事无成的小透明。


我朋友圈里转发画作的,都是那种手里有正事的善良现充,而大开嘲讽转发假消息的,是啥人我就不说了。你也可以看看自己朋友圈,比较比较,你希望和哪边的朋友多来往?


人生啊,一定要时时刻刻提防嘴炮党。


2.

有人就要问了,那你有什么资格骂嘴炮党,你又干过什么?


零碎随手捐不值得说,但我大学毕业那年组织过一场募捐。


当时班里一个同学出了车祸,处于濒死状态,他家又很穷,所以我们几个同学自发募捐,找了当地报社和电视台做报道,又在街头拿着报纸向路人“化缘”多日。


当然,风吹日晒打就是这种街头募捐的标配了,现在想来真感激当时一起奋战的几个同学。


大家在各个商业区“站街”一周多,募得几万元,真没多少,可也算解了燃眉之急。


一个月后,那个同学奇迹般康复,皆大欢喜。


这场募捐给了我许多精神收获,我就挑几条讲讲。


首先,想捐钱的人不需要理由,不想捐的人,给再多理由也没用。


当时街头人流很大,我们带着学生证,手里拿着当地权威报纸,一切都足以证明这件事属实,但大部分人并不细看这些资料,只是粗粗扫过标题,就直接捐款了。


而那些拿着报纸颠来倒去看半天,又向我们要学生证,还问个不停的人,最终一块钱都没掏。


募捐不是强买强卖,不愿意出钱没什么。可是不愿意出钱的人,似乎总想找点借口,以证明并不是自己没爱心,而是对方不可信。


其次,是否愿意献爱心,和穷富毫无关系。


既有人开豪车而分文不出,也有卖瓶子的老爷爷,穿得破破烂烂拎着蛇皮袋,过来捐 2 元。


前一种也可能是成为富人后谁都想跟他要钱,造成了逆反心理。后一种大家在新闻里看多了以为是炒作,但偏偏我们真的见过。


德与财无关,各有各的因缘。


老爷爷花 2 元,与我那个同学结下一点善缘,这种感觉非常奇妙。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人不能自私到以为别人都不自私。


现在想来,我们募捐所得甚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当时学生思维太重。


我们理所当然,认为同学家穷,一条人命,值得大家关心和同情,“既然此事为真,你出点儿钱怎么了”。


所以我们除了自证可信,没做任何激发路人同情心的事。


当然我无限感谢那些平白无故捐款的好人,可是,如果我们能考虑到“用户感受”,让他们觉得捐钱对自己有好处,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


如果我们设计一种爱心小贴纸,捐款数目超过多少就送一张,让路人觉得捐款能买到一份自我认同呢?


或者我们做一个募捐记录本,把每个捐款者的名字都记录下来,虽然不承诺任何回报,但“人的名树的影”,捐款者会觉得自己有被尊重吧。


这些小花招看似矫情,可我们又凭什么对大众有那么高的道德要求,希望别人白出钱,而不能有一点私心?


捐了一元,转发朋友圈又怎么了?他出了几元钱买了一份“我很善良”的感受,募捐机构实现了“募到更多钱”的目标,自闭症儿童由于机构帮助,有了另外一种人生可能性,皆大欢喜,哪里轮得到“举世皆浊你独清”的几个妖怪在边上开嘲讽?


人不能自私到以为别人都不自私。


3.

知乎上有个问答,问「如何评价腾讯公益发起的「小朋友」画廊活动?」


此问题居心何在,我也懒得说了。相信贪心记的朋友都懂。


这个问题下的几个高赞答案,就是朋友圈疯转的,所谓“知乎资深自闭老师告诉你这种画自闭症可画不出来”


我倒没想说这些专业人士的目标是嘲讽献爱心群众。


但是,专业人士的一贯思路就是如此——这件事门槛很高,你必须有一个资格证,如果你没有,到我这里来考。


我就提供一个专业人士的办事思路吧。


一般每次有这种擅长商业化的民间资本牵头组织公益活动,就会有一群所谓“专业人士”出来讲。


“资本不要脸,把严肃的事情搞得非常娱乐化,让一些不配参与的群众参与进来了,给了他们一种自己有爱心的幻觉。”


如果你要问专业人士,那怎样才能配参与、不娱乐化呢?


专业人士就会拿出一个很高很高的门槛,比如先看几十篇英语论文,再看几部纪录片,再去他们的组织里看一下患者的实际情况,然后才配谈论这件事。


群众一看,门槛这么高,那算了,捐一块做得到,这个真的做不到。都散了。


所以专业人这番高论的确不娱乐很严肃,但最后需要帮助的群体一毛钱也没收到。


专业人士的问题在哪里,在于他们以为别人都不自私,而且也不该自私。


专业人士拿出来的方案,绝对不为受众考虑(比如要你先看几十篇自闭症论文),保证不具备任何产品思维,没有丝毫商业模式,而且态度还很差。


说白了,专业人士要的是:你既要捐钱,还要费劲跨门槛,同时还要自证献爱心资格证。


这是什么?这是要求受众捐钱的同时当孙子,保持低姿态。受众当然一哄而散了。


这时专业人士会再出来写篇文章,指责当今群众都他妈冷血无情。


差不多就是这么毅种循环吧,我们见的还少吗?


当然,我绝对没有揣测说,专业人士这样 diss 商业公益活动,其内心有“强调自己那一套才是标准、把资源往自己这边引”的动机。


没有任何这样的意思,将来报道出了偏差,我不会负责。


但是,每次这类事情,总是那些有商业思维的巨头资本做得最好。这其中的关窍在哪里,你们专业人士心里真的没个13数吗?


你想让大众多关心这件事,你的做法就是把这件事的门槛加高吗?


多余不述。


4.

骂完人说点儿事实。


这个事情的真相如何,知乎上其实有个答案说得挺明白。

(想想吧,连知乎都有明白人,你还有什么资格不奋起。)


那位叫汪惟的用户,因为想了解来龙去脉,直接前往发起募捐的机构了解情况。




情况很简单:非代笔,腾讯不分成,机构收到款项会继续用于帮助这些已成年的患者找到生活方式。


  • 看见苦难,心里过不去,不管真假先捐一些,事后也不留名,这是大善人的态度。

  • 捐完心里对善良的自己很满意,转发朋友圈传递一下,这是有点儿无可厚非小私心的正常人态度。

  • 有怀疑,自己去调查,眼见为实,这是牛逼人的态度。

  • 有怀疑,希望它反转,阴阳怪气嘲讽,这是妖怪的态度。


你看看你朋友圈里那些朋友,谁是什么人,不都明摆着吗?


5.

补充一点:对于正牌商业机构的募捐,我都非常信任。但个人发起的募捐,若我有缘看到,我会调动自己的研究能力,调查真假之后再说。


有时候我也觉得群众善良过头了,罗尔事件伤口未愈,最近轻松筹诈捐又出了好几起。


但事实是,每一次行善,无论你有没有私心,缘起就在那一份善念上。即使事后发现被骗,仍然无法改变你善良的力量。


坦荡是一切美好的根源,善良是护佑人生最大的力量。


我们共勉吧。


汪惟的答案点击“阅读原文”可看。

推荐文章
数据中心运维管理  ·  大数据中心建设方案
昨天
数据中心运维管理  ·  数据中心2025年的可持续性趋势
4 天前
数据中心运维管理  ·  机房精密空调基础知识
3 天前
奔波儿灞与灞波儿奔  ·  第32次挑战三姑六婆八叔!
8 年前
教你学风水转运  ·  简单三步,给 iPhone “扩容”就是这么容易!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