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人是操作过茅台的,也操作过五粮液。
五粮液15块钱的成本,是塑化剂和八项规定闹得最凶的时候买入的,持有三四年,在57块钱清空。
这段操作,在雪球上只记录了卖出,没有记录买入,原因是我入雪球较晚,是2015年3月中下旬才开始发长帖的。
有考证癖的朋友,勿怪。
贵州茅台是在股灾中买入的,从220块钱开买,买到200,买到180,后来跌到了160,没有钱了,作罢。股价涨到320元附近后,抽出一部分本钱。再后来涨到470元,清仓。
关于茅台的操作和思考,雪球《操作实录》系列短帖中均有记载。
茅台市盈率估值过了30倍之后,市场上多空观点分化。看多的大V很多,如微博上的但斌先生,雪球上的唐朝先生。看空的大V也很多,比如那些深套在创业板上的人们,几乎都是。
TTB不看空,但是偏谨慎。
我的分析很简单——逆向思考一下:
按照乐观者的分析,茅台17年净利增长至少50%(在此基础上的估值是30余倍吧),18年至少30%,19年至少20%,这样一算,不出三年,如今30余倍的估值就又下降到了20倍上下。而茅台合理的估值,应该是30倍,所以当前估值相比于两三年后,便宜。
但这种推算,是站在两点假设之上的:
1、明年、后年的业绩推算,必须正确;
2、到时茅台的估值必须还得保持在至少目前的水平上。
这两点若有一点达不到,则意味着今天的茅台股价相比于两三年后的股价,就有可能是折价。
对第1点,我也认为大概率是可以达到的,但两三年的业绩好推测,两三年后的业绩呢,还能这样乐观吗?
对第2点,我认为也有可能实现,但必须保证乐观氛围,否则凭什么就能认为它一定可以保持当前的估值水平呢?
很多人动不动拿可口可乐或美国其他酒类饮料企业的估值对标中国的茅台,典型的说法:为什么中国的茅台就不能有那么高估值呢?
嘿,别忘了,美国的股市现在也是走了八九年的大牛市,焉知它给酒类公司或可口可乐公司的估值就永远这样——永远正确呢?
事实上,茅台历史的估值中值是20倍,最低到达到过7、8倍,目前的30倍估值,说是乐观不为过吧。
如果静态地看,现在的茅台股价已经称得上轻微泡沫了;即便是动态地看,现在的茅台股价也称不上便宜了。
安全边际的含意实质,就是折价。
没有折价,就没有安全投资。
七八倍的茅台你不敢买,三十倍的茅台你就拉倒吧。
当然,从低位一直持有到现在的,似乎可以例外,但因为成本的问题,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即:反正我成本低,再跌回去,我也不怕的。或者:反正我是长线持有的,经得起其中的波折,十年后的股价相比于今天,一定是有便宜可赚的。
猛一听,都对,细分析,都错。
投资者需要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忘掉成本。你对手中持有的标的进行买卖,是根据标的目前的投资价值决定的,不是根据你持有的成本。
长线投资者也不是永远不卖。
这些都是常识,不想多说。
对于腾讯的思考,与此相若。
目前的市值相比于16年的利润,估值七八十倍;相比于17年,可能只有四五十倍。
正如唐朝先生提醒的:3.1万亿除以700亿不等于80。
我对3.1万亿不感兴趣,对700亿不感兴趣,对80不感兴趣,甚至可以说我对上边这个算式本身就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明年呢?
明年还能保持50%的增长吗?
后年呢?
后年还能保持50%的增长吗?
大后年呢?
还能保持50%的增长?
这段话,包含着两个问题:
1、腾讯的净利增速,能永远保持这样的高增长吗?
2、如果不能,你能指望市场永远给它这样的高估值吗?
如果上边两个假设(提问)有一个实现不了,今天400块港币的腾讯股价,相比于两年、三年之后,有多少收益可言呢?
当然,也都可能实现,但保守精神哪里去了?
价值投资者不大多都是喜欢打折吗?
在这里,我再强调两点:
1、我对茅台和腾讯的企业基本面,没有任何的悲观——相反,我非常乐观。
这个结论,不是我看哪个人的财报分析文章得出来的,这是我用大姆脚指头思考出来的。
股市中股票虽多,但真正的好企业就那几家。
邱国鹭关于投资,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叫:宁数月亮,不数星星。
月亮和星星的差别不是一点两点。
不用拿放大镜和卡尺,我们就能分得清谁是月亮谁是星星。
但这个乐观并不代表我就在任何时候任何价位上都能追捧它们。
为什么呢?
请看下边第2点。
2、在分析财报和做好投资之间,还有一个交易理念做桥梁的问题——好的企业,并不一定能成就好的投资。
同样一只股票,乐观的时候给五十倍估值,认为五十倍估值是合理的,悲观的时候给十五倍估值,认为十五倍估值是合理的——这样的投资心理,是错误的。
投资者的交易心理不是高大上的东西,就像企业财报不是高精尖的东西。它就像鸡巴长在你的身上一样,用好了,让你爽,用不好,麻烦你一辈子——你喜欢它,它存在;你不喜欢它,它也存在。
你是人,你就有人的心理;你不是人,是神,对不起,你也有神的心理。
神,也得记住一件事:千万千万不要被短期情绪控制。
失态事小,心理失衡事大。
写到这里,忍不住谈谈我对财报的看法。
企业的财报应不应该读?
绝对应该!
是不是读好了财报就一定能做好投资?
绝对不是!
有这样想法的朋友,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
如果是神的话,你上天上呆着吧。
我这里,恰好有个手头上的案例——
我们这里盛产煤炭,县内监狱特别多,以前关押的犯人就在监狱开设的煤矿里服刑(劳役),后来司法体制改革,监企分开是红线,所以这些司法系统的煤矿需要就一次性转让给某国有能源公司。
能源公司为了以合理价格接手这些煤矿,组织了浩浩荡荡的财务专家、审计高手,分赴各矿进行资产债务核算。
省略掉其中的波波折折,最终双方以都能接受的价格愉快成交。
事情到这里,该皆大欢喜了吧?
非也。
交易完成一年后,问题出现了:煤矿附近的村民围堵了能源公司的大门,原因是最近三年的塌方补偿该增补“通胀款”了吧。
通胀款是什么东东呢?
原来,当年监狱在开设煤矿时,给当地农民的占地赔偿标准制订出来后,又给当地群众达成过一个补充协议:以后每三年,会根据实际情况增加20%—50%的补偿款,用于弥补通货膨胀的损失。
因为是二十年前,协议没有规范的正式文本,顶多只有当地村委和监狱开协调会后达成的一份非正式文件,甚至有几个村,直接只有口头协议。
但二十年来,大家一直是这样遵守执行的。
这下子能源公司傻了,他们做梦也没想到,监狱以前跟群众还有这样一份“非正式”协议。
怎么办?
不承认?
那好,你挖不了煤!
这件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一年前这家能源公司高薪聘来的那些财务专家都是酒囊饭袋吗?
显然不是。
这实际上是阅读财报永远无法避免的事情:企业的经营涉及到方方面面,财报呈现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所以财报是永远无法完全充分反映一家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的。
仅靠看几份财报就来决定投资决策,而忘记了价值投资者最重要的怀疑和保守的精神,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当然,财报作为一项排雷的工具,还是非常管用的。
也就是说,当财报反应这家企业有问题的时候,这家企业大概率是有问题的;当财报反应不出这家企业有什么问题的时候,这家企业并不一定没有问题。
就像测谎仪,只能给出排除性证据,而不能给出肯定性答案。
财报高手,不会不知道这一点吧。
财报是好东西,但不要迷信它。
今天只教大家怎么投资,怎么看待财报,没教大家怎样做人——看情况,如果有需要的话,我也可以教教。
当然,别指望我讲出什么高精尖的东西——做人和投资是一样的,首要的是先坚守住常识,在常识的规范之内,才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我目前只是小学生的水平,还不敢突破常识。
此文算是对唐朝先生今天《口水文》文章的回应。
我觉得干干净净谈问题比较好。
对动机和人品之类的问题,我建议点到为止即可,不多做揣测,更不应刻意放大攻击。
对不起,蹭流量了。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