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城,年轻的人。
在深圳,我们讲房子、讲科技、讲创意,一切关乎创造的力量波涛汹涌。殊不知,
在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来自人最本身的力量运动——体育,更蕴含着无数深圳人的潜力和澎湃的后劲。
36年前,还是一个边陲小镇的深圳体育基础薄弱,运动员在修建的体育馆遗留下的工棚里训练。而今天的深圳,已经是年度举办超过500场赛事的体育赛事之城。
那么,在体育发展的道路上,这座城市又是否一脉相承其独辟蹊径的运转方式呢?
深圳的体育基因在早期就初现锋芒。
90年代,深圳体工队航空模型运动员韩星元,开创了遥控模型F3E滞空时间和封闭距离两项世界纪录;田径运动员孙彩云,两次破女子撑竿跳高室内世界纪录;体操运动员肖俊峰获得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团体第一名……
而深圳在体育赛事、体育产业上真正开始发展,是在2000年以后。
2004年,深圳健力宝队在中超元年夺得冠军,成为首支夺得顶级职业联赛冠军的广东省球队。也正是这一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以深圳名义申办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
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是深圳建市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综合国际体育赛事。152个参赛国家及地区、7865名参赛运动员、 全市2万名赛会志愿者、100万名社会志愿者,阵容十分盛大。
▲2011年深圳大运会圆满闭幕
当然,要细数“荣耀”,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还远远不够。但在一片欣欣向荣中,我们可以看到
深圳“野蛮生长”的劲头,自然而然地延续在体育运动中。
在业内人士看来,生长于山海湖之间的深圳在体育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地理上的优势有利于举办海洋、水域、陆地等多种项目,而平均年龄只有32.5岁的年轻人无论在体育运动还是消费上,更是一个强大的推动力。
地方政府决定城市体育发展的走向,在以前是一种约定俗成。但
在深圳,高度的商业化一直在成就着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
从1994年深圳足球俱乐部成立,2011年八一女子排球俱乐部主场落户深圳,到2015年东莞新世纪烈豹俱乐部搬至深圳……在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上,深圳拥有了自己的队伍,体育赛事也越来越有国际味。
▲2019年资生堂·深圳 WTA年终总决赛精彩现场
随着对外开放交流的不断扩大,深圳陆续举办了3届NBA中国赛、2届国际乒联世界巡回赛、2届法国足球超极杯决赛、4届深圳国际马拉松比赛、WTA年终总决赛……数不胜数。
一方面,这得益于政府对职业体育的支持和奖励;一方面,民企的投资和运营,也让整个体育产业的水平往前跨了一大步。
当然,在体育职业化的道路上,也存在不少问题。
回顾一下近二十多年来,深圳足球吸引过很多赞助商,但也在获得中超元年冠军之后的夏天陷入混乱。投资人的不断更迭,球队资金来源大受影响,实力球星的不断卖出与“逃亡”……甚至爆出全国闻名的球队欠薪、罢赛事件,曾一度无人愿意接手。
这让人不得不思考,
什么样的道路能真正让中国体育提质转型,职业体育的发展又该如何破冰?
著名体育学者金汕就曾表示,“三大球项目国家队成绩欠佳,恰恰是没有完全认识到职业化改革的实质和精髓,
在切实推动联赛职业化改革的同时,还需要搞清楚如何用职业化手段重塑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
目前,仍有很多俱乐部不能以市场开发和经营来维持其生存,主要和中国体育俱乐部投资存在短期行为、经营尚未定位、体育中介队伍发展缓慢几个因素有关。
也许,
在深圳体育发展这条漫漫的摸索道路上,我们还需要一个“拓荒者”。
几十个春秋,城市一路向西。西部有产业、有资源、有“双轮驱动”,这也是让我们慢慢忽略东部的原因。但往往
,
很多精彩之处就在于变化之中。
鹏城之东,坪山正在经历一场人文创新发展的灿然蝶变。这里,就有我们想要的“深圳体育样本”。
▲
深圳(坪山)国际网球中心中央球场全景
早在2013年,坪山区体育一路与新合路交汇之处就成立了一个网球学院。那里拥有深圳东部唯一的室内红土网球场,一座5000观众席的中心球场、4片配备中央空调的室内硬地、14片达到国际标准的室外硬地场。
要知道,西班牙之所以是个网球高手云集的地方,正是因为他们的运动员从小是从红土沙地上练出来的。
▲弘金地国际网球学院红土网球场
当然,网球学院只是坪山综合体的一部分。这里还配备了国际网球中心、国际学校、坪山迎宾馆,是一个集“体育+教育+商业+住宅”为一体的体育综合体模式。
而这一切,都来自于一家社会企业——
弘金地,在体育综合体投资建设上的一次大胆尝试。
2017年,弘金地(国际)学校正式挂牌成立。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学校把网球列入了校本课程,在基础的课程上,引入了CIE剑桥课程体系,致力培养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
第二年,即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网球特色学校”。
那么,这个企业在体育教育上,有什么特色呢?这还得从2010年说起。
2010年甘肃玉树地震,深圳出钱出力的企业很多,金地集团便想着捐一个公益项目,长期坚持,也许可以帮助一批孩子改变命运。于是,金地与深圳市政府合作成立“弘金地体育发展公益基金”,从此,以网球运动为切点展开了慈善事业。
我们都知道,在李娜退役后,随着彭帅、郑洁等这拨中国金花年龄的增长或隐退,中国小金花的成长显然出现了青黄不接、后继乏力的现状。
这是因为李娜的成功本就是一个不可复制的偶然。李娜的成功除了此前严格训练打下的专业基础,更与单飞之后所遇到的市场资源及商场运营模式有关,专业、商业、时机缺一不可。不然可能就像另一位女网选手袁梦一样,只能飞一飞,再飞回老路。
袁梦是第一个获得澳网正选赛外卡的中国球员,然而“单飞”后,一切开支自理,缺乏资金难以获得专业团队的支撑,随之难以获得好成绩、难以得到高额的比赛奖金,恶性循环,最终在职业体育残酷现实的逼迫下重回举国体制。
所以,突破之后要讲究长期的运营。
其实,网球作为一项“烧钱”的运动,即使在北上广深,也不是每个人都玩得起。究其原因,一个是投资、一个是教育。
长期的投入、体系化的教育,才是重点。
▲第一届“弘小苗”
而弘金地作为中国目前做职业网球赛事的唯一一家民营企业,它的智慧就在于建立起一套有别于体制内的运动员的培养体系和经营体系。
以公益的方式在全国进行选拔,网罗全球顶尖教练员、教练体系在全国培养,不断探索如何选出有潜力的孩子。尤其是在青少年培养方面,弘金地已从青训梯队中培养出多名青少年精英球员,并正向职业化转型。
白卓璇正是其中的一位,她谈到:“系统化训练对我帮助极大,每一天都如此充实,晚上做完理疗,9点多钟一躺下立马睡着。”
前不久,在中国网球巡回赛广州站中,弘金地球员白卓璇继河南站后背靠背收获了女单冠军。
▲弘金地球员白卓璇
从一开始,弘金地对于“合适的苗子”采取的就不是单一的模式。她们可能来自于偏远山区贫困家庭但热爱网球的孩子,可能来自于某个俱乐部或者比赛中,也有的是来自于与其他体制内的省队合作。
这些孩子所受的训练,都基于国际上顶尖的教练和先进的设备环境之下。
十年,无论对于年轻的深圳,还是一个企业来说,都是一个不短的时间。在体育事业上的长期坚持中,弘金地并非顺其发展,而是不断研究它,提高它。大概,这正是深圳得以快速发展的缩影。
放在以前,运动员培养体系如此大的工程,只有国家力量才承担得起。而如今在深圳,圳长看到的是一家自负盈亏的社会企业,它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