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撰写的新闻评论《垃圾中转站已“烟气腾腾” 镇政府行动别“云里雾里”》被评为
2019
年度广西新闻奖
二等奖。
作品获奖,是对作品本身的肯定,但我更看重的是作品背后“为民生鼓与呼”的情怀。全媒体时代,传播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但不论形势如何变化,新闻工作者“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情怀不能变,追求真相和真理的理想信念不能变。乐为民生鼓与呼,记者笔下的文字才会有灵动的生命,有温暖的光辉。
(点击围观更多精彩幕后)
▲南国早报社会中心主任刘飞锋在修改稿件。
大货车超载常见,桥梁受损到底是超载车辆惹的祸,还是因为质量问题?多名记者兵分多路,做了一组“再坚固的路桥,也承载不起贪婪的重量”的系列报道,获得了2019年度广西新闻奖一等奖。
一年过去,我知道,超载的顽疾依然存在,但我坚信,社会在一点点地改变,虽然这种改变可能很微小,小到难以察觉,但一定在变。也许,这就是我们作为记者,尤其是调查记者所存在的意义吧。
(点击围观更多精彩幕后)
▲2019年10月31日傍晚,南国早报记者陆旺回访宜州二桥修建情况。
2016年,南国早报编辑部开设了“暖新闻”栏目,记录这座城市里温暖的故事。至今,该栏目刊发了近千篇稿件,
点滴小事,聚沙成塔,在社会上
引发巨大反响。同时,通过“暖新闻”报道的不少人物,也在“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广西道德楷模、“中国好人榜”等区域性、全国性的评比中获奖。
“暖新闻”的人物,测出了广西人的温度;“暖新闻”的栏目,也获得了社会的认可。2019年度,该栏目荣获广西新闻一等奖。
(点击围观更多精彩幕后)
▲正能量报道的新闻人物致敬南国早报。
今年初,新冠疫情突如其来,无数人的生活轨迹随之改变。彼时,早报停刊不停“报”,全员转战早报网、客户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矩阵,全天候开展抗疫报道。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讲述隔离点的故事,还原广西“小汤山医院”里的温情瞬间……至今,一幕幕如在眼前。
媒体融合浪潮下,早报人求新求变的步伐不停歇。但无论技术如何革新,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如何变化,真正的新闻必然闪闪发光。作为专业新闻人,我们将坚守责任和使命,竭力探寻真相,鞭笞假恶丑,守护那份纯真与美好。
(点击围观更多精彩幕后)
▲南国早报编辑中心主编胡志伟在编辑报纸版面。
2017年6月,
南国早报官方微信的“早读广西”栏目
开栏,栏目定位是为早起的网友提供一份丰富的新闻早餐。昨夜,世界发生了什么大事?新闻事件又有了哪些进展?我们为了在清晨6点半送上这份早餐,通常工作到凌晨一两点,大量浏览新闻、获取素材、整合内容、精选标题。
每天的栏目后台,都会收到大量网友留言,“每天六点半等着看‘早读广西’”“看完‘早读’再起床”。
这是一份宝贵的信任。信任背后体现的是在数字化浪潮下,我们对专业新闻的坚守与追求,对读者和用户的尊重。
(点击围观更多精彩幕后)
南国早报微信公众号全年无休地推送,源源不断的内容输出,背后是整个团队在“前仆后继”:有人在婚礼当天,拿着手机插空看预览;有人清明节扫墓,背着笔记本在山顶找信号;有人进了医院,左手打点滴右手写策划……
都是肉体凡胎,说不辛苦是假的,没有一个10万+是从天而降、不劳而获。
我们清楚地知道,每一个10万+阅读量的背后,都是我们180万+粉丝的认可,带着这份荣誉和使命,我们继续前行。
(点击围观更多精彩幕后)
▲南国早报新媒体中心主编谭双梅在编辑微信。
2013年我就加入早报纸媒美编团队,随后为跳出舒适圈,转型为新媒体的美编。
从零开始的学习,我惆怅过,在不断碰壁的过程中,我又解锁了许多新技能:海报、H5、形象IP、手绘、长图、视频剪辑、音乐剪辑……每一天都有新的东西,在工作中找到了乐趣。
我设计出了早报君、早报妞、南哥这些IP形象,并陆续推出早报君和南哥的微信表情包,以及一系列周边产品,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和喜爱。人生每个阶段都是有自己的关卡,需要我们去点满技能点,才能顺利通关。
(点击围观更多精彩幕后)
▲南国早报美编谭懿在直播活动中。
新媒体主播天团在顺应南国早报融媒体转型中诞生,这支年轻、高颜值的团队,由6人组成,分别是南国早报主持人、记者、编辑、美编的身份,多年来深耕各行业,具有较高的新闻素养。
我们深知,顺应新潮流、洞察新趋势、积极回应融媒体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新时代获得新生。
早报主播,从不会忘记自己是生产者,内容为王的重要性。多渠道平台的传播能让我们完善自身,未来,我们将继续积极传播新时代正能量!
(点击围观更多精彩幕后)
▲南国早报楼市女主播雅佳探盘广西第一高楼-广西华润大厦A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