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昂
端午假期来临,相信做证券和投资的朋友都开启了休假模式。今天也写点随笔,为接下来的端午节假期做一些准备。
过去两年可以说是
A
股成长股的小年,中小板指从
2015
年
12084
点一路下跌到目前的
6442
点。创业板指数更是从最高的
4037
点下跌到今天的
1759
点。相比而言,沪深
300
指数的跌幅要小很多,“仅仅”从
5380
下跌到了
3480
点。从我们自己的直观感受看,
TMT
为代表的成长股跌幅巨大,传媒去年跌幅第一,今年也是在跌幅榜的前列。计算机大量的股票出现了
70%
以上跌幅。
身边许多做成长的朋友也会感觉迷茫,未来到底在哪里?
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国家,我一直认为成长是永远的主题,只是我们需要辩证去看待成长。老板电器,索菲亚,安洁科技,华帝股份等都属于经典的成长股。业绩有很高的增长,行业渗透率继续,公司也有一定的护城河。当然,大家觉得成长股不好做,主要是前几年大热的传媒和计算机表现一般,小市值股票也表现不尽如人意。
但是如果我们跳出
A
股,而以中国这个整体来看,我们发现成长股的表现并不差。腾讯,阿里,网易,京东,微博,陌陌等等一干美股和港股上市的互联网企业,依然保持着
20-50%
的收入增速。阿里和腾讯两大巨头在成为
3000
亿美元市值庞然大物后,业绩增速反而比前几年快了。
主要还是我之前说的,
流量分割结束后巨头的定价权越来越高。
大互联网企业垄断的现象在中国和美国都发生。
同时在经济增速下滑,实体逐渐进入寒冬时,消费者也越来越看重性价比和效率。这也推动了互联网在中国的进一步渗透。这些互联网企业,本质上在提高社会效率,而实体企业无法摆脱效率低下,中间环节过多的问题。巨头腾讯,阿里的高增长其实是在吃掉这些实体企业的利润。
其实不仅仅是海外互联网企业,类似于好未来,新东方,华住酒店等消费类企业也表现强劲。我觉得一个比较大的区别是,这些企业都是
to C
的模式,而国内
A
股有很多
to B
的公司。如果简单粗暴来区别的话,
to C
的商业模式更依靠产品驱动,而
to B
的商业模式更依靠销售驱动。在经济增速下滑,
越来越市场化之后,产品驱动的公司在胜出。
所以我们从整个中国公司来看,成长股依然有很多机会。事实上过去一年多,许多成长股猎手在中概股的投资中都获得了不错回报,大家甚至觉得这几年中概股的投资越来越容易。这些中概股强劲增长背后依靠的还是中国整体经济的增长。成长股没有结束,只是这几年高成长的企业许多不在
A
股。
给我们的启示有几点:
1、
未来的投资一定是全球化的,不能局限在
A
股的公司。
随着资本账户逐渐开放,美国和港股投资会变得越来越常见。说到底,投资最重要的是视野。我们不能盯着一个市场看;
2、
成长和市值的关系在变小。
我们要从小市值成长的线性思维中跳出来。
如果一个
1000
亿市值的公司成长性比
100
亿市值的更快,我们就应该关注前者。
3000
亿美元市值的腾讯,业绩增速远远高于大部分小市值公司。特别是证监会的市场化改革后,“资产证券化”模式终于开始破灭。对于依靠并购长大的公司会打击很大。内生性增长才是关键。
3、
长期看,即使经济增速下来,中国依然能够维持
5-6%
的名义
GDP
增长。
以中国的体量看,还是全球经济中新增部分最大贡献者。在一个持续增长的国家中,
成长股投资还是永恒的主题。
一点粗浅思考,未必正确,欢迎交流批评。
与作者交流,添加微信:dianshi830
,
请告知职业和公司。
投稿和商业合作,请发邮件:[email protected]
您也可以
长按
下方
的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