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民族文化的观念早已是明日黄花。从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开始,整个世界实际上已开始了全球化的进程。具体到文学领域,自歌德在19世纪上半叶最早提出“世界文学”概念之后,超越狭隘的民族文学的理念即愈趋深入人心,并成为文学研究中一个被广泛应用的有效视角。
原文 :
《能否建构“跨民族诗学”》
作者 |
长江师范学院副教授 杨红
图片 |
网络
“跨国诗学”理论
即诞生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之下,由美国著名诗歌批评家
杰汉·拉马扎尼
于2009年提出。拉马扎尼在大学教学中,面临一个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
以国别为基础的作品选集及其文学教育,存在着国别和民族性之间明显的冲突,而现代社会以来,诗人的跨国身份又成为一种常态性的事实。
在思考这一问题的基础上,拉马扎尼提出以全球为格局的诗歌研究范式。这是宏观层面上的一种方法。
具体到中国的多民族文学研究上来,能否合理借鉴“跨国诗学”理论,从而建构起中国“跨民族”诗学?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话题。
在中国学界,“民族文学”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提法早已有之,但对包括汉族文学在内的多民族文学整体性研究,还只是最近的提法。自2004 年多民族文学论坛的连续举办,体现了学界对中国多民族文学走向辩证性一体化和多元化的努力。正如有论者提出的“国家知识体系建构与少数民族文学话语”,其中要义,不仅是关注各个民族文学的民族性问题,更重要的是发现和理清各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在这点上,我们可以理解为,
这是从“跨国诗学”转化为中国的“跨民族诗学”
。尽管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体系正在初步形成,但中国学界对多民族文学观念仍缺乏自信或心存焦虑。在合适时机,借鉴并转化相关理论,对推进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和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在学理与实践层面上展开多民族国家文学的深入研究?
迄今为止,这仍然是中国学界共同面对的难题。
大致来说,
“中国多民族文学”中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实际面临的主要问题
有:母语写作及其在汉语背景下被认可的焦虑、双语与杂语写作的混血性、民族文化的离散性及其对母语文化的追寻、本民族的文化根性与汉民族文化融合之冲突等。这些问题将会在中国多民族文学场域中产生巨大的张力和生产力。其中交叉、混合之后的“同”与“异”,为中国文学的整体观照提供了叙事和形象的多样性,也为学界的研究注入强大动力。解析不同民族在文学、文化上的中国性,这将在很大某种程度上从追寻不同文化源头,发展到对中国身份的认同和归属感。这在精神层面或文化基因上,将有利于中国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也有利于不同民族特有属性的发掘与延续。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民族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比较文学等都可作为一种方法,而被应用到“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上来。但是,全球化背景之下,全世界不同的民族之间都在加速融合,大有全球一体化的趋势。
如果我们承认这一趋势,那么,对于“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还有无其他研究方法可供借鉴?
拉马扎尼的“跨国诗学”是近年来西方文论的重要收获,它不仅以一种全新视角来研究西方现当代英语诗歌,而且也能有效解析当下日益复杂化的文学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它为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并指明了文学研究发展的态势。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历史和现状,尽管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复杂性,但仍无法超越全球化语境中文学研究的诸多问题,故而“跨国诗学”理论有可能给我们带来新的气息。
“跨国诗学”对“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的借鉴性意义,不妨前瞻性地提出以下一些假设:
第一,
全球化语境下不同族裔的英语写作,与中华民族统一体语境下不同少数民族的汉语写作之间,有无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