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金融读书会
“金融读书会”是由在金融界不同领域工作的百余名专业人士共同义务编辑的金融专业领域公众平台。以“聚焦金融政策研究、促进金融专业交流”为宗旨,定位于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金融专业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供应链金融  ·  超8000亿!多家银行布局,新一轮“票据革命 ... ·  17 小时前  
金融早实习  ·  徽商银行2025年公开招聘 ·  2 天前  
吴大看楼市  ·  现在的形势越来越像2008年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金融读书会

观点丨为什么中国还没有像日本80年代末泡沫崩盘?

金融读书会  · 公众号  · 金融  · 2017-04-21 07:54

正文

朱海斌

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兼大中华区经济研究主管。




这也是到现在为止,中国的金融体系并没有像大家判断的短期就出现风险的原因,而且风险的时间点也一直在往后推。



中国和日本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中国债务以内债为主,这与80年代以后的日本很相似;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很高,而日本在80年代曾是外汇储备最高的国家;现在中国的企业债务很高,而政府债务和家庭债务相对偏低,这与当时的日本也非常相似。此外,日本也是高投资、高储蓄国家,其房价走势、信贷增长也都与中国相类似。那么,至少到目前为止,为什么中国还没有像80年代末的日本一样发生泡沫崩盘?我认为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第一是政府的作用,政府通过使用大量的国有资产掌控了资源,包括央行使用大量的流动性工具来处置可能出现的风险;在危机一旦出现或者在危机出现过程之中,中国政府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缓冲作用。第二是房地产市场的风险相对要小。

 

我讲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在过去3-4年中,中国银行的不良率不高,只有不到2%,加上关注类贷款也只是接近6%的规模。但是,过去3-4年里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即地方政府官员花费大量时间去处理当地的坏账或者僵尸企业。在其他国家,即没有地方政府参与的情况下,很多贷款早已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形成了不良贷款。但是在中国,这类贷款更多地是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地方政府在第一轮就已经清理了不良贷款。另外,外国的债权人意识到有问题时,会首先到法庭要求法律处置,进行清盘清算。但是在中国,债权人的第一反应不会是去法庭,而是去寻求地方政府的帮助,这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尽管在过去几年中国银行暴露出的不良率并不高,但实际上,这是最近几年地方政府花费大量资源和精力来防范风险爆发的成果。这是其他国家没有的现象,也是目前为止我们没有看到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

 

第二个例子是房地产,将日本和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做对比,从表面上看,中国和日本相似,资产价格泡沫都非常明显。尤其在这一轮中国的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房价上涨后,不仅房价收入比在全球排名第一,房价水平也完全可以与全球一流城市相提并论。当然,北京上海深圳的房价比香港还低一点。有人计算过,如果80年代东京的土地卖掉,可以买下美国的很多土地。中国的房价和日本有一定的相似性,日本房价持续上涨了30年,70年代有过短期的调整,但是调整很小,一直涨到80年代末才真正地崩盘,现在日本房价跌了70%,很多房奴被套牢,日本本地人甚至根本不敢买房,因为已经有很多人被套牢一辈子了。

 

之所以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风险比日本小,是因为关键在于两个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区域分布特征不同。日本当时的房地产泡沫与中国类似,尤其日本的东京、大阪等大城市房价的泡沫比较突出。相似地,中国泡沫最明显的是北京、上海、深圳这三个城市,从城市规模来看,东京占了日本人口的30%左右,经济体量占40%,房地产价值占到一半以上。一旦东京的房地产价格往下走,日本的资产价格也就崩掉了。

 

虽然现在北京、上海、深圳的房价很高,即使加上广州,这四个一线城市的人口总量不超过1亿,只占全国的8%左右。按照土地面积和住房销售面积来看,不到全国的10%,按照交易额来算,也只占全国的15%左右。也就是说,北京、上海、深圳确实存在巨大的泡沫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巨大的泡沫也很僵硬,短期之内看不到泡沫会崩盘的可能性。即使一线城市的泡沫崩盘,在中国房地产市场里面占的比重也没有那么高。因此,中国和日本相比,相对会有一个缓冲。这也是到现在为止,中国的金融体系并没有像大家判断的短期就出现风险的原因,而且风险的时间点也一直在往后推。

(注:以上内容摘选自414日在第十八期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上的发言《中国的金融风险:稳,还是不稳?》)

视频:熊熊

编校:郭倩


近日,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充分利用顶级人才资源、毗邻国际金融中心的地缘优势,顺势推出对冲基金与资产配置培训课程,为广大投资者及机构建立与完善适合自己的成熟稳健的投资模式,在新一轮金融浪潮中获益。



价格

第一期优惠价58000元(第二期将调价)

  查看课程详情,请点击文章左下角“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