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强调了传统单向授课模式的弊端,以及对话式学习的重要性。文章指出,单向授课时学生思考活动强度低,知识留存率低,而对话式学习能提高学生的知识固化率。文章还提到了真正的学习是通过对话来完成的,包括对话是看见彼此的契机、需要状态、需要允许、需要看见。最后提到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当对话成为一种呼吸,知识便不再是课桌上的标本。
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知识在对话中变得鲜活。
当课堂变成独白剧场,就会锁住原本鲜活的求知欲。
深夜十点,一位老师划掉了备课笔记上第10个"重点强调"的红圈——白天的课堂上,当她再次强调那些重要的知识点,放眼望去,学生们手机屏幕的荧光在倔强地亮着。
这多么像实验室里的单向玻璃:老师们像观察员般滔滔不绝,学生却在观察窗那头默默成为数据的注脚。
《Nature》期刊有研究显示:
单向授课时,学生前额叶皮层(负责思考)的活动强度仅有对话式学习时的17%
。传统单向授课模式下,2周后学生的知识留存率仅剩5%,而高频开展课堂对话的班级,知识固化率却提升了3.2倍。
这个时代最荒谬的教育悖论莫过于:
我们忙着把知识包装成精致罐头,却忘了认知是需要在对话中发酵的活菌。
那些精心设计的PPT、反复打磨的教学语言,快速地在学生认知体系中成为转瞬即逝的流星。
每个人都只听自己内在的指令。
有家长曾问我:“孩子明明知道熬夜伤身,为什么还是凌晨三点刷手机?”这让我想起自己课堂上的顿悟时刻:人的永远只服从自己内在小孩的指令。就像你拿着《认知心理学》教材讲道理,孩子耳朵听着,心里却在想:“你说得都对,但我不服。”
真正的学习从不是单方面的灌输,而是对话。
对话,是看见彼此的契机
有的老师问:“学生宁可刷抖音也不愿互动。”、“为什么我准备了那么多互动环节,学生就是不愿开口?”我反问她:“您上一次在课堂上因为学生的提问而眼睛发亮,是什么时候?”
真正的好课堂,不是老师讲得多精彩,而是当学生说“我有一个笨问题”时,你能像收到礼物般欣喜:“问得好!这正是我们今天要解开的谜底。”
对话,需要状态。
有老师总苦恼:“我辛辛苦苦准备好了案例,但问题是学生压根不买账啊。”我说:课前可以给自己做个心理按摩。面对学生前不妨问问自己:“我此刻是带着评判还是好奇?”
对话,需要允许。
某次工作坊,有位女士坚称“打孩子才是为他好”。我没有反驳,而是问:“能说说你父亲当年怎么教育你的吗?”当她讲到八岁那年挨打后冒雨给父亲送伞时,全场都懂了——每个偏执背后,都藏着未被疗愈的创伤。
对话,需要看见。
有一次,我给某企业培训,一天下来,有一位学员始终没有发过言,但是我观察他一直都在思考,于是当天最后一轮互动时,我请每个小组讲话最少的人发言,于是他就被推选出来,事实是,他讲得十分精彩。当场我就开玩笑对他说:某某同学,你的表达对我们在场的同学有这么大的启发,却一直藏着没说,说实话是有点自私了。没想到第二天开始他就频频发言,而且发言都很精彩,后来他说,那一次我的话给了他很大的能量,从那以后,无论是在什么场合,都会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在我的导师班里经常说:
学生的任何表现都要视为奉献,每一份奉献都需要被看见,每一份被看见的奉献都是示范,每一次示范都能激活一片。
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
当对话成为一种呼吸,知识便不再是课桌上的标本。
下回当你再准备“教导”某人时,不妨先把PPT关掉,笑着说:“关于这个问题,我很想听听你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