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来临,家长们最担心的一件事(没有之一),就是屏幕时间!
金牛中国儿童的近视率不断飙升,平均
2个孩子里几乎
有一个孩子是近视!暑假里
,家长又开始为孩子每天捧着手机、平板而发愁了。
最近,有一个妈妈就上了微博热搜,说2年前
发现8岁的孩子出现近视问题,去了很多家公立医院检查,医生给出的结果都是建议戴眼镜,但这个妈妈不甘心,想着肯定有其他办法能治疗,后来看到一些视力养护中心宣称能够提高裸眼视力的广告,便决定试一试,口气给孩子报名了5家养护机构,
5个月花了3万余元,没想到,孩子的近视度数非但没好转,反而从150度涨至220度...
还有一个妈妈说:每年要花费1
w+元在孩子的眼睛上,近视=烧钱!
不止是近视问题,过多的屏幕时间也在抢夺孩子阅读、运动和交友的时间,许多爸家长早早开始了
限屏计划
,ipad、电脑、手机:全部都是“上锁”的状态。
但「限屏」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它看起来正成为一件因噎废食的事情,
而
在屏幕背后,是家长与孩子们对数字世界完全南辕北辙的理解
。
最近,我们看到了一本由两位社会学家
艾米丽·韦恩斯坦博士、凯莉·詹姆斯博士共同出版了一本书:《在他们的屏幕后面》。
这本写给家长看的书,更像是一份他们沉溺于数字世界的孩子们的抗辩书,两位作者用许多故事与调查数据,向爸妈们展示了——为什么屏幕背后的数字世界,对孩子来说那么重要,而作为家长又该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屏幕的管理。
限屏:我们说VS他们说
- Z h e n X u a n -
青少年并非沉溺屏幕,真正让他们魂牵梦萦的,其实是屏幕背后的数字世界,这个数字世界包括功能各异的神奇王国,它们是:
负责社交与认同感获得的社交媒体
提供学习资源甚至直接进行教学的各种线上课程
游戏
……
根据盖洛普的最新调查数据,美国青少年的嗑屏上瘾程度确实很惊人,通过对2-10岁孩童家庭的问卷调查,美国孩子一周在屏幕花费的时间,要大雨户外活动、亲子活动以及作业时间,达到了破天荒的18.6小时。
另外,
Common Sense 的最新研究发现--
面对这样的现实,家长们把数字世界定义为洪水猛兽,彷佛孩子们沉溺其中,有百害无一利。
在《在他们的屏幕后面》一书中,作者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关于孩子们为何选择长时间「躲」在数字世界里,家长们的认识与孩子们的真实动机,存在很大的偏差,举几个例子:
爸妈以为:
孩子们习惯使用数字工具,即表现为数字上瘾,几乎所有的软件和app都会针对孩子们加入「易上瘾」的功能体验,迫使孩子们不停地使用。
孩子内心OS:
如果离开某个社交软件,我的朋友们将会流失大半,社交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断开联系就意味着脱离社交关系。更重要的是,自己可能无法与陷入困境的朋友们联系。
爸妈以为:
孩子们在网上参与各种话题讨论,发表观点是肤浅的,他们在浪费时间。
孩子
内心OS:
数字媒体是最好的观点Battle阵地,在这里任何反馈都可能是实时的,观点的碰撞与融合,是筛选朋友与后续进入深度阅读的前奏。
爸妈以为:
屏幕时间会削弱健康的人际关系营造,特别是游戏,孩子们会与真实世界失去联系,从而对现实里的一切都失去兴趣。
孩子内心OS:
从《我的世界》到《堡垒之夜》——这些游戏为必要的社交联系提供了真正的机会。更多应用程序可用于挖掘兴趣,例如在 TikTok 的子社区“BookTok”上,可以在其中获取书籍推荐。Zoom、Facetime 甚至 Discord 服务器都有用于作业互动和学习支持的板块。
从这些观点Battle我们可以看到,屏幕背后的数字世界,并非爸妈认为的「虚拟地狱」,更何况,
当越来越多的纸质阅读资料以决绝的姿态转投数字怀抱,把数字世界封锁在孩子的生活之外,很可能杀死他们好不容易生发出的真正兴趣和社交生活。
答案很简单;
做!但要有理有利有节
,从正确使用到沉迷,或许只是一线之隔,爸妈们要小心应对。
不过,最近我倒是发现了一本不错的书——《限屏教育》,它由一位英国儿童临床心理学家伊丽萨白·基尔比撰写,在屏幕使用问题上提出了几个令人眼前一亮的观点,十分值得家长们借鉴:
管理时机一定要把握好4-11岁这个“潜伏期”;
至于管理方法,可以参考管理宠物和户外活动的方法。
限屏教育
- Z h e n X u a n -
4-11岁是心理学上的
“人格发展潜伏期”
,它既是孩子未来各种才能和发展的潜伏期,但也可能是未来各种问题的潜伏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不再像幼儿期那样爱哭闹,又尚未到达青春叛逆期,一切似乎非常安稳、平和,家长也经常会不重视这个阶段。然而这段时间,正是孩子开始建设自我认同,发展兴趣爱好,同时也是对屏幕开始产生强大兴趣的时候。
如果在这样一个关键阶段长时间对着屏幕,可能对他们发育中的大脑产生不利的影响,也会错失发展社交技能和情绪技能的良机,更可怕的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和青春期不同,
还没学会分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
《限屏教育》的作者提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长期面对屏幕的时候,会受到三种不良影响:
超专注、过多的肾上腺素、真假难辨的信息流。
“超专注”
就是孩子一动不动地盯着屏幕、对外界刺激几乎没有反应,连家长的问话都没有反应的状态。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这种状态可能喜忧参半,一方面觉得这说明孩子专注力强,另一方面又会感叹:要是孩子学习时像现在一样专心就好了。
但“超专注”并非是绝对的好事,因为一旦进入超专注,大脑就很难从一项任务转移到另外一项任务上。可是,大部分的认知活动,比如学习,都需要孩子具备注意力转移的能力——需要专注时能集中注意力,需要转移注意力时也能及时切换。
“超专注”也意味着自我隔离,对潜伏期孩子需要发展的最重要能力——社交,是极其不利的。成人或许也可以通过网络和游戏来交往,但对于还没发展出成熟社交能力的潜伏期孩子来说并非如此。
其次,看起来平静的屏幕时间,可能蕴含着惊涛骇浪的生理冲击——
过多的肾上腺素。
孩子们面对屏幕会“超专注”,是有让他们非常兴奋的游戏或内容,而兴奋的生理表现,就是释放肾上腺素——比如你喜欢的球队打关键比赛时,或者你的游戏角色生命力降到低限时。
太多的肾上腺素对孩子害处很大,因为它最主要的功能是让身体瞬间进入“战斗或者逃跑”模式,血压心率快速增高,感觉更加敏锐,能量瞬间释放,保证我们能够尽快逃离危险。
然而每次肾上腺素分泌时,也会分泌应激激素可的松Cortisone。它可以增加血压和血糖,同时降低免疫力。累积更高水平以后,可的松会摧毁肌肉骨骼,损伤消化系统,并减少身体各种重要激素的分泌。可的松也会影响情绪,导致焦虑加重。
对孩子来说,过多的屏幕时间,便意味着让身体承受这些对健康有害的化学攻击。家长可以在旁边观察,一旦孩子心率增加、休温升高、出汗、烦躁不安、大声喊叫,以及呼吸加快,就需要警惕。这些就是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的表现。
面对屏幕时人人都会获得丰富和源源不断的信息流,但潜伏期孩子的问题在于,由于认知能力的发展局限,他们不容易判断真假。
《限屏教育》的作者曾见到一群十几岁的少女一起看社交媒体上的照片,讨论照片的滤镜有多厚。
作者意识到,青少年的思想已经成熟到能够看出照片是经过处理的,知道人的头上并不是真的有花朵,嘴里也不可能真的能吐出彩虹,可是,潜伏期的孩子很多还都相信圣诞老人是存在的,《哈利·波特》是真实的,那么他们对于网上的图片和新闻,能有多少分辨能力呢?
而且,潜伏期孩子的大脑前额叶皮质还没有发育好,往往缺少足够的情绪调节力和恢复力来处理复杂的事物。我们成年人都可以理解社交媒体会令人上瘾,孩子们对这种致瘾效应尤其易感,因为潜伏期正好具有对事物着迷的趋势。
作者的心理诊所里就有许多9、10岁的孩子,总是不停地查看社交媒体上自己发布的帖子或照片获得的点赞数,还因为对照片不满意而充满焦虑。美国儿科协会警告家长,现在有一种“脸书抑郁”,特指儿童和青少年在看到状态更新以后,感觉自己不再受欢迎的心理状态。
如何帮助“潜伏期”的孩子
- Z h e n X u a n -
潜伏期的孩子对于屏幕时间那么敏感,父母应该怎么办呢?作者作为母亲,提出了两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类比原则:
你可以把屏幕设备视作家庭宠物或户外活动,把管理这两种事物的方法照搬到屏幕上。
孩子可能会产生控制感的错觉 “手机是我的,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但给孩子屏幕设备,类似让他养了只狗,不是简单地把狗给他就好了,必须好好思考养狗的种种现实问题,确保它能和家人和睦相处。规则订好了,狗狗就会成为家庭的欢乐来源,否则就是麻烦的来源。
同样,把手机或平板交到孩子手上之前,家长也必须负起责任,提前设立规则和计划。
现在的父母都很注意安全,所以很少让孩子单独离家去玩耍,因为他们知道在外面会遇到种种危险——绑架、陌生人、车祸等等。
可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孩子沉迷于屏幕时,遭受身体和社交伤害的风险明明比在外面玩耍更大,家长和孩子还经常同处一室,却完全忘记了监管。
有些家长看到这里,可能会抗议“说起来简单,但如果拿走孩子的屏幕设备,他们肯定会大吵大闹的!”
其实 ,和青春期孩子比起来,潜伏期的孩子绝对称得上乖巧可爱了,而且这个年龄段有一个特点——
钟爱规则
。
4-11岁的孩子开始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并且发展出强烈的道德感,对他们来说,道德就是正确地做事情,且尽可能地服从规则。所以,他们如果沉迷屏幕,不是因为不守规则,而是因为没有规则或规则执行不严格。
另外,4-11岁孩子的行为很大部分来自模仿和学习家长的行为。他们相信所有的家庭都和自己的一样,他们脑子中的“正常”,就是自己家里的情景。
因此,如果我们不能给孩子做出榜样,关闭屏幕,保持平静,和家人互动,那么我们怎么可能指望孩子这样呢?
华盛顿大学的一项研究调查了249个家庭,研究者询问孩子,他们希望自己的父母在使用屏幕时,能够遵循哪些规则。孩子们的答案是:
在某些情况下,比如孩子想要和家长对话的时候,家长不应当使用屏幕设备。
家长应当减少使用屏幕设备,多参与其他活动,保持平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