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画叫《九州无事乐耕耘》,是一幅尺寸为150×250cm的宏幅巨制——1951年,郭沫若出席“第三次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并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被授予“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金质奖章”。徐悲鸿闻讯欣喜万分,抱病创作此画相赠。
作品上的款识写明了此画的创作目的:“沫若先生为世界和平奔走,席不暇暖,兹届出席第三次和平大会归来,特写欧阳永叔诗意赠之”。
作品题目取自欧阳修《寄秦州田元均》中“万马不嘶听号令,诸蕃无事乐耕耘”。这是一首边塞诗,徐悲鸿选用了后面一句,只是把“诸蕃”改为了“九州”。
1996年的嘉德春拍上,此画以192.5万元成交;2011年,北京保利“近现代十二大名家书画夜场”中,
以2.668亿的价格成交
。
《九州无事乐耕耘》这种人与动物相结合的宏幅巨制,在徐悲鸿的创作中是极为少见的。
与其他的许多军事题材美术作品不同,徐悲鸿采用了西画中焦点透视的方法,三个人依次渐远,渐小。背景仅以数笔松散的淡墨表现出土地的模糊形象,进而使视觉焦点集中在农耕场景上。
画面右侧是一棵用重墨画出的树干粗壮的柳树,其树杈呈“V”字型向上生长。与淡墨细笔写成的轻柔柳条和藤黄渲染出的柳叶形成对比,整体构图虽然简单,但在稳定中富于变化,变化中趋向稳定,拓展了中国画的空间表现力。
画中三个农民均上了年岁,但仍积极、安宁、乐观地从事着农耕。也许是因为青壮年都去参战了,所以农田里才只有老人和妇女,但他们却没有丝毫的怨气,仍然保持着高昂的生产热情。
作为新中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徐悲鸿在作品里表达出前线与后方同心协力,含而不露地告诉我们: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屈人之兵”的基础。
牛象征着勤奋踏实,而犁和锄象征着开拓进取的精神。《九州无事乐耕耘》将西画中的造型方法和中国画的笔墨相结合,既有准确生动的造型,又有灵活多变的笔墨。整个画面并不张扬,却有一种沉稳雄健的视觉效果。
就题材而言,徐悲鸿出身贫寒,对农民的生活是有切身感受的,画中的牛同样源于其乡土情结。
在抗战期间的颠沛流离中,他也多次借牧牛图来表达对平静生活的憧憬,以呈现普通生活中所流露出的情味,以涵容大自然内在的生命律动。
徐悲鸿 《牧牛图》
徐悲鸿站在历史的高处呼吁:“今日中国一切衰落之病根,在偷安颓废。挽救之道,应易以精勤与真实,而奋发其精神。”这种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时至今日,这幅作品仍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如今,我们拥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任世界风云怎样变换,老百姓仍可“乐耕耘”。祖国的强大,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关键。
以600年景泰蓝宫廷艺术
纪念故宫建成600周年大庆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霍铁辉
首款袖珍级艺术珍品
《福禄平安满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