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温迪
来源 | 温迪读书(ID:gh_1fd06e6fa787)
各位书友晚上好,欢迎来到由帆书出品的读好书栏目
《遇见》
。
今天给大家解读的是
《过于喧嚣的孤独》
。
赫拉巴尔酝酿了二十年,三易其稿,也是他最满意的一部作品。
正如作者说,“我为它而活着,并为写它推迟了我的死亡。”
他的作品大都描写普通、平凡、默默无闻、被时代抛弃在“垃圾堆上的人”。
小说诗意而富有哲理,叙述了一个在废品回收站工作三十五年的打包工汉嘉的故事。
在那个苍蝇成堆、老鼠成群、潮湿恶臭的地下室,却被他看作是“天堂”一样。
读懂了老汉嘉的悲喜苦乐,便明白了一个人摆脱孤独的秘密。
主人公汉嘉在布拉格的一间地下室里,用压力机处理废纸和书籍。
他在几盏电灯的照明下已工作了三十五年,他听得见上面院子里来往行人的脚步声。
地下室里阴暗肮脏,老鼠泛滥,在天花板上开了一个洞,形形色色的东西从洞口落下来。
倾倒下来的物品中,有已枯萎的花枝、批发店的包装纸、旧节目单和废车票、裹冰棍和冰淇淋的纸等等,还有书。
为了干好这项体力活,他一直有酗酒的习惯,他觉得那样才有力量。
每当夜晚来临,他独自一人回到家里,有时候,坐在凳子上,就睡着了。
他没有其他家人,只有一个舅舅,有时汉嘉会去看望他。
除此之外,他的社交圈几乎没有,每天过着独来独往的生活。
他曾有一个叫曼倩卡的爱人,却因为某次出了洋相,而羞愧地离开,隐居在城市郊外一个林中小屋。
偶尔,汉嘉会坐车去找她,两人一起说说话,然后再返回工作的地方。
尘世间,有多少像汉嘉一样的人,穿梭在人群里,孑然一身地慢慢变老。
有人空虚寂寞,有人精神丰盈;有人彷徨无措,有人内心笃定。
在这场注定一个人的旅行里,如何让灵魂有所寄托,生命充实而不感孤独寂寥?
原来,在日复一日处理废旧书籍中,他发现有很多闪着智慧光芒的书,被丢弃在垃圾堆里。
于是,他每天除了干活,就是不断的从这庞大的书堆中,挑拣出好书。
家里到处都是他打包拿回的书,足足有三吨重,几乎快顶到天花板了。
不知不觉间,他读了好多书,仿佛一不小心,智慧的想法就像水一样流淌出来。
知识点亮了他的生活,思考让他对事物有了深刻的见解。
“嘬糖果似的嘬着,品烈酒似的一小口一小口地呷着,像酒精一样,渗透到大脑和身体里,在血管中奔腾冲击。”
他不想当销毁珍贵书籍的屠夫,但有时却无能为力,而感到自责心痛。
有一次,他看到一堆堆的皮面精装书被丢弃在废品站,仔细一看,那是普鲁士皇家图书馆的书。
却不想消息泄露,那批书籍在大雨中,被卡车运走,据说以一公斤精美的书籍售价一外汇克朗而贱卖到其它国家。
他看着远去的卡车,泪如雨下,感到自己犯了反人道的罪,甚至跑去请求警察给自己带上手铐。
经历多了,他不再落泪,内心有了力量,目睹不幸也能泰然处之。
他欣赏梵高的《向日葵》名画,读柏拉图、苏格拉底、尼采的作品……
尽管身处恶劣的环境,每天忙到深夜,他却仍能在苦涩中品味出幸福。
在他的舅舅因脑溢血去世后,他在悲痛之时,想起了康德年轻时写下的:
“夏天的晚上,当满天繁星在抖动的光亮中闪烁,一轮明月高悬时,我便渐渐陷入一种对友情倍加敏感,对世界和永恒不屑一顾的心态之中。”
再过五年,他退休时,要买下这台一直陪伴他的压力机,和他一起退休。
他会把它放在舅舅的花园里,宛如一尊雕像那样,继续见证他的工作。
他会把自己年轻时所有的幻想,掌握的所有知识,三十五年来从工作和通过工作学到的一切统统放进包里。
由于汉嘉的工作总是落后,院子下面和院子里的废纸堆积如山,远远超出了他能完成的工作量。
主任对此很不满意,最终生气地开除了汉嘉,还狠狠地羞辱了他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