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蓝字“彩云译设计”关注我哦!
最近大家在用微信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微信把在聊天消息中的图片放大方式给改了,以前你点下图片能放大,再点下就能退回去,现在你点图片放大后,却需要点左上角的“X”图标按钮才能关闭图片
(截止发文时,微信已经偷偷改回去了,回到以前点击关闭)
。而且把操作按钮的位置也做了大幅度调整,挪的很开,交互上变得很重了,单手体验非常差。
实在忍不了这个新操作,我就去腾讯的一个内部群吐槽了这个改动,没想到得到了不少同事的响应,都感觉到这个修改太难受了,只有少数觉得是无感的。
那是不是只是我们这样觉得呢?我随手又去应用商店看了下最新的评论,结果发现,随便下滑一屏几乎都是吐槽这个更新的,几乎称得上是难得一见的统一差评。
没想到这次的更新引发了这么大的声讨,大家也可以去评论区看看,还有非常多,我就不再放了。基于这样的讨论,我还有很多话想说,那就干脆专门写一篇文章来吐槽吧。
对于微信这样体量的应用来说,哪怕只是一个很小的改动,影响都是巨大的,只是没想到这次大家的反应这么大。这可能因为这次的改动是在一个核心路径的高频场景上做了修改,这种地方用户早已形成了操作习惯,如果习惯得不到尊重,那用户肯定会用脚投票。
我个人对下拉这个操作是很不喜欢的,先不说我已经习惯了之前的操作,就单纯说下拉这个操作就比点击复杂,你不知道要拉到什么程度才能关闭,而且在单手操作的时候会出现各种操作不便的情况,可以看我的录屏,单手下拉关闭比较难顺利完成。而且现在的操作相当于微信要求你从一个门进来(点击),必须得找到另一个门才能出去(下滑),交互行为上也不一致了。
我想微信的产品经理们肯定不是拍脑袋调整的,既然最终还是做出了这样的设计决策,我试着去猜他背后的修改逻辑:可能是基于数据,用户反馈,功能拓展或是设计一致性?
由于我看不到微信的后台数据,我猜可能是有部分用户反馈说会误触,产品又想在图片上加更多操作逻辑,然后顺便统一下视频、图片、文件等各种信息类型的交互方式,似乎最终决策下来是一举多得的结果。
比如像twitter(现在叫X),它的操作一直就很统一,点开视频和图片各种类型都一样,关闭都在左上角进行操作,所以竞品这样做了,咱们就学过来。
但这里可能忽略了一点,用户被教育的习惯和场景不一样了。微信的图片查看场景更轻量,用户也是从最初就被教育这样去操作,也符合“从哪来回哪去”的认知逻辑。而在X应用中,查看图片并没有在群聊中那么高频和轻量,还是有区别的。
我在平时的设计中会发现,有时候我们过于强调一致性设计,却容易忽视一致性的本质还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人,不能为了改而改。除非它的改动是必须的,是会带来巨大长期收益的。在一个相对成熟的产品中,刻意强调设计一致性或为实现某些商业目的,而忽视用户习惯做方案优化,这一点风险非常高。
另外,顺便想说一句,微信几乎从来不写更新日志,导致每次更新大家都得像找彩蛋一样去找它到底更新了哪些东西。
比如像这次这么重要的交互行为改变,如果写了更新信息,可能骂声会少很多,至少不会让大家这么莫名其妙。我尝试猜测微信的用意是,尽可能让用户做到更新无感知,等用户想到用什么功能,那个功能自然就在那,也就没必要专门去写日志了。
张小龙说:“在中国,每天有5亿人在说我们做的不好,每天还有一亿人想教我怎么样做产品。”对于用户评价,在做产品的时候确实也需要理性看待。现实情况是,大家很少会主动去给好评,只有改动不好的地方大家才会出来给差评,因为难受想让他们改。
一个更新刚出来通常都是被用户骂的,哪怕是当年的苹果也逃不过,苹果在2013年发布ios7时,把拟物风改成了扁平风格,变化特别大,在当时也是被骂的很惨,但后来就真香了。所以,我们现在做产品通常会看发布3个月后的用户评价,那个时候的评价会相对客观,用户更加理性。
当然,想要引领趋势,改变用户习惯,需要对产品设计及用户需求有非常长期的思考和充分的理由。这次的微信的更新,我反正是没看出来到底有啥大的优势。
结果,文章写到一半的时候发现已经改回去了,想了想还是把文章写完吧,和大家分享下,算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多听听用户的声音,尊重用户的习惯,非常重要。
你是更喜欢下滑还是点击关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