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2627-广西三月三大放四天假
文字:李依霖 罗柳宁
制图:果栗乘 / 审核:道中华 / 编辑:果栗乘
本文由“地球知识局”与“道中华”文宣平台联合制作
欢迎大家关注“道中华”
(
ID:daochinese
)
公众号
2024年“
壮族三月三
”广西壮族自治区放假两天,与周末连休!足足四天!怎么这么好呢?
“羡慕”二字我已经说累了
(图: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
原来从2014年开始,“壮族三月三”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就成为
广西的法定假日
了,
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
。
看到这则消息,很多人羡慕之余不免心想:“
少数民族的节日
可真多呀!”
广西人表示真不是我们想放假
而是家里对山歌不能少了我
(图:网络)▼
“三月三”并不单指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三月三”,她的前身是
汉代的
上巳节
。“三月三”的原型,还与
上古的物候岁时观
紧密相连。
上巳节比寒食节、清明节更古老,
萌芽于先秦,定型于汉,成熟于唐,宋元时开始渐渐不显
。
上巳节还被很多人视为中国三大传统“情人节”之一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
(图:《古代风俗百图》)▼
汉代,上巳节结束了先秦以来的“练习生生涯”,正式以节日“出道”,被列为汉代五大节令之一。其节期相对固定于农历三月上巳之日,是以“
水滨祓禊
”为标志性的节俗活动。水滨祓禊,就是古人于水边举行的祭祀仪式,
洗濯身体、去垢除疾
。
浙江杭州溪边,女孩们身着汉服
再现上巳节水边“祓禊”的习俗
(图:壹图网)▼
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巳节进一步固定节期于农历三月初三,并发展出
“曲水流觞”“曲水浮卵(枣)”“曲水会”等
多样“曲风”
。与蛋相关的习俗,常具有浓厚的
祈子意味
。北朝延续水边宴饮,增加走马射箭,
游牧文化因子
渗入中原节俗。节日活动的祭祀性成分逐渐减少,
娱乐化倾向日趋明显
。
《兰亭集序》
便是众人于兰亭“修禊”时各抒怀抱抄录而成
文徵明(明)《兰亭修禊图卷》,系文徵明根据王羲之
《兰亭序》为曾潜(号兰亭)所写的别号图
绘茂林修褉,曲水流觞
(
左滑全图-
图:故宫博物院
)▼
唐代,
上巳节是法定“三令”节之一
,皇帝赐侍臣细柳圈以祛疫避瘟,并将曲水宴赏活动以国家法令的形式
制度化
,上巳节成为“官推”“顶流”。民间娱乐游戏性质的活动继续增多,踏青、泛舟、竞渡、斗鸡、斗鸡子等大量
新节俗
不断涌现。
同时,因为
寒食
、
清明
节日假期的延长,三个节日逐渐相连。唐代王维以《寒食城东即事》为题作诗,内容却是“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可见当时
三个节日已“合而为一”
。
在下张三,长安新晋基层公务员。
三月三日,早起赶赴城南朱雀桥东曲池,只见宰相、三使、北省官、翰林学士各行彩船,岸边船上已是人声鼎沸。
参加“王羲之同款”、“大唐皇家特供回转自助餐”、新科进士“曲江宴”,虽酒力不胜、射箭不成,但吟诗作答,非常freestyle,尽兴而散。午后,携家人踏青赏花,观看“三月三”划船大赛,擢影碧波,鼓声劈浪;更有内教坊第一女团“门面”、长安美妆博主庞三娘唱跳歌舞,甚美,然不及吾“本命”——善舞《踏摇娘》的张少娘。
归途,偶遇去年的新科进士崔护,说着什么“桃花依旧笑春风”掩面奔去,感觉这是个有故事的人啊……
唐时上巳“三月三”的
主基调非常快乐
,现在的“三月三”与之一脉相承。
那么,为什么“三月三”并不是当今的全国性传统节日?她又是如何成为
当今南方部分地区的传统节日的
?这就要从宋代开始说起了。
宋代,官方沿袭唐代的规制,设定了上巳节一天的假期,但重视程度大不如前。由于
强调礼教的理学兴起
,
风气开放的“三月三”上巳风俗逐渐不被接纳
,
民间节俗活动日益分化和减少
。
“三月三”上巳风俗和寒食节的相关风俗
逐渐融入到清明之中
宋代最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就是蹴鞠了▼
加之“三月三”与清明节、寒食节的时间节点相近而走向融合,上巳节俗在中原地区
日渐式微
。感受到“人气下跌”的上巳节,开始逐渐“退居幕后”,融入与其节期相近的清明节。
在南方民族地区,上巳节则换了一个名称继续其节日生涯,这就是“
三月三
”。
南方少数民族由于地处边远,
上巳节的许多文化风俗与活动事象得以存续
,上巳“三月三”由是发展成为南方众多民族的传统节日。
上巳“三月三”和各民族文化融合后也诞生了新的节俗
(
广西“三月三”活动制作的五色糯米饭
图:图虫创意)▼
以今壮族、布依族、侗族、黎族、仡佬族、瑶族、畲族、仫佬族等最具代表性,产生了“
壮族三月三
”“
畲族三月三
”“
黎族三月三
”“
布依族三月三
”“
报京三月三
”。
“
壮族三月三
”,又称“歌圩节”“歌节”,是
壮族祭祀祖先、倚歌择偶
的重要节日。节日期间,青年男女相互对歌,并通过对歌寻觅心上人,因此“壮族三月三”也是一个
表达爱情、寻求爱情
的社会性活动。
壮族老表们的对歌欲望
在“三月三”得到了彻底释放
▼
这种传统古已有之,南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就对这种活动有所描述:“
上巳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
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駞
(駞
tuó
,即绣球,壮族传统工艺品)
。男女目成,则女受駞而男婚已定。
”
“壮族三月三”也是
祭祖敬神、祈求丰收
的日子。人们不仅祭拜始祖,还祭祀真武大帝、神农,有的乡屯还祭祀村寨共同的神灵“布苏”。
“
畲
(shē)
族三月三
”,又称“乌饭节”,有“三月三,
吃乌饭
”的传统习俗。节日期间,家家户户用乌稔树叶汁液泡糯米、蒸乌饭,并互赠,也含有
祝祷丰年
之意。
浙江丽水的朋友,对乌饭节应该有所了解
(图:图虫创意)▼
“畲族三月三”,对歌也是不可或缺的。有“落寮盘歌”“山哈歌会”,对歌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巫歌、讲古歌、史歌,也有情歌和习俗歌。人们或在田间地头,或于竹林深处,
以歌为媒、传情达意
,将节日的村庄变成歌的海洋。
“畲族三月三”也是人们
缅怀祖先、祈求福祉、准备春耕
的时节。“畲族三月三”是活态传承的民族文化,进入当代,其节庆活动也
由祭祖祈福向着娱乐性、文化性方向转化
。
当“三月三”漂过琼州海峡,来到海南,就有了“
黎族三月三
”。这是海南黎族、苗族同胞
祭祀祖先、祝福新生、歌颂爱情
的吉祥节日,以昌江黎族自治县和东方市为盛。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携米酒、竹筒饭,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一起,祭拜祖先。之后,人们或是
载歌载舞
,或是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
趣味体育活动
,热闹非凡。
1988年海南建省后,“三月三”节庆文化活动更多地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如与“椰子节”“香蕉节”融合在一起,使传统节日增加了
促进商贸交流
的功能,从而焕发出新的活力。
“
侗族三月三
”,各地节庆形式不一。贵州镇远的“
报京三月三
”,也称“播种节”,节期5天。青年男女常于此时以葱、蒜定情,此外还有跳芦笙舞、走亲串寨、集体欢宴、对歌等民俗活动。
广西“
侗族三月三
”要过“花炮节”。
花炮
声响有团结、幸福、吉祥的寓意。花炮升空后,来自各村寨的芦笙队、狮子队争抢花炮圈,夺得者为胜。此外还有
唱侗戏、赛芦笙、射箭、斗鸟
等文体活动。活动精彩纷呈,吸引附近的苗、瑶、壮、汉等各族百姓纷纷参与进来。
“一炮福禄寿喜,二炮升官发财,三炮人丁兴旺”
(图:广西民族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