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剑客
军中三剑客:保卫基层、剑指时弊、深度解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瞭望智库  ·  传奇上演!徐梦桃夺冠 ·  昨天  
半月谈  ·  “烟卡”热度不减,平替游戏难寻? ·  2 天前  
政知道  ·  杨红兵已任县委书记 ·  2 天前  
长安街知事  ·  8年,折腾个寂寞 ·  3 天前  
长安街知事  ·  西藏警方凌晨通报:5名人员已到案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剑客

扎心爆炸文:军人“三次职业妥协”!

三剑客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5-02 22:06

正文

★更多精彩尽在微信公众号 :三剑客


来源/三剑客;文/赵立;图/唐建平

★阅读需要6-7分钟,不信你读读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工作,对职业的声望、符合自己兴趣的程度等都有一定的期望值。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不得不面对职业妥协问题。

职业妥协指的是个体改变自己的职业抱负,以便在可接受的选项区域中做出更为现实的职业选择的过程。



第一次——入伍选择阶段


从军人的职业属性来讲,选择参军入伍,有的同志来把它当做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职业,也有的同志把它当做理想职业的妥协选择。

现阶段,我军官兵的入伍来源主要包括非地方大学生应征入伍、直接接收的地方大学生、保留大学学籍参加入伍的大学生、国防生,代表了不同层级青年群体的职业妥协选择。典型职业妥协表现:

一是有人把军人职业作为高考录取的“双保险”。

不少同学对提前批次录取的特点认识不到位,有的认为选择提前批次等于是多了一次机会,不报白不报;有的认为提前批次录取要求严格,抱着试一试的态度;

有的认为提前批次符合条件人数少,自己可以以小搏大。反之,大多数同志把自己以后的专业方向和职业规划都主要寄托在第一志愿的专业和学校选择上。

二是有的大学生把军人职业作为社会就业的“垫脚石”。

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趋于世俗化,以选专业代替选工作,既要名声也要实惠,个人本位的价值倾向比较突出。地方大学生入伍更多靠的是政策吸引,比如学费补偿机制、考学加分机制、创业优惠机制和大学生士兵提干机制等。

三是有的失业社会青年把军人职业作为维系生活的“避风港”。

以某单位400名“90后”士兵为例,52%是独生子女,23%是单亲或父母离异,41%为留守子女,15%为“工二代”。从士兵成分中可以看出,来自低收入的家庭和困难家庭的士兵居多,他们大多都有打过工、失过业的经历,因为文化程度低,缺少在社会生活的一技之长,需要一份相对稳定并且要求简单,能够照顾家庭的工作。

影响职业妥协因子分析:

从我军入伍征兵对象中可以分析,对于中学生来讲,面临的妥协程度属于轻微型,其在做出职业选择的时候首要满足的是自己的兴趣爱好,牺牲最大的是自己的职业声望,表现在他们当中大多数对以后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与地位不考虑、不关注;

对于大学生来讲,面临的妥协程度属于中度型,无论是社会、家庭还是学校等,都认为他们接受过高等教育,毫无疑问应当从事使用脑力的、高收入的、高社会地位的工作,形成了对这个群体的整体期望,所以他们在做出职业选择的时候首要满足的是自己声望需求,牺牲最大是个人兴趣,表现在他们当中大多选择参加入伍是想利用军人职业的荣誉光环来弥补自己专业能力的不足;

对于失业社会青年来讲,面临的妥协程度是重度型,首要满足的是性别需求,牺牲最大的个人兴趣和社会声望,表现在他们选择军人职业是为了发挥自己男性从军的性别优势和承担作为男性的家庭社会责任。



第二次——职业发展阶段


治军之道,要在得人。近几年,随着军事人力资源政策制度调整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特色军官职业化制度的不断探索,军人职业生涯管理渐为人们所关注和热议。

然而,军人职业生涯管理制度带有强制性,制度决定了个人的选择集,个人的最大化行为只能界定在选择集范围内,这就要求个体在规划和管理自己职业生涯中必须要进行妥协选择。典型职业妥协表现:

一是有的“计划不如变化,发展才是硬道理”。

按照《现役军官法》,我国军官的职业分类主要分为军政后装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对初到部队工作的排职军官来说,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课题就是确定自己的发展路线,是从事行政岗位还是技术岗位,是从事军事岗位还是政治岗位或者保障岗位,是从事基层岗位还是机关岗位,这些问题都会随着自己的晋升发展面临不同选择。

实际工作中,部分同志发现自己其实没有那么大的自由选择空间,往往都是有什么岗位选择什么岗位,什么岗位能调职选择什么岗位,能早一点调职就早一点调职,具体干什么、干多少都不重要。

二是有的“压力指数超标,归属感缺失”。

随着工作节奏加快和军队变革的推进,官兵承受的职业压力渐显突出,援引美军《华尔街日报》公布的一条关于2014年十大工作负荷最重的职位榜单消息,入伍军人和军队将领分列第一、第二名。

《中国军人职业压力测量表》提供的军人职业压力源量包含10个因素:人际关系、军旅特殊生活、经济压力、工作压力、婚姻家庭、个人发展、角色不清、领导能力、掩饰和压力情景,测量结果显示其中压力源最大的三个因素分别是压力情景、工作压力和个人发展。这些职业压力让军人逐渐缺失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慢慢发展成为缺少对军人职业的认同感。

三是有的“学历不如经历,有位才是硬道理”。

军官教育培训制度是军队为军官提供的专门教育,包括新任军官所需的学历教育和现役军官的在职教育。作为军官成长的重要环节,军官的教育培训制度决定着军官队伍的规模与素质,对军官的晋升、考核、薪酬、福利、退役制度都有一定的规定和制约作用。

然而,由于军官在职教育制度不完善和培训院校设计落后等问题,部队出现了“公差学习”的现象,认为学习没有意义、学习耽误工作、学习影响发展,普遍对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中高级职业教育没有兴趣。

影响职业妥协因子分析:

从单个军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来看,首先面临的是职业发展方向的确定,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部队长期的竞争压力和趋于饱和的人员编制,官兵在选择理想职业选项时往往身不由己,对已经明确的职业目标出现动摇;

其次面临的是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军人职业认同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着的对经验的解释和重新解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带来的经济压力和个人成长发展需要的多样化需求,在考虑职业决策相对重要方面,对军人职业的价值认同逐渐降低,考虑更多的是物质需要和职业长期发展需要;

最后面临的是职业自信的树立,面对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和选人用人机制的现实问题,认为不管自己怎么努力尝试,都不一定能够具备相关的能力或者获得自己理想的职位,把发展的希望更多地寄托在抢机遇、盯位子上,优先考虑眼前的发展问题。


第三次——退役安置阶段


军人退役安置制度是我国政府为保障军人退出现役后的生活安全而提供的一项制度安排,其目的在于保障军人退出现役后的生活安全。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公务员制度的推行、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这一旧的依赖于国家指令性计划安置就业保障体系逐渐运行不畅,退役军人安置难度增加,表现为国家计划配置的权力与企业自主用工权力、退伍军人安置需求过大与国家安置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退役安置制度实施中的不均衡负担以及政府失灵等问题。

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军队,每年需在城镇安置工作的复员转业军人50万人。而今年又将裁军30万,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压力进一步加大。典型职业妥协表现:

一是退役士兵以创业代替就业。

2011年,国家对该制度进行了改革,主要内容是修改兵役法中由国家对城镇户口退役士兵安排工作的法律条文,通过对退役士兵实施职业培训与就业服务,以及货币化的经济补偿,完善自主就业为主体的退役士兵就业政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瞭望智库  ·  传奇上演!徐梦桃夺冠
昨天
政知道  ·  杨红兵已任县委书记
2 天前
长安街知事  ·  8年,折腾个寂寞
3 天前
长安街知事  ·  西藏警方凌晨通报:5名人员已到案
3 天前
考研英语时事阅读  ·  【早起晨读】中国品牌价值提升
8 年前
知群X可能性与大设计  ·  【设计师百人百天】百天闯关!百人组队!
7 年前
化妆师MK-雷韵祺  ·  无痕P图法,造福你我她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