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爸爸真棒
K12原创教育资讯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融合教育探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LCA  ·  一棵树,让我觉得安静 ·  19 小时前  
康石石  ·  我在金匠找到了自己! ·  23 小时前  
桂林晚报  ·  刚刚开幕,免费开放! ·  昨天  
康石石  ·  25年国家级A类竞赛变化一览!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爸爸真棒

上海最牛国际高中“放水”扩招,人人都能进平和世外?老母亲却更焦虑了…

爸爸真棒  · 公众号  ·  · 2024-09-07 12:20

正文


那天,我像往常一样匆匆赶去静安寺地铁站,一抬头,突然看见了嘉里中心那家高贵洋气的RIMOWA行李箱专卖店,我并没有打算进去。

要知道,之前去瑞士旅行,看到店里这个品牌的行李箱,我和我的一帮中国朋友为折合成人民币仅需要4000+元的价格惊呼,并打算立马人手一个。

那个大家都跃跃欲试的激动场景我记忆犹新,但是如今,我不再支付得起这个行李箱,自然也不想踏进店里。

与此同时,小红书上我的一个考察公办幼儿园感受的帖火了,主要内容是,我比较了每个月9000元的民办IB园和家门口的公办园,发现差距较大,于是心碎无比。 帖子结尾是:

现代的职场新手妈妈的状态是,高攀不起的民办,难以下咽的公办,放不下的身段,以及口袋里越来越少的预算。

目前这个几百字的帖子得到十几万的阅读和大量热评,其中很多是共鸣。

作为一个多年国际教育从业者+新手妈妈,在我的眼里国际教育这些年的改变不仅仅在幼儿园,甚至人口最为“利好”的国际高中阶段,大家的日子也都不好过。

今天主要来详细谈一下,焦虑的办学者和失眠的老母亲。首先,办学者为何焦虑?

扫码添加小助手,领取择校地图,加入2024真棒择校群👇


焦虑的办学者:

一梯队抢生源时代来了

就在近期,国际教育行业有3个正在悄然发生的变化:


变化一:一梯队大放水。

一线城市某著名国际高中录取学生的分数标准, 比往年下降大几十分。 在中考后的补录中,该学校录取了几位中考分数很一般的学生,一般到什么程度呢,大概是上海最普通初中毕业生的平均分数。 这实在是令人目瞪口呆.jpg


变化二:集团校抢生源。

领科第2个新校区开建,平和金桥校区开学后临港校区计划明年9月招生,另外还有巨无霸世外集团分校(青浦、宝山、金山等地),WLSA嘉定新校区等。

我之前认为, 一梯队以分校形式扩张,是抢二梯队的生源。 如果扩张的新校区是全学段,那么就是直接晃动二梯队的营收根基,即体量通常最大,也占到学校收入大头的小初阶段。现在觉得我的估计还是保守了点,照着这个降分的程度看,基本上已经不是“晃动”了,而是要将二梯队碗里的饭直接挖走,没有商量。


变化三:“信息差”越来越难吃了。

三梯队靠坑蒙拐骗也不行了。虽然即使是上海顶流的学校,在小红书上也有人吐槽诸如餐食不够好等等,然而,你见过当有人提到“XX学校怎么样”时下面评论区齐刷刷至少十几个“别去”的壮观场面吗?所谓“信息差”真的不好用了。

■ 小红书上随便一个学校体验帖下面家长们的评论

说一个真事儿,一个来自边疆省份的女孩,她中考成绩在老家省份十分拔尖,全家近期准备定居苏州。在离开之前,他们在家乡看了苏州某三梯队学校的广告,然后就报名入学了。

这事儿被一个择校机构知道后,带着气愤与惋惜,以光速将该女孩推荐给苏州某顶流国际部,并尽快进行了测试和录取。 所以,“信息差”目前太难吃了,而且越来越难吃了。

以上现象是对焦虑的办学者表现的解释说明,他们焦虑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 新校区怎么填满;

  • 怎么样提防一梯队来抢我的饭;

  • 如何提高质量,让自己的小初不再成为更高梯队学校的生源基地,因为好学生在初三之前全溜了;

  • 怎样办好高中,因为高质量的高中部对小初的带动效应非常明显,反之亦然;

  • 只有高中的我,如何从别人攥得紧紧的手中多招收几个人家的初中毕业生;

  • 如何稳固和维护已经花了很多市场费用得到的学生,你们来了就别跑啊等等。

这是在经济环境变差,大家支付能力下降,同时又生育率下降,适龄儿童减少,但学校却要发展壮大的大背景下,作为办学者的焦虑。

那么,与此同时,家长在这种环境中,择校和对孩子教育规划方面的心态也在发生着变化。

具体来说,受家庭财务状况影响所以对学费投入金额的横向比较,与因为就业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对教育“投入产出比”的纵向质疑,这二者在人的脑海中交织浮现,无时无刻不在拷问着父母亲的心, 所谓“失眠的老母亲”是也。


对家长忧虑提供一个“办学者视角”的答案

读到这儿你会说了,好了,急死人了,你说了这么多行业的事儿,我们现在是家长,又不是学校投资人,你现在就立刻马上说一下,这种总体环境下, 我们普通家庭的父母到底该怎么办,我们的娃,该怎么规划,该怎么选学校而不栽坑呢!

那么,我这里从办学者视角,对家长的一些普遍性忧虑进行一个解答。

问题一:现在学校在扩招、降门槛,是坏事吗?

对于一梯队放水这件事,有人认为不是好事, 我认为还好的,不算太坏,为何这样说?

我之前的教育集团是一所上海核心城区的顶尖初中(区内第二)的举办者。一天,当官方发布通知招生要摇号后,我在集团忧心忡忡,于是打电话给校长。没想到的是,校长很开心,因为区内一哥的生源优势比我们强。

如果能够摇号招生,那么,我们的学校,很可能会凭借过硬的教学管理能力,超越一哥,成为真正的老大。

目前,摇号几年了,该学校在小红书上颇受赞誉,大家纷纷评论,我们的学校在区域内确实比那个老牌一哥更有实力,因为学生在我们学校,学习和发展得更好。

所以,学校只会培养尖子生,怎么行?学校的学术和管理实力,应该是能够使每个学生取得进步的。政府从政策角度反对学校掐尖,也是这个基本逻辑。 同样,应对名校扩招或者摇号,只要能够保证学术水准,谁在这个窗口期低分进去,谁很可能就赚了噢!

再者说,我们国家教育部在1999年轰轰烈烈地执行了大学扩招政策 (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至今怎么样了呢?更多人接受通识教育、纵深的专业教育、人口素质得到提升,这一切,不是很有价值吗?

在某种意义上,扩招和放水,都是人们基于当下和未来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对于历史趋势,我们接受和应对就是了。

问题二:我们家庭支付能力严重缩水,

纠结要不要回公办?


基于我前面的分析,大环境影响下,私立学校遭受越来越多挑战,而政府对公办学校的投入是连年增强,上海尤其是这样。也因为政府部分每年的教育支出,是该城市 / 区域总收入的(不低于 4% ),所以,越有钱的城市 / 区域,教育投入越多,公办学校越好。

所以,如果不确定出国的话,小初阶段选择高质量公办也是不错的。初三之前确定是否出国,再选择相应的高中和后面的路径即可。

《爸爸真棒2024国际教育家庭报告》同样显示,有38.2%的家庭选择在高中阶段转轨国际化学校。

问题三:我们还是会去民办学校,那么,当下怎么样选择民办学校?感觉很多学校也在关闭,或者办学质量不佳,那么,如何最大程度避雷?

我从几个方面说一下。

👉 谨慎选择新开校。

新开校最大的风险在于,现在市面上总体学生变少,他们很可能招不到很多学生,意味着营收可能有问题。学校因为学生少而无法实现收支平衡,于是学校可能需要投资人贴钱,连续贴钱,而且大量地贴钱的话,人的心态是会发生变化的。

即使是大财团也是如此。 不是最近刚有高瓴资本 (EiM集团) 欲收购亚洲德威国际学校运营商吗?

当学校营收无法达到背后资本的期待时,学校的买卖或者关闭也是常态。 最近幼儿园大批关闭也说明了这一点。

👉 教职工待遇不好的学校,尽量不要去。

无论一所学校的资本或者理念如何,教育教学行为的直接实施者是教师本人。最低限度地,如果一所学校不能为老师提供正常水平薪资包括合法合规的五险一金缴纳,慎重考虑这个学校。

因为学校的 教师管理主要有4个方面,薪资、福利及待遇、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和晋升机制、教育教学专业发展支持 。好的学校这几个方面都做得非常好。

而五险一金属于薪资,其中最基本的部分。如果学校不能提供这个基础保障,你想一下,那些优秀的老师,会不会积累本事后尽快跳槽?学校不能留住好教师,我们的孩子能不能得到高质量的学习和成长?

你可能会说,哎呀,教师待遇我怎么会知道呢,你说些我能看得懂的点吧。好,接下来的这两个关键点很容易理解和考察。

👉 换校长频繁的学校不能去。

校长在3年内换过的谨慎考虑,每年一换的尽快远离。正常更替的除外。校长对学校至关重要,有多重要?我先举一个例子。

我们曾经有个学校,办得不太理想,基本上大几个月就要换一个校长,因此,后来的局面就是,每个校长来了都要重新搞一套理念愿景,而且都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要求学校公众号和校园标语都换掉。

所以,学校连育人目标都天天换,这可谓有些荒唐了。再者,校长是学校这艘船的船长,船长的策略天天换,想过教师需要怎么样适应,以及进行工作和教学吗?

👉 设施设备陈旧、学校设施以及功能不充足的,慎重考虑。

对于学校的运营成本来说,大头是教职工工资(60%+),其次就是校园的设施设备和各类维护及消耗费用(20%+),至于其他方面占比都很小。

因此,大家参观校园时候可以直观看见的设施设备的投入,可以作为一个参考点。

就像那个著名的“餐后的苹果”譬喻,如果给全体教职工和学生提供餐后一个苹果,可能一个月需要几万元,但是如果不提供,也没事,没啥大影响。 所以,你提供还是不提供呢

同理,学校的设施设备和维护,比如一块小草坪不好了,要维护吗?所以,学校在这方面的投入体现了两点,一个是学校盈利状况,即是否有足够的办学结余,以用来投入到学校的使用上。 第二个是,有盈利,但是背后的资本是否愿意用回学校发展。因此--

  • 第一,学校没有足够盈利,发展无法正循环。

  • 第二,投资人不愿意将结余用回学校,学校也是无法正循环。

所以,考察学校时候,如果处处都是过时的设备和装扮,学校的装修等感觉是在凑合,那么,慎重考虑(部分老牌一梯队本校区除外)。

👉 三梯队不要去。

原因很简单,过去经济发达,需求旺盛,他们都能把自己做成末流,说明他们在无论是背后资本,还是学校专业能力上等方面,都具有硬伤。

硬伤都有什么内容就能不在这里列举了,问题是,如今经济增长疲软,大家钱包变薄,需求锐减,学校们生存并不容易的总体环境下,他们凭啥能够获得向上发展并胜出?

好了,从办学者视角的家长建议已经说完了。有人会说,咦,俺滴娘啊,你通篇都在谈钱!不过你说得都还挺有道理。

「写在后面」

但是,你先别走,我的瓜还没吃呢,你开头不是说,你在公办园和民办园之间纠结痛苦吗,作为一个行业从业者,中国人不骗中国人,你说说你最终选择了啥呀?

答案是,我最终选择了公办。

因为我决定减少无意义的比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作出选择,让自己晚上能睡着,精神上尽量轻装上阵,以应对这个需要熬过去的不确定时代。

我希望自己能够:减少焦虑,执行长期主义,勇敢挺过去,总有一天遇见更好的人生和自己(又又又又押韵了,怎么回事?)!

👇点击下方链接👇

预约下周活动预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