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核聚
不负生命,不负有情,不负天地。
51好读  ›  专栏  ›  核聚

不要推迟享受人生的真欢乐

核聚  · 公众号  ·  · 2018-01-18 19:1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Jun 问我:

老师您好,犹豫很久还是发了这个信息。我是 80 后中老年一族了。不才还在博士研究生第三年。有家有娃就是不挣钱。现在每天都陷入深深的焦虑中, 6 月份要开始博士论文数据,可是之前需要完成 3 篇万字论文的考试和一个开题报告(近万字)和开题答辩。可是越焦虑,越拖延,总觉得自己要坚持不下去了,要放弃了。但是另一方面又不想放弃。我现在在一所比较有名的高校,也曾经是我的理想学校,可是不知道这几年怎么就越来越堕落。恨自己,每天都恨,可是行动力依然不足。听过您的课,知道该怎么做,可是怎么就开始不了呢?很羞愧, 30 多岁的人了,还是管不住自己,想想挺可悲的。但是又觉得自己的一生不该碌碌无为,所以鼓足勇气给老师发这个信息。还望老师能指点一二。感谢!

回复:

Jun 你好。你文中所述情形,我一大片一大片的在生活中见到过。我曾指导过一篇优秀硕士论文,指导对象是我妹妹。我就按照相似的语气,跟你说说论文的事儿。

你听过我的【思维编程】课。可能你比较关注其中的知识部分、技能部分,而忽略了其中的大道理。只要选了我那门课的人,我都建议大家反复听,听到厌倦为止。那里面包含的内容很多,尤其是答疑环节,已经远远超出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范畴了。

这社会上正流行一种贬低道理的谬论,例如知乎体,“你听过许多大道理,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例如微信体,“没有知识,学一堆道理有毛用”,等等。数量过于庞大,我就不列举了。从逻辑上推论,我不确定他们是否知道什么是“道理”。

道理永远比知识和技能重要。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有空的时候,你用这句话度量一下所有你有所了解的人,看看正确率有多高。

你在写博士论文遇到的困难不是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问题。可能稍作提示的是一个小技巧。那就是文献调研。

比如说,你写 100 篇文献调研笔记,每一篇的字数是 400 字。那么, 100 篇写下来就是 4 万字。足够你的 4 万字论文考试,和 1 万字的开题报告。其实当你一篇一篇的写调研笔记的时候,你的主题会越来越清晰,不断会产生深入的想法。 100 篇文献读下来,你在你的研究课题上的见识十有八九会超过你的导师。如果 200 篇读下来, 99.9% 以上的可能性,你的见识会超越你们学校相关领域的各位老师。即便对于教育学这个如此古老的专业,也是如此。所以你立即马上现在就要做的事情就是写一篇一篇的文献调研笔记。

这是许多人不知道的技巧。但即便你知道了这个技巧,在行动上仍然可能会有困难。这个困难来自于对人生的认知。

拖延,无非两种原因。一种原因是贪图暂时的安逸享乐,另外一种原因是恐惧吃苦和失败。这一爱一惧,吞噬了许多人的人生。他们终生都没有体验过人生的真欢乐,大欢乐。

什么是人生的真欢乐和大欢乐?答案很简单,就是“尽责任”三个字。

提到责任,许多人都觉得沉重,因为沉重,所以纷纷逃避。但这就是人生的奥秘所在。既然责任沉重,既然责任不好玩儿,为什么有些人能扛得住履行责任的辛苦呢?有些人会说,是因为良知。良知是对的,但似是而非。从直接因果上看,原因很简单:因为履行责任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人生的真欢乐和大欢乐。

该做的事情迟迟不做的人往往睡眠质量不好。睡眠不好的原因是心绪不宁,心绪不宁的原因是该做的事情没做。而关键是,我们知道自己没做!我们不仅表面知道,而且在潜意识里始终知道,于是这种心绪不宁在平静生活的底下翻腾着。翻腾久了就开始恨自己了。

这花花世界上有许多让人享受的东西。享受无非两类,一类是找刺激,音乐、电影、酒精、毒品,等等。另外一类享受是经受了正确的痛苦之后的自然反应。例如,跑步之后的正常呼吸。

按照教育家蒙台梭利的分析以及现代研究的数据,这世界上心理健康的人比例是很小的。我从生活中发现,心理健康的人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喝口凉水都觉得是享受。这样的人,的确极少。

孔老夫子两千多年前就发现了这个人生知识,或者心理学知识。所以,他说,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只不过,孔夫子给这个知识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说君子才应该这样。实际上,这跟君子不君子的没什么关系。

食无求饱,能体验到饥饿,饥饿的时候吃口馒头都是香的,不用像当今那么多吃货满街找美食,省却了许多精力和时间。更重要的是一旦找不到美食会是一种折磨。吃口馒头那种香和吃美食的那种香,不是一个档次的。居无求安,能体验到躺在床上睡个完整觉都觉得香甜,头贴到枕头上就能睡着。这种香甜跟睡在白雪公主那种软床上的香甜不同。

另外,我们许多人都有一种虚弱症。这种虚弱症的表现就是人生无力感。

其实,病因很简单。如果一个人无需尽到责任,要力量有什么用呢?自然的法则就是,不必了。

反之,当一个人想到要去尽责任的时候,力量就来了。尽一分责任,有一分力量。这种力量不是狂躁的,而是沉静的。

一个极端的例子是,特蕾莎修女。据说,南斯拉夫爆发科索沃内战时期,特蕾莎走到战区要把妇女儿童带出来,交战双方听说之后立即停火。特蕾莎走了之后,双方又打了起来。人世间走过的这个血肉之躯携带的是怎样的力量?

这世界上有力量的人是不多的。但正当力量的正当来源又非常简单,就是提供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无论是发表论文、还是做实事赚钱。责任驱动了该做的事情,进入状态之后,不仅有大欢乐,而且会携带各种正当的乐趣。

1930 10 23 日,胡适先生为“中国科学社”写社歌,最后几句歌词是:

我们唱天行有常,我们唱致知穷理。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同样,怕什么责任沉重,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真理对于许多人而言都是遥不可及的,甚至是虚妄。而责任这件事,无论我们是否认识到,都会在我们内心深处埋藏着。

因为沉重,所以在深处。因为埋藏,所以是宝藏。

刚刚还有一位大专同学在我后台留言,“我感觉我期末要挂科,我平时不爱听课,老师您说要爱这个世界,我发现我爱不起来。”

这本质上都是人生无力感。一个人不曾履行责任之前,很难爱任何东西,也很难体验到爱。只能被流行文化裹挟而去,大脑混乱。


这是永恒的悖论,爱在爱中生长,力量和大欢乐在苦痛的责任中生长。你该何时打破僵局?

丹问,“那我要怎样开始?”

苏格拉底说,“从来就不存在开始或者中止。”

他继续说道,“勇士从自己的所作所为中找到爱。”

我以前时常用来提醒自己的话,与你分享:

当你推迟履行责任的时候,你也推迟了享受人生的真欢乐。

如果你推迟履行责任,那么,你尚未开启真正的人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