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BG资讯
化学及生物相关领域科研知识和经验的传递和共享,旨在创建属于科研人的学术交流平台,主要包括课题组人物专访、顶刊文献解读、科研资讯等内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宝玉xp  ·  回复@千里虽遥:你如果只是让 AI ... ·  21 小时前  
宝玉xp  ·  哈哈,自从 DeepSeek ... ·  昨天  
宝玉xp  ·  GitHub ... ·  2 天前  
爱可可-爱生活  ·  通俗版解读 查看图片-20250207085827 ·  2 天前  
人工智能那点事  ·  一店铺未按要求彻夜亮灯被撬锁开灯?多方回应!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CBG资讯

浙工大黄菲联手温州大学薛立新Nat. Commun.:双交联三维片层凝胶态质子交换膜,实现燃料电池在200°C以上高效平稳运行

CBG资讯  · 公众号  ·  · 2024-06-04 13:04

正文



导语


氢燃料电池作为新能源电动汽车的理想动力源,已被提升至国家能源战略高度。传统的氢燃料电池技术路线为氢-加氢站-燃料电池。然而高纯氢气的制备、高压储存、运输、加氢站的建设等问题制约其广泛应用与推广。甲醇重整制氢燃料电池采用甲醇作为液体燃料,便于储存运输,氢气“即产即用”,可利用现有加油站的便利完成甲醇分销加注,更加安全可靠。若能实现重整制氢器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之间的温度匹配(200-300 o C ),即可直接利用由甲醇生成的高温富氢重整气,大幅简化系统并且提升能量利用效率。然而,目前所使用的磷酸掺杂型高温质子交换膜的服役温度仍然局限在120-200 o C ,温度过高时会因为磷酸脱水缩聚和膜力学蠕变等问题而导致质子传导与电池性能的衰减。因此,挑战该温度极限,研发能够在200 o C以上高效稳定运行的新型高温质子交换膜成为实现甲醇重整系统与燃料电池现场集成和一体化直接联用的关键所在。


鉴于此, 浙江工业大学黄菲教授联合温州大学薛立新研究员 采用多聚磷酸溶胶-凝胶技术,原位构筑了具有三维(3D)片层双交联结构的凝胶态磷酸掺杂聚苯并咪唑(DC-PBI-G)高温质子交换膜。这类膜材料可以在高温下有效地锚定并且限域保留磷酸分子,成功抑制了膜内96%磷酸的脱水缩聚,大幅提升膜力学抗蠕变性能,并兼具优异的质子传导率(0.348 S/cm)与稳定性。基于DC-PBI-G的燃料电池展现出了在200-240 o C 下高达1.20-1.48 W/cm 2 的单池输出功率密度峰以及250小时长期运行中仅0.27 mV/h的电压衰减率,最终实现了高温甲醇重整气的高效稳定利用。



成果


图1. 凝胶态双交联高温质子交换膜的制备、成膜机理与3D片层微观形貌(来源: Nat. Commun.


本研究以3,3’-二氨基联苯胺(TAB)、2,5-二羟基对苯二甲酸(DHTA)和均苯三甲酸(TMA)为单体,通过在PBI网络上引入HO-基团来形成交联磷酸盐桥,从而原位锚定磷酸分子以提高质子传导性能。同时,添加的TMA支化单体构建了刚性支化网络,以提升膜的抗蠕变性能。在这种双交联结构与成膜机制的协同作用下,构建了可在高温下稳定服役的3D片层DC-PBI-G高温质子交换膜。


作者对该膜及采用不同制备方法得到的对照组,包括采用磷酸盐桥单交联的凝胶态HO-PBI-G、非交联的凝胶态p-PBI-G以及传统有机溶剂浇铸方法制备的致密态m-PBI膜(m-PBI-D),进行了结构、化学和力学稳定性、磷酸保留、质子传导率和燃料电池性能等方面的系统研究。


图2. DC-PBI-G膜的综合性能与增强机制分析 (来源: Nat. Commun.


研究发现,质子交换膜在200 o C 以上平稳运行的关键主要依赖于DC-PBI-G 膜对磷酸的有效保留和抗蠕变性能的显著提高。作者对磷酸掺杂膜进行了 31 P NMR和高温酸保留测试。结果表明,在240°C,DC-PBI-G成功地将磷酸分子限域锚定,从而有效抑制其脱水缩合 ,保留率高达96% 。此外,相较于单交联膜和非交联膜,双交联的DC-PBI-G具有额外的质子传输通道和更连续的三维氢键网络,在220°C的质子传导率达到0.348 S/cm ,并在240 °C 测试100h后的质子传导率仍可稳定在0.241S/cm,保留率为72%。


图3. 高温质子交换膜 燃料电池输出性能与长期运行稳定性(来源: Nat. Commun.


最后,作者对基于双交联DC-PBI-G膜的高温燃料电池进行了全面性能测试。在200°C和240°C条件下,其峰值功率密度分别高达1480 mW/cm²和1302 mW/cm²(氢气/氧气、无背压、无额外增湿)。此外,基于该膜的燃料电池在甲醇重整气/氧气和240°C反应条件下,同样实现了峰值功率密度636 mW/cm²的优良输出性能。在220°C的高温耐久性测试中,相较于其他膜,DC-PBI-G膜的电压衰减率显著降低,测试250小时后仅为0.27 mV/h。此外,在低温环境中,DC-PBI-G膜同样表现优异。其燃料电池在40°C时的峰值功率密度可达443 mW/cm²,并保持了极低的衰减率(8.97 μV/h)。因此,DC-PBI-G膜在高温和低温条件下均展现出卓越的燃料电池性能和操作灵活性,为高温燃料电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


综上所述,作者通过多聚磷酸溶胶-凝胶工艺结合双交联网络构筑,成功制备出具有三维片层结构的DC-PBI-G质子交换膜,显著提升了磷酸稳定性、质子传导率、抗蠕变性能及燃料电池性能。这项创新性研究打破了常规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服役局限性,为高性能质子膜的研发提供新材料和新方法,有望解决因氢气的制、储、运、加注而引发的产业发展瓶颈,对于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具有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NSFC-22209147)与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No. 2022-DZ-08)的资助。 相关研究以“ Double cross-linked 3D layered PBI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s for stable fuel cell performance above 200°C”为题发表在期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DOI: 10.1038/s41467-024-47627-4 上。文章第一作者为浙江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 张良 ,通讯作者为浙江工业大学 黄菲 教授,温州大学 薛立新 研究员。


团队在凝胶态质子交换膜与离子溶剂膜的研究和应用上取得了系列进展( Nat. Commun. 2024 , 15 , 3409; Adv. Energy Mater. 2024 , 14 , 2303481; J. Energy Chem. 2023 , 85 , 91等)。



通讯作者简介


薛立新 ,国家特聘专家、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浙江省膜分离与水处理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瓯江领军人才,温州大学新材料与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曾经在美国Honeywell、Philip Morris、Celanese等公司和中国科学院担任高级科研管理人员二十多年,主持高性能高分子膜合成和高分子加工新技术研发等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130多篇,申请美国和PCT国际授权发明专利58项,中国专利277项(授权164项)。曾获得中国科技大学亿利达实验科学奖(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年),AlliedSignal公司专利发明人奖(1999年)和两次菲律普莫里斯技术杰出贡献奖(2003年和2006年)。1999年入选国际专业名人录(International “Who is Who”of Professionals),2010年入选浙江省“千人计划”,2015年获得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最佳论文奖、入选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被提名国际ENI奖;2018年获得中国膜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