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微博有一群来自于2015年互相关注的网友。
这一年也是我频繁流连忘返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成长点滴,也曾豪言壮志写过要实现的种种梦想。
但前几天,那时认识但很久没联系的朋友突然间在我微博下评论:你实现了当初进国际4A做文案的梦想了吗?
突然间,偶尔被我私底下调侃的4A文案梦被拿到台面上来,我不得不严肃自我反思一下。
“我是不是在自以为成为自己的路上丢弃了最初的梦想?”或者是现在流行的初心这一说法。
问题无解。因为我不可能信誓旦旦说自己并没有,毕竟我现在可一点儿都不想进4A,去那种以做创意为理由而疯狂加班的广告公司了。
我现在把一个当初如此务实的梦想就这么搁置浅滩了,有可能再也不会让它出海。
但这没什么可懊恼的。当年读高二时,意外得知李欣频,才知道了广告学,才以为进入广告行业才能实现我自以为是的“创意梦”。文案工作的梦想有点像孩童时期人人都想成为科学家或老师,那是因为小时候眼界太窄,不知道除了科学家老师医生之外还有什么。
重点是大人们都特别喜欢想成为科学家和老师的小孩。
一个从小就在别人评价体系里挣扎的人,终于学会了游泳,身体浮出了水面,眼睛睁开了。
我想慢慢提升眼界,打开视野,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创意不再表象,只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去感受万事万物,创意就能与任何工作学习生活结合。
当我从今年开始用创意赚到的钱为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买单时,偶尔还是会陷入一种“在乎他人评价”的泥潭里,丧失了热爱生活与专心工作的激情。然后我会问自己一个问题:你现在的工作生活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他人的评价,其中各自占比多少?
人固然不能做到完完全全摆脱他人评价,只要控制好自我与他人的占比问题,自然能活得随心且开心。有那么一些小虚荣,但剩下的90%都是真心想做。也就是说为他人而活和自己真心喜欢是一个占比关系,孰轻孰重决定了我们能否以轻松的灵魂上路。
就当我反思出现了好的效果,一个意外惊喜又稳稳地砸在我的手上。这件事情在他人评价里的含金量,远高于16年3月第一次有出版社找我出书,16年10月第一次有大公司要我组建团队为他们运营新媒体....
我俗人一个哪会不动心。
但就像我因为不想成为随便出烂书的作者而拒绝了一次又一次出书的机会,就像我不想把全部时间投入到工作而拒绝了同时兼任几个工作,这次也一样,倘若接受了外人看似风光的机会,那我得为了这虚荣心买单,日日夜夜不开心,然后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一个用“真正开心”去买“外表风光”的所谓大人了。
我想尽力一颗最新鲜的良心,拒绝他人的人工添加剂。
然后又出现另外一种声音:做自己,那我像咸鱼一样就好啦。那这样的做自己好嘛?可是咸鱼想当条老实的咸鱼嘛?咸鱼也是被人翻被人掌控。
我相信大部分人内心肯定有特别想做的事情,哪怕这件事抽象得可以。比如我大二看博主的视频,我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只知道自己想过上那种生活。于是按部就班依葫芦画瓢模仿别人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方式。久而久之就过上了当初想要的生活。
那是我的第一次改变,是第一次自我觉醒,不是盲目跟风“改变热潮”。
我觉得走进自我世界这个动作,就像与围城里的人决绝,从舒适圈跨进荒无人烟的未知区域。可没多少人舍得放弃外表风光的机会呢!
其实我说了这么多,有点堂而皇之装清高。
事实上我把那些机会都当作诱惑,想让我灵魂里的“独立而自我”离我而去。因为丧失了这一属性,就要完全为别人而活了。
就像这次回到了久别两个月的上海,鲜花绿植的状态触目惊心——全部枯萎了。
我养的这些鲜花绿植都只能活在我的世界里,一旦没有主人的关注,就失去了存活的意义。就像那些天天占据微博热搜制高点的明星一样,一旦失去了关注,商业值也就消耗殆尽了。因为他们没有作品,只能博个眼球刷刷存在感罢了。
与枯萎的鲜花绿植不同的是,仙人掌多肉植物不仅活下来了,而且茁壮成长了。
对比下来我意外想到了一个歌手——李宇春。
我不是她粉丝,只是因为她在娱乐圈里真实存在的状态而喜欢她,甚至是敬佩。
当圈子里的人争先恐后往上爬,她只想脚踏实地做自己。
她一夜成名后,突然间被所有人不理解,她没想过丢弃自己的风格来投其所好,独立而自在的她因此能在十几年后,仍旧在做自己喜欢的音乐,还顺便成了时尚圈的灵感谬斯。
她的存在告诉我:一个坚持自我的人,可能会遭受很多不理解,刚开始别人也许会觉得他穷困潦倒,他也只能当拿起笔来才觉得自己是个君王。
但只要坚持,He lives at another level 。
今天,我写这篇逻辑混乱的文字,是想提醒自己不要迷失在上海这座繁华的大都市里:成为自己真正想成为的人,而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高度评价。
或许几年后,我也会在世俗的洗礼下变成一个麻木的大人。但至少现在我仍旧遵从本心就足够了。
最后,想把之前在微博写过的一段文字留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