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校友,他是做玉石相关创业的。跟他认识十多年,每年见面两三次。
每次见面,经常会聊起他的玉石生意,他会如数家珍地跟我介绍玉石的知识,云南缅甸边境玉石市场的轶事。有时候,我也会看他的网站,看那些如何辨别「好玉差玉」的文章。
但老实讲:
尽管我有一个很熟的内行人朋友,
到现在为止,我对与玉石有关的知识还是一头雾水,我根本无法分清楚其中的门道。
由此延伸开来,对于服装定制行业,是不是也会存在同样的情形:尽管很多定制同行在宣传时,会介绍到服装的成分多么多么高级,工艺如何如何高档,以及那些来自几十年传统或者国外的高贵血统。
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那是根本理解不了的事情。并且,最最重要的,对于「他要买一件衣服」这件事来说,他根本不需要理解这么多事情。
对于消费品行业来说,有两件事情需要注意:
1、在产品设计时,要有「把用户当傻瓜」的理念
把用户当傻瓜,不是说
因为反正用户不懂,
我们可以坑蒙拐骗,可以去降低我们产品的品味和档次。
而是在产品的包装和宣传时,要理解用户对于行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就是一个傻瓜,用户对行业知识的感受和我们完全不一样。我们是设计者,是专家,是业内人士,可用户大多只是一个普通的消费者。
跟他们交流时,用一些专业的业内词汇,不用想,他们大多听不懂。而中国消费者是最怕麻烦的群体,碰到自己听不懂,理解不了的事情,他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我不理解,我
不消费
总可以了吧。
2、越是市场容量大的行业,越标准化,分级愈清晰
个人消费品行业,主要依托「衣食住行」,又衍生出更多的细分行业。我们去看看那些所谓的万亿级市场,可以发现,
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
在这些市场消费时,有多少预算,消费什么等级的产品,心里是有底的。
比如餐饮。快餐、大众餐厅、外卖、商务宴请餐厅、西餐厅等等,每种细分餐饮业态对客群的定位很清晰,在选址、装修、内部流程设计上都会为自己定位的目标消费者服务。
比如出行。有普通出租车、滴滴专车、顺风车、神州专车、普通火车、高铁、飞机等等,不同的价格对应不同的车型和服务。
由于精准定位,并且产品偏标准化,这样消费者理解起来就很简单,消费起来,不需要太高的学习成本。
对于服装定制来说,可以预期的市场增长,只能来自于由工业化定制供应链支撑的定制前端业务的增长。
也就是说,未来的绝大部分定制市场份额,都是由工业化定制方式来服务。不管你定制店前端怎么包装,怎么形容,你的产品就是这样的,已经定位好,无从改变。
作为定制店而言,你可以通过加强与工厂的交流,自身的学习来更深地理解工厂的版型,并且能够熟练掌握如何量体,如何调版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你做好这些所有的一切,严格意义讲:这仍然是一个半定制,工业化的产品。
这件事丢人并且不可告人吗?不能让消费者知道这件事情吗?
其实也许根本无所谓。绝大多数中国男人,不可能都会成为穿着讲究的绅士,他们需要的,只是如何购买到一件质价比高的衣服。
如果说,对于买衣服这件事而言,有如下因素需要考虑:款式、价格、品质、工艺、购买便利性(购买过程很简单)、合身度等等。那么,「合身」这件事的重要性,排位可能会比款式、价格、品质等小一些。
定制的衣服会比成衣合身很正常,但是会超级合身,很合身,完美合身有必要吗?对于少量的发烧友客户来说,这是有必要的,他们就追求裤子穿在腿上,全部是直的。上衣的袖子、领子哪里哪里都平整。
而绝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对于衣服合身的追求是不会到这种层次的,并且,也没必要到这种层次。
其实很多定制店的定制衣服,都是来源于大工厂,用价格不菲的面料制作而成,我们在品质、性价比、服务上是有很多的优势可以去告诉消费者。
所以,定制行业部分从业者的市场宣传有必要重新定位:我们做的是服务大众消费者的工业化定制(半定制)产品。合身只是一个优势,质价比,以及服装顾问的长时间(终身)服务也是半定制的价值和优势所在。
只有坦率地,以消费者容易理解的语言告知消费者,从而让他很容易理解他将要买到的产品是什么样子。并且,一个更大的意义在于: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消费者预期管理」,他不会对衣服的合身度有过高的预期,试衣时吹毛求疵的情况有可能会大大减少。
所以,在未来,内参君很期望看到有更多的同行做广告宣传时,能够坦率一点:我们就是做半定制的,比成衣合身度好80%,价格可能比成衣还低,服务还更好,并且,买过一次,以后买衣服就非常方便了。
只有这样分级清晰,才符合一个大容量市场该有的样子。
▼
— 推荐阅读 —
前瞻 | 未来的半定制和全定制,将走向何方
从优衣库做半定制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