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专业视角的规划资讯传播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姑苏晚报  ·  上海城隍庙广场将被拍卖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国务院宣布:撤销深圳“特区管理线”!“二线”从此成为历史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 公众号  ·  · 2018-01-16 17:45

正文

1月15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批复。批复称,该决定旨在促进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发展,结合特区建设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 批复要求,要进一步加强粤港边界一线管控,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粤港边界持续稳定。


本文根据澎湃新闻、天天说钱、经济观察网等文章综合整理


为促进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发展,结合特区建设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 1月15日傍晚, 国务院发布《关于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请示》的批复,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 这意味在中国即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存在了36年的“特区管理线”成为历史。

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示意图


批复要求广东省和深圳市要认真做好经济特区管理线撤销相关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实施深圳全市域统一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有序提升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实现更高质量的城市化,为新时期超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积累经验、当好示范。


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撤销后,要进一步加强粤港边界一线管控,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粤港边界持续稳定。


“这是一个全面开放的积极信号。”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原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分析道, 此举有利于粤港澳加强融合,有利于深圳辐射内地,使得深圳和广东进入融合发展的阶段


01

“二线”的前半生


《春天的故事》中歌词写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就是当年的“关内”。

当年架设特区二线关铁丝网的情景。


1980年8月 ,全国人大同意设立“深圳经济特区”,深圳正式起航,当时的特区面积只有327.5平方公里,相当于今天的福田、南山、罗湖、盐田四区的面积。


1982年 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东起深圳盐田区梅沙背仔角,西至宝安区南头安乐,全长84.6公里。沿线全部设有铁丝网,整个管理线共有163个武警执勤岗楼,设有10个检查站。为了便于管理,从 1982年6月 开始在深圳特区和非特区之间修建“特区管理线”(二线)。


1985年3月 “深圳特区管理线”通过国家验收交付使用,全长84.6公里,沿线路面用花岗岩石板铺成,路北侧用高达3米的铁丝网隔离。这道铁丝网把深圳分为特区内和特区外,俗称关内和关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非深圳户籍人口进入深圳特区时,要查验有无办理边防证。


根据深圳市人大代表张育彪2013年介绍, 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在建设之初,主要承担两项基本职能:

一是对进出特区的货物进行检查,打击走私活动;

二是对往来人员进行检查,防止偷渡行为。


近30年来,特区管理线为维护深圳经济特区社会治安、减轻粤港边境一线管控压力发挥重要作用。


“早期需要办的通行证,到现在已经实际意义不大,没有必要留着。”霍建国认为,取消这个界限,意味着特区概念的淡化,“二线”作用已经不是很明显。新时期的历史使命是,要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边境管理区通行证


02

“二线”成为历史


随着深圳的发展,特区内外的划分,让深圳面临发展不平衡和“一市两法”的问题。


所谓“一市两法”,是指“深圳经济特区”有立法权,但所立法规只能在特区内使用,无法在深圳特区外使用。


2005年 ,进入深圳特区的“边防证”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舞台,人们只需凭身份证即可进入特区。


2010年5月 ,国务院批复《关于延伸深圳经济特区范围的请示》,同意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深圳全市, 从当年7月1日开始, 将当时的特区外宝安、龙岗两区纳入特区范围, 特区总面积扩容为1997平方公里 。但批复同时指出,特区范围扩大后,暂时保留现有的特区管理线,只是不再新设。今后视发展需要,由广东省有关部门提出特区管理线处理办法,按程序报批。


特区实施扩容后不久,深圳市委、市政府先后实施了两轮“特区一体化建设三年实施计划”,取得显著成绩。2013年9月,深圳对最为拥堵的梅林关进行综合整治,拆除检查岗亭,成为一个标志性信号。


2014年7月 ,深圳特区检查站的所有官兵被分流到其他边防单位。至此,深圳“二线”这道特区管理线不复存在,只留下关口的建筑和车检通道、安全岛、岗亭等设施。


2015年6月 ,深圳在对二线关交通改善工程中,又拆除了布吉、南头、同乐等关口的检查通道设施,此后这一改造几乎覆盖了“二线关”全线。

二线关与绿道网


03

“二线”到底留不留?


而有关撤销特区管理线的争议,也早在2000年开始了。


2000年春季,深圳“两会”和广东省“两会”,不断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此提出多份议案和提案。


2000年6月国务院组成了调研组,在深圳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调研结果是: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暂时不能撤,政治意义大于经济利益。他们 还认为,即使“二线”不存在,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宁和香港的繁荣稳定,国家将深圳作为边境地区的管理方式也不可能因此而消失。


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以及粤港澳经济一体化的提出,不仅“二线”旧话重提,就连粤港澳边境一线改革通关也成为各方议政热点,仅广东省“两会”和深圳市“两会”代表的议案、提案就近10份之多。


2003年3月,北京,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有代表联名提出建议撤销经济特区管理线。


有不少委员认为,“二线”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特区与内地的人员及货物的交流,制约了特区建设的发展, 为了“适应中国加入世贸后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为了“经济特区与内地其他地区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性”,应该撤销“二线”

被拆除的联检大楼


无论是历史发展所趋,还是众口舆论所导,随着原特区内外的经济差异减少,地铁路线的延伸,生活圈的融合,公共服务的逐步一体化,人们心中的“二线关”亦在慢慢消解,隔阂终将消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