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克替尼作为中国创新药的一面旗帜,被陈竺院士誉为民生领域的“两弹一星”。2011年上市,至今有七年时间,创造了无数次辉煌和成就,特别是以埃克替尼为主导的一系列的临床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本期《TALK ONCOLOGY:肿瘤君的那些事儿》我们邀请了医
科院肿瘤医院石远凯教授、浙江省肿瘤医院张沂平教授,与我们分享埃克替尼试验研究背后的故事。
主持人焦利华:
石教授,您主持的ICOGEN临床实验,以我国创新药物埃克替尼为研究对象,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实验结果,试验文章也发表在了国际肿瘤领域的顶尖杂志中,能否请您和我们分享一下,在ICOGEN临床试验中,有哪些事情是让您至今印象深刻,难以忘怀的呢?
医科院肿瘤医院石远凯教授:
ICOGEN临床试验是全球第一个与经典的一代EGFR-TKI吉非替尼进行头对头对比的三期临床试验,是在孙燕院士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并完成。这个临床实验,从一开始的临床实验设计到实施过程,张沂平教授和我都是参与者也是亲历者。
这样的一个临床实验,在我们国家是没有先例的。因为要和全球经典的药物做头对头的临床实验,我们面临很多的挑战和未知的,要求我们对我们自己的药物有足够的信心。当时我们总结了前期临床试验的安全性和疗效,也研究了吉非替尼临床试验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我们设计了一个非劣效的、双盲的头对头临床试验。实验的最后的结果证明,埃克替尼的疗效与吉非替尼相当,但毒副反应埃克替尼比吉非替尼低,更适合于我们中国患者应用。
现在回头来看,当时我们的冒险,我们所付出的那种探索的勇气,换来全球对埃克替尼疗效的认可,是值得我们回味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在新药研发过程当中,对药物判断、对于药物临床实验的全盘了解和把握,对一个药物的临床试验有多么的重要。
在这个临床试验中,我们也积累了许多经验。临床实验的初期,由于经验不足,当时入组病人速度稍快,患者病情较差,到致患者用药几日后过世。当时在临床试验的过程当中。如果一个病人出现了死亡这样的严重不良事件,实际上是对药物研发是非常不利的。我们当时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病人的死亡,不知道是服用埃克替尼,还是吉非替尼,
所以我们非常紧张,马上和研究团队商量解决办法,叫停临床试验,来开会来总结和讨论。后续开盲时,我们发现患者死亡出现在吉非替尼组,且死亡原因是肿瘤进展,我们就松了一口气。这让我们积累更多经验去筛选更合适的病人,以保证我们的临床试验顺利的进行,因为每一个临床试验不是所有都可以入组,是有一定的入组先决条件的。
主持人焦利华:
张主任,您作为ICOGEN临床试验的二十七个中心之一的负责人,您在参与临床研究的过程中有哪些故事想和我们分享?您觉得ICOGEN临床试验的意义和地位是怎么样的?
浙江省肿瘤医院张沂平教授:
作为全国参加研究单位之一,拿到ICOGEN研究方案时,我们觉得孙燕院士,石远凯教授的团队对于ICOGEN研究设计是非常合理的设计。因为它采用了与吉非替尼头对头的研究,而且是个双盲多中心的研究。我们指导双盲、多中心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设计方案。我们作为团队之一,在研究过程当中需要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病人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刚才石远凯教授讲到曾经过程中出现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影响了研究进展。但整体研究进程还是比较顺利的,
揭盲的时候都是我们都十分期待。我国自主研发的埃克替尼与国外的吉非替尼比较,埃克替尼的疗效、安全性都得到了认可,这就奠定了埃克替尼在EGFR敏感突变的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地位。
医科院肿瘤医院石远凯教授:
实际上ICOGEN实验为未来的后续一系列研究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在ICOGEN实验过程中,我们关注到有脑转移出现的患者,服用埃克替尼,效果非常好,颅内多发转移灶几乎完全消失。
此外我们当时收集了病人的肿瘤组织标本,因为当时进行ICOGEN试验时,我们还不知道肿瘤的EGFR基因突变状态,对埃克替尼、对吉非替尼的疗效有何影响。所以我们做了回顾性的EGFR基因突变的检测,最后看到有突变的病人和没有突变的病人,无论是在吉非替尼组,还是在埃克替尼组,都有显著的疗效差别。有基因突变的病人疗效非常好,而没有突变的病人几乎没有疗效,这为后续设计BRAIN研究与CONVINCE研究做出了铺垫。
埃克替尼的后续试验的成功,都是在ICOGEN试验的助力下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