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知群X可能性与大设计
关于互联网产品设计的方方面面。设计就是寻找事物背后的本质规律,加以运用,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战略、市场、用户、需求、功能、交互、视觉、内容、数据、运营、推广、传播、变现,设计贯穿于所有环节,我们一起聊聊大设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行业洞察,是商业分析的核心中的核心 ·  21 小时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转岗产品,拿下腾讯offer,我做了什么? ·  21 小时前  
三节课  ·  “我用AI搞钱,春节期间收入超10万” ·  2 天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实测:支付宝、抖音、小红书哪个平台春节集福更赚钱?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知群X可能性与大设计

8个不油腻的跳槽认知(产品,运营向)

知群X可能性与大设计  · 公众号  · 产品  · 2018-02-13 22:30

正文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正经裸奔新青年」

搜索「sb-youth」即可关注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


无一例外,每年春节前后,都是职场人跳槽的高峰,距离过年还有半个多月,身边的人就已经开始躁动起来,嘴里心里都在记挂着跳槽的话题。


在大多数人把跳槽的评判标准集中在,选大公司还是小公司,薪资涨了1000还是2000,不想做杂工想要当leader,换个轻松的工作周末双休等,这种老生常谈的论调中,我们提倡各位要把心思放在 盒子外面 (think out of the box);否则,得到的结果很可能会是:跳了槽,到了新的公司,才发现原来做了个错误的选择,最终懊悔不已。



在现今复杂而又多变的商业环境中,到底什么样的标准才可以让你做出相对正确的跳槽判断呢?是薪资,个人发展,工作环境还是人际关系?


我们结合了10位来自一线职场人的跳槽经验,为你带来以下8点在跳槽中必须衡量和考虑的因素。


我们鼓励不跳槽,而是主动被挖


对于跳槽这件事,最好的状态其实是“等着被挖“。


真正牛逼的人,一定不是到处上招聘网站投简历才有的offer。而是通过平常工作中的资源,要么累积了人脉,要么展示了专业素养,让潜在雇主和老板注意到了你,在公司的角色中能够把你的个人标签自动匹配,从而向你抛来了橄榄枝。


朋友静静就是个例子。


静静之前是帝都某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利用业余时间,经常会写一些关于互联网产品或运营的思考文章。渐渐的,她的文章得到各大知名互联网公众号的频繁转载。


当她写到第7篇的时候,就有3家知名企业的总监邀请她加入各自的团队。最后,在去年年初她顺利入职其中的一家。


而这家公司,在今年上市了,静静作为核心团队成员,也拿到了一定的初始股票。


然而,当她在做写作这件事之前,完全没想到的是,自己平时的这个爱好竟然让她的职业生涯有了跳跃式发展。


后来,静静在和招她的总监沟通后才知道,总监当初看中她的就是她表现出来的独立思考能力。


因为要写好一篇专业文,需要的不仅是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逻辑能力和本身对业务的深度思考能力。


所以,我们建议你,在工作中一定要利用各种机会表现自己,让更多的人注意到你。


比如你文案写得好,那就找机会去兼职比稿,你演讲口才好,那就去一些相关的会议沙龙中做主持人,你策划能力强又爱折腾,那么就搞一点和未来职业有关的线上线下社群等等。


总之,现在的金子是要主动闪光的,否则很有可能被旁边比你爬的高的石头占了先机。

跳槽不全等于升职和加薪


一想到跳槽,你会想到什么?估计多数人都会和升职,加薪联系在一起。但是,我们想告诉你的是,跳槽不完全等于名和利。这是为什么呢?


Ada现在手里有两份工作。一份是她现在的工作,月薪1W,部门经理,没属下,公司已经在成熟阶段,项目稳定,后续潜力不大。另一份是她拿到的跳槽offer,同样经理title,月薪8千,带2个属下,公司在迅速成长期,项目很有挑战,做得好,年底有分红和期权。


如果是你,你选择哪个?


可能,从表面上来看,Ada现在的工作和跳槽的offer, title都一样,至于薪水,现在的好像还更高一些。但是后一份工作明显得到的挑战更大,而且挑战成功之后,可能会有不错的现金和其他收入。并且,同样是经理,后者还能有团队管理的经验。


至于Ada怎么选择,这要看她本人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和野心在哪里了。但是,如果你还未到30岁,还没在追求这么稳定,一眼看到头的工作,那么后者其实是会给你带来更多职业价值的。


长线投资 VS 短线投资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但是在跳槽这个问题上,有时候,并不是每一步都是往“高处“走的。


有时候,退一步,可能是之后向前跳一大步的前提。


某创业公司的运营总监小Q,在创业公司的两年,因为资源和条件有限,工作内容非常杂。当他动了离职念头想跳槽的时候才发现,过去非专而精的工作经验让他的工作选择处境非常尴尬。在经历了近5,6次面试后,最终艰难的拿下了某中大型公司的运营经理一职。


这份offer起初让小Q非常犹豫,因为在以前的创业公司,自己好歹也是个总监,带着一个5人的团队干活。对比那家新公司,title低了一级不说,工资也没什么涨。


但是最终小Q还是选择去了。


事后,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他的直属领导是业界挺有名的一个运营大V,面试的时候为了得到这个职位,准备了很久的资料。虽然薪资和职位在当时不能算是最好,但是在一个自己欣赏的领导下工作,小Q觉得这点损失算不上什么。


能在这个领导下工作一年,小Q相信自己的专业技能一定会突飞猛进,在其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会是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果不其然,在小Q去那家公司的2年后,现在的他已经跳槽到另一家高速发展的明星全面负责公司的整体运营工作了。不管薪资福利,还是未来职业前景,上了不止一个台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职业跳跃式发展。


所以,聪明的人,眼光永远在看未来。追求的就是你骨子里真的相信的东西,是不会被某些事情动摇的。


别让平台优势迷了双眼


有很多人在选择下一家公司的时候,往往忽视一点,你做到现在的位置,是先天平台优势还是你自身能力强?


几年前,当微信公众号还在红利期的时候,几乎任何一家公司抓住机遇,都可能做成好几个自媒体大号来。而如今,即使是再小众垂直的领域,也越来越难做出大粉丝量的自媒体账号了。


如果在红利期进入这个市场,那就意味着你比别人占尽了时间优势和资源优势,当业务形成壁垒后,还占尽了平台优势。


如果这个时候,让你在流量越发昂贵,内容要求越高的市场情况下开始新的自媒体运营,同样的资源条件下,你很难会像以前做的那么出色了。


所以,各位在跳槽的时候,要记住客观分析一下这一点。尤其是那些从大公司BAT,TMD跳槽到创业公司去的职场人,以往辉煌的职业经历或许只是公司上升期带来的职业红利,当你真正面对一个复杂而又挑战的环境中,或许你以往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就会彻底暴露出来。


看老虎打球的视频和自己上场打是有很大差别的。


"狼性文化“ 你适应得了吗?


新媒体运营Yuki是个天性比较自由的人。


当然她的自由倒不是说在工作上会迟到早退,前两年在营销公司的工作性质会让她的工作时间不稳定,平时的工作沟通和管理也相对比较随性,这倒也符合她本身的性格,所以工作表现也一直不错。


自从去年年中跳槽加入一家本地的电商公司新启动的新媒体部门后,她就一直开心不起来。


问其原因,才发现,这家电商公司给的薪资待遇虽然不错,但是公司的管理制度由于之前电商业务的关系,一直比较拘谨和严苛,还被内部员工常称之为“小富士康”,不仅严格规定上下班打卡时间,迟到通报批评以外,夸张的是,连桌上放支口红都有行政部的员工来扣分和罚款。


新媒体部门虽然是公司的新部门,老总也寄予很多厚望。


但是在日常工作的氛围中,Yuki每天感受到的是这种工作制度带来的压迫感,这种压抑情绪让她喘不过气。不到两个月,就果断离职了。


Yuki的例子告诉我们,在决定跳槽前,请一定要去了解对方公司的文化到底是不是你喜欢的style?是扁平化管理还是阶级管理比较严苛的?是偏稳定还是比较激进的?


如果你明明是只羊却入了狼窝,那别说,你肯定生不如死。


跳槽中的“跳一跳”理论


最近网络被一款名为“跳一跳”的小游戏风靡。游戏很简单,实际上就是利用手来控制各种形状的物体来跳到不一样的关卡位置上来获得胜利。


一开始,物体跳跃的空间很大,一般都能轻松跳到关卡的指定位置上,随着游戏进度,物体的把控度越来越难,关卡的位置也越来越窄。


如果你需要过关,那么就要你必须计算好每一步的力度,距离和位置,才能保证物体跳到合适的位置上,并且需要集中精力连过好几个高难度关卡后才能获得游戏的胜利。


别看一款小小的游戏,其实不就是反映了整个职业人的跳槽轨迹的变化吗?

当你还是新人的时候,你所选择的空间相对来说也会比较大,但也相对迷茫。当职业路径慢慢往后走,你的目标更聚焦,但每一步难度也会更大,必须结合行业的大势,职业发展前景和自身职业规划来考虑并做出选择。


而之前你所做的每一步决定,都有可能对之后的职业轨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越往后越紧密。提前有原则的选择平台意识,那么后面的挑战也会更加得心应。


不要通过跳槽来解决工作中的不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