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人:雷达,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贸易战是指两国的贸易摩擦、冲突在用尽了威胁、恫吓、谈判、妥协等手段之后,依然无法得到缓解,双方可选择的策略就剩下报复与反报复、遏制与反遏制的手段了。这时,贸易冲突也就开始向着贸易战的方向发展。显然,自2018年3月8日以来,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冲突已经演化成一场贸易战。
如何看待中美贸易战,在中国经济学界存在共识,也有某些方面的分歧。其基本的共识主要在于:1.这场贸易战是美国发起的,中国反制,两个不同性质的经济大国在全球经济格局变动背景下的博弈。2.这场贸易战的核心并不是贸易问题,而是如何看待中国经济总量的崛起对世界经济的意义。3.如果仅从经济层面看,贸易战是毫无意义及完全可以避免的,因此,贸易战的真正原因是经济层面之外的其他因素主导了美国的决策。4.贸易战的后果不可避免的会造成两国及其相关国家的福利损失,这种福利的损失,小则改变国别之间的国际地位,大则彻底颠覆并重塑全球经济秩序。而我们所选择的这组论文,基本上能够反映出国内学术界在中美贸易战认识上的基本共识。
“中美贸易战的背景、原因、本质及中国对策”反映出了经济学界的一个通行做法,即在现有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很难有现成的原理能够令人信服地解释中美贸易战的原因时,学者们会将关注点聚焦于历史的逻辑,该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中格局的变化为背景,来认识2010年之后中国经济总量的崛起对美国战略层面带来的冲击和焦虑,以此视角看,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并不是贸易战的关键,贸易战的关键在于美国对中国经济总量崛起的打压,而这种战略层面挤压的实质是中国模式与华盛顿模式之争,与作者的类似的提法还有崛起国与守成国之争。无论是模式之争、制度之争、还是话语权之争,有一个重要问题可以在该论文基础上延伸思考,那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日本奇迹、东亚奇迹和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出现,都是在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的环境中产生的,如果美国非要用贸易战的方式来遏制这类经济体的增长势头,毫无疑问,美国所付出的代价必然是破坏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从特朗普政府的“退群”行为来看,现行国际经济秩序的调整似乎已无法避免。
“中美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侧重用美国国内层面对中美贸易逆差以及逆差导致的贸易摩擦认识进行系统的政治经济学解读,其宗旨在于强调美国对华政策的非理性。由于作者运用的是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因此,他们非常强调美国利益集团在美国对外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这种分析视角是非常有意义的,“综观大部分美国历史, 这些特殊利益集团的确起到了主导作用, 贸易政策太照顾他们的利益了。”然而,应该看到,美国国内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纷争目前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况,就遏制中国政策来说,美国似乎出现了空前的一致,但是,对特朗普的对外政策而言,美国的分裂程度却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最为尖锐的时期,如在贸易领域,美国的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纷争是一目了然的;同样在金融领域也存在着自由与管制的纷争,只不过与贸易领域相比,金融领域的这种纷争采取了更为隐蔽的形式。
“全球价值链中的关税成本效应分析”、“中美贸易摩擦应对政策的效果评估”主要用计量的方法评估了中美贸易战的后果,尽管两篇文章的计量方法和研究视角不同,但基本的结论并无很大的差别,即认为尽管贸易战会对中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但对美国而言绝非是一场无成本的战争,“合则双美, 离则两伤”,是这两篇计量分析文章的基本结论。这两篇文章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学术价值在于他们对中美贸易战后果的计量分析是将中美两国置于全球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中,前者考虑了全球价值链的分工,而后者是在通过构建一个包含29个经济体的大型一般均衡数值模型系统的基础上评估了中国反制策略的效应。
“中美贸易摩擦”专题全文转载索引:
1.刘元春:《中美贸易摩擦的现实影响与前景探究——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方法的经验分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8下),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国际贸易研究》,2018(11)。
2.樊海潮、张丽娜:《中间品贸易与中美贸易摩擦的福利效应:基于理论与量化分析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8(9),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国际贸易研究》,2018(11)。
3.倪红福、龚六堂、陈湘杰:《全球价值链中的关税成本效应分析——兼论中美贸易摩擦的价格效应和福利效应》《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8),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国际贸易研究》,2018(10)。
4.彭德雷、周围欢、杨国华:《国际贸易中的“国家安全”审视——基于美国“232调查”的考察》,《国际经贸探索》,2018(5), 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国际贸易研究》,2018(10)。
5.程大为:《美国治下全球贸易体系的变化及中国贸易治理对策》,《政治经济学评论》,2018(4),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国际贸易研究》,2018(10)。
6.佟家栋、雷达、李晓、张幼文、孙杰:《中美战略性贸易战探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国际贸易研究》,2018(9)。
7.金英姬、张中元:《中美贸易逆差真的导致美国就业下降吗?——兼论特朗普“贸易平衡促进就业”的困境》,《上海经济研究》,2018(6),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国际贸易研究》,2018(8)。
8.刘勇、刘卫平:《中美基建合作:中美经贸新的增长点》,《学术前沿》,2018(2上),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国际贸易研究》,2018(5)。
9.吴其胜:《特朗普贸易新政:理念、议程与制约因素》,《国际问题研究》,2018(1),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国际贸易研究》,2018(4)。
10.任靓:《特朗普贸易政策与美对华“301”调查》,《国际贸易问题》,2017(12),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国际贸易研究》,2018(4)。
11.陈继勇、陈大波:《特朗普经贸保护政策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经济学家》,2017(10),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国际贸易研究》,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