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塔纳轿车项目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汽车工业在乘用车领域的第一个技术引进项目。
引进桑塔纳轿车项目的背景是当时中国轿车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汽车工业的领导人希望通过技术引进提升国内的产业基础。
桑塔纳轿车项目十分成功,引进的桑塔纳轿车持续畅销了三十多年,成为几代人的记忆。
桑塔纳轿车项目的引进也基本实现了最初的目标,通过十几年持续的努力,在国内初步建成了轿车的产业链体系,最终提高了桑塔纳轿车的国产化率。
桑塔纳轿车项目的由来
桑塔纳轿车项目来源于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部门的规划和设想。
1978
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国家允许引进技术,扩大出口,搞补偿贸易。
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外贸部经过研究决定从国外引进一些装配线,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用技贸结合方式引进技术、扩大出口。三部委联合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的报告》,并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
在三部委的报告中提出引进一条轿车装配线,这就是桑塔纳项目的来源。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轿车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红旗轿车的年产量仅有百来辆,上海牌轿车的年产量也仅有几千辆,仅相当于国外汽车工业巨头几天的产量。
一机部负责汽车工业的领导饶斌在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即想到这正是发展中国轿车工业的好机会,考虑到当时国内真正成批生产轿车并且有装配线的只有上海,而且上海的工业基础好、科研人员多、技术力量强,因此建议把引进的这条轿车装配线放在上海。
饶斌写信给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外贸部,建议“引进一条轿车装配线,放在上海,改造上海轿车厂”。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外贸部采纳了这个建议并写入了给国务院的报告。
饶部长的这个建议为上海轿车工业的改造和发展带来了契机,也为全国轿车工业的大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
此后又经邓小平同志批准可以搞合营,这才有了中国汽车制造业第一个引进技术中外合资的项目。
这个技术引进项目给了上海汽车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一个千载难逢的“天赐良机”,当时上海市及汽车(机电)行业的领导人立即敏锐迅捷地紧紧抓住并用好了这个机遇。
历时六年的谈判
中央政府批准上海轿车合资项目后,艰难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中国汽车工业的领导人从发展中国轿车工业的长远角度对项目进行了规划,并精心挑选合作伙伴。
为了能够发展中国的轿车工业,当时我们挑选合作伙伴的条件是:
1
、要求对方能转让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车型、工艺技术和管理经验;
2
、要求对方较强的经济实力,在国际上有较好合作信誉;
3
、要求合营企业产品能向亚太地区和世界各地出口等。
这个条件的要求不是一般的高,是特别高!
正常情况下,绝大多数的国际汽车巨头都不会答应,结果也确实如此!
当初中国除了看似潜力巨大的市场以外,其它并没有太多吸引人的条件。
中国的合作条件要求转让最新的车型技术,还要求出口返销,不论是从竞争的角度还是从商业利益的角度对国际汽车巨头都不划算。
通用、福特、丰田等企业都不接受中国的合资条件,最后只有大众慧眼独具,愿意答应按中国的条件进行合资。
在选定了愿意合作的对象之后,上海轿车合资项目并未走上快车道。
与德国大众的谈判从
1978
年
10
月至
1984
年
8
月,经历了六个年头,中间历经各种波折。
整个谈判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
1978
年末到
1980
年末,谈的是年产
15
万辆轿车的“大项目”,产品
80
%出口,
20
%国内销售,总投资
15
亿马克,双方股份各
50%
。
第二阶段从
1981
年初到
1982
年末,谈的主要是年产
3
万辆轿车的“小项目”。
第三阶段从
1983
年至
1984
年
8
月,正式按程序进行谈判。
上海轿车合资项目的谈判为什么用了这么长的时间?
第一个原因是中国的本钱太少,要求还太多。
中国要求技术转让的程度太高,不仅是最新的车型,还包括工艺、管理等其它方面的技术,这都需要一项一项去谈下来。
障碍最大的条件是为了外汇平衡,中方要求产品能够返销给对方,对国际汽车企业而言在经济利益上是不划算的。
第二个原因是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
80
年代初国内经济被迫进行调整,“七八计划”中的大部分建设项目都被迫下马,新项目则一律暂停。但是一机部和上海市委都认为轿车工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必需的产业,坚持上海轿车合资项目继续谈判下去,并最终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支持。
大众汽车公司在
80
年代初由于石油危机的影响也面临了严峻的经营压力,大众的财务总裁反对在中国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投资。
在我们主动缩小项目规模之后,大众财务总裁才不再反对,使得谈判能够继续进行下去。
第三个原因是我们内部旧观念的束缚。
由于国家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和文化大革命遗留的一些影响,政府内部有些人反对合营和引进技术生产轿车,甚至向中央领导反映一些不真实的情况,要求撤消这个项目。
解放思想在我们今天看来没什么,但在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人的观念仍旧是完全计划经济的那一套,无法接受“中外合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等观念。
为此,上海轿车合资项目的负责人员专门整理了一份详细汇报材料由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分发有关部门。
饶斌部长还亲自写信给中央领导同志作了详细说明,澄清了事实,取得上下统一的认识,使谈判工作得以继续进行。
由于中央有关部门和市领导的支持,上海轿车合资项目的谈判才最终坚持了下去。
1984
年
10
月,中德双方在人民大会堂签字,上海大众(后更名为
“
上汽大众
”
)应运而生,桑塔纳汽车在上海开始批量生产。
双方投资各
50%
、车型为桑塔纳、合作期限
25
年,项目规模为年产
3
万辆。
桑塔纳轿车合资项目的发展
上海大众桑塔纳轿车项目主要包括整车装配、车身冲压及发动机制造三条生产线,这些生产线的设备大部分是从国外进口的。
装配过程机械化程度较高,装配线配备有引进的高效专用装配设备,线内加注设备完善,线后检测设备完备。
在质量检查方面,采用了从该公司引进的
“
奥迪特
”
检查制度
(
相当于企业内部制造质量的
“
审计
”)
,根据汽车制造及用户的合理要求对成品车进行分析,保证轿车生产的质量。
1985
年上海大众正式成立,一边建设一边生产,当年生产了
3356
辆轿车。
1986
年,上海大众的产量达到
8500
辆,到
1988
年达到了
15550
辆。
1991
年,桑塔纳轿车的产量达到
35000
辆,超过了小项目的目标。
桑塔纳轿车合资项目是十分成功的,用
6
年的时间就达到了最初的目标产能。
考虑到
80
年代中国轿车工业的基础,这样的发展速度是极高的。
中国桑塔纳轿车的性能好、质量好,国内用户十分满意,因此产品一直都是供不应求!
上海大众技术中心对桑塔纳轿车不断改进,使桑塔纳轿车的性能和质量进一步提高,更加促进了销售。
从
1992
年开始,上海大众进行二期扩建工程。
由于产品十分畅销,上海大众自
1986
年开始就实现了盈利,而且逐年增长。
合资双方七年没有分红,积累的资金就成为上海大众二期扩建工程的建设资金。
上海大众后期多次增资扩建都采用这种利用企业自身积累滚动发展的办法,使上海大众不断发展壮大。
到
2000
年左右,上海大众建成了三个现代化轿车厂和一个大型发动机厂,生产能力达到
45
万辆。此外还有一个具有先进水平的技术开发中心和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试车场。
随着中国消费能力的上升,上海大众陆续建设了更多的现代化轿车厂和先进的发动机厂,进一步提高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
在产品方面,上海大众引进了桑塔纳、帕萨特、波罗和高尔四个系列几十个款式,还合作开发了新的车型。
在中德双方的通力合作下,上海建成了一个完整的现代化轿车生产基地。
桑塔纳的国产化
上海轿车合资项目的主要内容是汽车装配线。
桑塔纳
80%
的零件(按成本价格计算)需要外购,自己只做两部分:一是短发动机,另一个是车身。车身制造就是把薄钢板冲压成型,拼焊成白车身,再油漆、总装。
这两者加起来不超过一部汽车价值的
20%
,剩下的是外购件,这些外购件大约
4100
个。。
在初期的生产中,这些外购件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上汽大众销售的轿车是用进口散件组装的。
如果我们不进行轿车零部件的国产化,那么上海大众就只能一直进行
SKD
或者
CKD
,即从国外进口散件进行组装。
这种方式成本高,需要大量的外汇,而且对国内轿车工业发展的提升有限。
因此桑塔纳轿车的国产化是后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桑塔纳的国产化包括两部分:材料国产化和零部件国产化。
生产轿车最重要的材料是钢材,由于国内钢铁工业的基础较好,很快就解决了桑塔纳轿车用钢国产化的问题。
桑塔纳轿车用钢国产化课题是由上海市金属学会、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及上海市冶金系统组织,宝钢等
13
个单位参加该项目。
宝钢承担了轿车车灯专用镀锌钢板的科技攻关任务,及高级
“05”
表面冷轧板、车轮用钢板的试制任务。通过冷轧厂、热轧厂、技术部和钢研所的共同努力,解决了上海大众汽车公司
92%
的车身用钢板国产化问题。
桑塔纳轿车用钢国产化课题于
1993
年
6
月通过专家评审组的鉴定。
零部件的国产化由于国内基础薄弱,难度大于材料的国产化。
在零部件国产化过程中,不但需要引进关键设备,而且需组织国内有关单位进行技术攻关,必要是还需要邀请德方专家或派出人员到德国大众公司学习,以解决消化吸收的难题。
在零部件国产化中,技术引进和建立合资企业发挥了重大作用。到
1995
年
6
月,已建成了
60
余家零部件合资企业,此后还有
50
家合资项目以及
100
余项技术转让项目。
以桑塔纳轿车为龙头,带动发展了一大批零部件厂商,初步建立了轿车工业的产业链体系。
桑塔纳的国产化率。
1986
年桑塔纳的国产化率只有
2.7%
,这是小批量
CKD
组装的汽车。只有轮胎、喇叭、天线、标牌四样是国产化的产品。
1987
年,桑塔纳的国产化率提高至
12.6%
,主要是车身和发动机等部件完成了国产化。
1990
年,桑塔纳的国产化率提高至
60.09%
,经过几年的努力外部配套零部件企业开始发展起来了。
1994
年,桑塔纳的国产化率提高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