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 凤凰网科技(ID:ifeng_tech)
10月29日,小米SU7 Ultra原型车在纽北赛道取得了6分46秒874的成绩,此前,保时捷Taycan保持的最快四门车纪录为7分07秒55,小米率先将四门车纪录带入了6分时代。 这条1927年建成的赛道,见证了欧洲汽车工业的百年荣光,见证了奔驰、宝马、保时捷这些曾引领消费潮流的汽车品牌走上神坛。但技术创新能力不是靠论资排辈,这条赛道也承载了以小米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公司挑战强者、反超巨头的决心。2024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美市场份额持续扩大,比亚迪全球销量、营收均反超特斯拉,小米15全系力压iPhone16系列,德系豪华车保时捷在中国市场大跌29%,中国芯片出口逆袭成为全球第一。各行各业在AI应用层面快速迭代,已经形成了对传统认知里的欧美科技巨头越级压制。小米SU7 Ultra原型车的6分46秒874记录,只是中国企业从长期追赶到平视赶超的一个切面。我们见证了以华为、小米、比亚迪、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中国硬核科技公司技术创新迎来井喷,中国制造正在重塑世界科技市场格局。
近日,美国电动车新势力Rivian购买了一辆小米SU7进行拆解研究,其首席执行官RJ Scaringe公开对小米SU7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汽车领域,将竞争对手的产品买回家逐一拆解分析是十分常见的,但公开大加赞赏的并不多。RJ Scaringe指出,小米凭借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将每个汽车零部件的成本降低20%-30%,有时甚至能达到40%。在这位CEO看来,小米只用3年就能把SU7造好,且成本控制出色,这跟中国产业链优势密不可分,也难怪苹果坚持10年后会放弃造车。事实上,电动化、智能化时代带来了中国乃至全球汽车市场的深刻变化。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累计出口量为522.1万辆,同比增长57.2%。中国汽车市场的反超已经开启。为了在激烈的市场中分一杯羹,保时捷、宝马、奥迪等豪华品牌开始了“降价促销”,虽然降价力度极大,但品牌销量并没有因此上涨。以保时捷为例,其旗下高端电车Taycan即便终端优惠最高达44万元,月销量仍然只有100多辆。今年一季度,保时捷总营收为90亿欧元,同比下滑10.8%;同期在中国市场销量下滑近25%,仅16340辆。大降价却换不来销量,这让BBA也陷入了自我怀疑。半个月前,福特的全球CEO Jim Farley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因为中国车企的崛起,现在的福特已经开始考虑改变自己几十年来的生产模式。他特别提到,自己开了半年从中国买来的小米SU7,现在已经不想再开自己的福特汽车了。而福特CEO对小米SU7的赞赏却引来了美国媒体的集体“破防”和抨击,这个以自由包容著称的国家,指责这位CEO应该支持本国的汽车产业而非小米SU7。正如原大众集团CEO倪凯铭所说,西方制造商显然为小米汽车的成功感到焦虑,因为这将是老牌制造商技术和经济下坡路上的又一里程碑。兼顾了续航和纯电驾驶体验的增程式混动,是巨大的市场规模和乘用车需求催生出来的特色路径,过去40年以合资公司为主导的市场格局正在被瓦解,中国汽车产业崛起的历史性时刻正在到来。类似的故事,在国内很多科技企业的身上其实都在发生。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厂商宁德时代,从给笔记本和MP3提供电池起家,经过了十几年精进研发打磨,最终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厂商。大疆作为全球第一个做整机的无人机厂商,创立8年就垄断了整个全球无人机市场,占据了全球约85%市场份额。美国无人机巨头3D Robotics经受了大疆在技术水平和价格成本的双重碾压,最终宣告退出市场。在全球化的科技舞台上,中国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影响力崛起,成为越来越多科技产品的规则制定者——原有的欧美主导局面被打破。2024年10月10日,《经济学人》发表“中国正在制定全球的技术规则”,指出中国在全球科技领域日益增长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不仅是对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认可,也是对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地位提升的肯定。世界正在见证一个科技强国的崛起,“中国制造”正以其卓越的技术实力和创新精神,重塑全球科技的未来。
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大洋彼岸的美国时,不得不提的是以苹果为代表的“美股七大科技巨头”,这些公司曾在技术创新、品牌影响力一骑绝尘,引领着全球科技发展的潮流。但随着亚马逊Kindle在中国市场的退出、百年车企福特败走的败走,风向正在发生变化,消费者追随的科技前沿产品,从美股巨头逐渐转向了后来居上的国产品牌。在新能源汽车层面,特斯拉曾是电动汽车行业的“引路人”。但随着国产厂商的迅速崛起,特斯拉从产品创新的乏力到销量的下滑,其市场地位正遭受着局部的反超。当马斯克试图在政坛大展拳脚,特斯拉已经5年没有在中国推出过新车,产品老化、创新乏力,已形成被中国车企围剿之势。2024年上半年,曾备受欢迎的特斯拉全球销量下降了6.6%,中国市场的份额也从去年同期的9%降至7月的6.5%。今年7月,小米SU7在20万以上纯电轿车销量上首次超越了特斯拉的Model 3登顶第一,10月小米SU7交付量破2万,基本确定再次超越Model 3。在消费电子层面,以苹果为代表的科技公司创新步伐开始放缓。在很长一段时间,苹果公司一直以颠覆性的创新设计闻名科技圈,但如今逐渐被打上挤牙膏、抄袭安卓、毫无创新的标签,中国的手机厂商也早已不再对苹果亦步亦趋。比如华为率先推出三折叠,而苹果的折叠产品规划已经推到了2027年;小米已经踏上了覆盖人车家全场景的AI全生态时代,苹果却在关键时刻宣布放弃造车。今年三季度,苹果手机销量跌出前五,iPhone16系列在发布仅一个月后就官宣全系降价,新款iPadPro出货量从预期的1000万台下滑至670万台。在另一边,国产手机厂商在影像、屏幕、充电等方面的技术创新,逐渐削弱了苹果在高端市场的领先地位。苹果在中国市场的“遇冷”,折射出的是全球智能科技产品市场竞争格局的剧变。仅凭品牌光环和技术堆砌已难以打动消费者,尤其是在小米、大疆、宁德时代等本土品牌强势崛起的背景下。
回到本土,中国拥有的强大供应链体系、完善的产业集群、巨大的消费市场,是中国企业能与国外巨头掰手腕的资本。由此获得比传统油车品牌更多的定价权和竞争力。从供应链来看,我国已建立一套涵盖关键材料、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整车和充电设施的供应链体系,这套体系在促进电动汽车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我们还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成熟产业工人和全球领先的销售及物流服务体系,制造能力极强。此外,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建成超过60万个充电桩,2024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35.2%,在主要经济体中位居第一。这也是为什么小米能在短短三年内完成了从发布到10万辆的交付目标,比亚迪、理想等中国新能源品牌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快速反馈并迭代升级,逐步实现了中国制造从追赶到反超。传统汽车工业的祛魅早是必然,老牌车企如保时捷、奔驰、通用、宝马、大众、本田等,它们的市值已经被小米和比亚迪超越,这种从陪跑到领跑势还得益于国家和企业对研发的高度重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所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连续第二年位列世界之首,在世界七大产业集群中,中美各占据两席。中国的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也实现了质的飞跃,从2012年的第34位迅速攀升至2023年的第12位,并且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这背后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为企业研发创造有利环境。数据显示1995-2021,中国研发总⽀出增⻓3299%,同期美国增⻓277%,2023年,中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2.65%,研发支出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图|来源国家统计局同时也离不开众多硬核科技公司的集体发力,2023年研发投入前1000家民营企业的研发费用总额达到了1.39万亿元,近三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9.79%。以小米为例,截止到九月底,小米SU7的研发费用已经达到了130亿元。2024年3月19日揭幕的小米汽车超级工厂,集生产、研发、测试、销售、体验于一体,引入超过700个机器人,实现车身车间关键工艺100%自动化,综合自动化率91%。图|小米超级汽车工厂中国科技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3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华为、小米、比亚迪等民族品牌沿着自身独特路径发展,从追随模仿到全栈自研、从国产山寨到畅销全球,让中国从世界工厂一步步进阶为全球科技的先锋阵营。尽管当前中西方的科技角力还远远未到终局,但西方燃油车的没落,苹果特斯拉的跌落神坛,未来还将有蔚来、小鹏、理想等更多国产品牌实现反超。小⽶汽⻋在纽北一战,只是中国汽车工业崛起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相信中国科技公司将凭借顽强的创新力、研发力,不断打破“国外月亮更圆”的刻板偏见,用中国能量引领全球科技发展潮流。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网科技(ID:ifeng_tech)”,36氪财经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