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新疆高院官方微信公众号推出《援疆法治故事》专栏,以及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法院的刘靖法官一年内在新疆的工作经历。通过亲身经历、见闻感悟,展现援疆干部以专业与热忱推动全面依法治疆的生动实践。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新疆高院微信公众号推出《援疆法治故事》专栏
该专栏旨在发布人民法院援疆干部在新疆法院审判执行一线的真实经历和感悟,展现援疆干部的工作和贡献。
关键观点2: 刘靖法官的援疆经历
刘靖法官来自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法院,一年间在新疆的工作包括适应和融入当地法院工作、推动建立法“智”互联机制、巡回授课提升基层法官业务水平、参与破产清积工作以及参与司法案例和学术成果编写等。
关键观点3: 刘靖的工作成果与贡献
刘靖通过建立法“智”互联机制促进了喀什和广州两地法院的信息化建设和审判经验交流。他还通过巡回授课、破产清积指导以及参与案例编写等工作,为新疆的法治建设做出了贡献。
正文
4月1日起,新疆高院官方微信公众号推出《援疆法治故事》专栏,刊发人民法院援疆干部在新疆法院审判执行一线的亲身经历、见闻感悟,从真实的故事、真挚的情感中看见援疆干部以专业与热忱推动全面依法治疆不断深入的生动实践,见证“青山一道同云雨”的深情厚谊。
在祖国辽阔的版图上,广州与新疆,相隔千里,山水遥迢。但有这样一个人,跨越万水千山,带着使命与热爱奔赴新疆,用一年的时光,在这片广袤大地上镌刻下熠熠生辉的司法印记。他就是来自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法院的刘靖法官。
回首过去的365天,每一个瞬间都清晰如昨。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一年前的春天,刘靖从广州花都区来到喀什疏附县,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工作交流。初到南疆,新奇感很快过去,“前4个月,是我适应和融入当地的关键时期。”刘靖说,为了了解当地法院的工作模式,他积极与同事们交流,逐渐梳理出了工作的难点和改进方向。
“在跨省交流工作中,我的职责就是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刘靖说。通过深入调研,他发现喀什和广州两地法院在信息化建设和审判经验交流方面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于是,他便积极推动花都法院和疏附法院达成法“智”互联机制。
刘靖介绍,这一机制整合了两地法院的优质司法资源,实现了线上庭审观摩、案例研讨、业务培训等功能,为两地法官搭建了一个便捷高效的交流平台。该机制的建立受到了广泛关注,被光明日报、新疆高院公众号刊发,成为了两地司法协作的典范。
4个月后,刘靖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基层法院调至新疆高院挂职民二庭副庭长。接下来的8个月里,留下带不走的“法治种子”,成了刘靖在疆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提升基层法官的业务水平,他奔走在阿克苏、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地巡回授课。每到一处,刘靖都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案例,融汇自身办案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民事审判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破产清积,是新疆法院系统的一项重要任务。广州企业众多,刘靖常年与经济类纠纷打交道,积累了大量工作经验。他多次前往乌鲁木齐、喀什、和田等地进行破产清积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刘靖深入了解每个案件的具体情况,与当地法官共同研究解决方案。通过优化审判流程、加强部门协作等措施,将一年以上长期未结案从223件锐减至26件,破产清积工作初见成效。
认识刘靖的人都知道,他的调研写作能力很强。在疆期间,刘靖也将自己的这份“本领”带到了新疆。“优秀的司法案例和学术成果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刘靖说。他牵头制作的新疆法院民间借贷典型案例向全区发布,为规范民间借贷纠纷审判提供了有益参考。同时,刘靖积极组织和参与案例编写工作,半年时间里向最高人民法院推报案例23个,其中3个案例正在修改入库中。
一年的时光转瞬即逝。离开前的一个夜晚,刘靖打开日记本,留下了这样一行字:这段在新疆的工作经历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激励我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前行,为法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来源:石榴云/天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