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神经介入在线
汇聚国内外神经介入领域的老中青三代精英力量,进行丰富的学术交流,共商中国介入神经放射发展未来,启动新形势下与互联网合作的新模式,分享中国神经介入临床研究的成果及将来的研究方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神经介入在线

方兴为爱·第98期 | 经右侧桡动脉行右侧小脑后下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九)

神经介入在线  · 公众号  ·  · 2024-08-14 18:0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本期主编







杨海华



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博士毕业,现为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任北京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神经内科介入分会委员、中国卒中学院神经介入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慢性病防治管理委员会委员。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SCI 3篇,长期从事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工作。


作者:杨海华 袁景林 王铁军 陈娜 任伟超 姜铃先

单位: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



当前,脑动脉介入治疗的主要通路依旧是经股动脉入路。然而,经股动脉入路存在一定缺陷,术后患者必须卧床,穿刺侧肢体需要制动,患者的舒适性不佳,而且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伴随经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广泛推行,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持续进步,经桡动脉入路行脑动脉介入治疗变为可行。

由于脑动脉系统通路的建立相较心血管通路的建立更为困难和复杂,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撑。

本系列将会陆续介绍经桡动脉行锁骨下动脉介入治疗、椎动脉介入治疗、基底动脉介入治疗、左侧颈动脉系统及大脑中动脉介入治疗、右侧颈动脉系统及大脑中动脉介入治疗的通路建立技术以及术中的注意事项。


病例介绍


患者老年女性,主因发现脑动脉瘤1周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右侧颈内动脉动脉瘤栓塞术病史。

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造影提示右侧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异常凸起,大小不规则,有子瘤,大小约2.27x5.92x3.97x3.07mm。


治疗策略


  • 造影检查提示右侧小脑后下动脉瘤,形态不规则,有破裂风险,有介入治疗指征;
  • 动脉瘤位于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且有大小二个瘤体,需要分别进行栓塞;
  • 两动脉瘤与小脑后下动脉有共干,栓塞的治疗风险有可能出现小脑后下动脉闭塞,需要在小脑后下动脉进行支架保护,支架近端可能要释放到椎动脉内;
  • 患者右侧椎动脉较粗,起始部与锁骨下动脉角度较好,可行经右侧桡动脉入路。

手术过程


1%利多卡因局麻后,采用Seldinger技术行右侧桡动脉穿刺成功,置入6F桡动脉鞘,在路径图指导下,在泥鳅导丝的引导下将导引导管头端置于右侧椎动脉V2段远端,撤出泥鳅导丝。

6F导引导管到位后,再行3D 造影检查。

选取合适的工作角度
将微导丝与微导管组合沿导引导管送入,在微导丝的导引下将SL-10微导管置于右侧PICA内,撤出微导丝。再将1根Echelon10微导管分别沿微导丝送入动脉瘤子瘤内,撤出微导丝。

再将1根Echelon10微导管沿微导丝送入动脉瘤主瘤。

沿Echelon10微导管分别送入(2.5mm×60mm)、(1.5mm×30mm)弹簧圈,再沿SL-10微导管送入Atlas颅内血管支架(4.0mm×15mm),定位准确后,释放支架,支架近端位于椎动脉颅内段。

再分别沿Echelon10微导管送入(1.5mm×20mm)、(1mm×20mm)、(1mm×20mm)弹簧圈。

弹簧圈填入后,复查造影提示栓塞满意。

再从不同角度复查造影,提示动脉瘤栓塞满意,小脑后下动脉未见血栓及闭塞,椎动脉未见血栓

回撤导引导管至椎动脉开口处,造影显示椎动脉无损伤。
撤出导管,手术过程顺利,麻醉苏醒后患者无不适主诉,神经系统查体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患者安返病房。


小结


  • 经桡动脉实施脑动脉瘤介入治疗,关键在于迅速构建通路,并且导引导管应尽量上高,以增强系统的稳定性。

  • 本例所进行的是右侧椎动脉系统的动脉瘤栓塞术,由于右侧椎动脉与右侧锁骨下动脉的角度较大,导引导管进入右侧椎动脉相对容易,通路导管也能够快速建立。

  • 本例手术的难点在于存在两个动脉瘤,并且需要置入支架,所以导管内需要同时容纳 3 个微导管,其中 1 个微导管放置于右侧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另外 2 个微导管分别放置在两个动脉瘤内。

  • 在术中 3 个微导管置入之后,整个系统仍然能够进行脑血管造影,这要归功于目标神经介入材料的发展进步,能够通过较细小的微导管释放动脉瘤辅助支架,这为日后经桡动脉进行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扫码关注神经介入在线

神经介入在线投稿:

[email protected]





进入 和缓学术 全方位学习神经介入课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