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公众号
点击右上角“...”设
置星标
↓
2024全年
6期一次
发货
,看得爽快,更享折扣
购买2025/2024全年
赠送文创周历 (仅剩121份)
2024+2025双年、2025+电子刊,
组合下单更优惠
✪ 张文木
【导读】
当前世界正处于冲突性剧变的危险时刻,战争与和平问题,生死与存亡问题,都在逼近。尽管部分人对此有切实体感,但多数人还浑然不觉。
这种浑然不觉,或许在研究领域尤为明显。
本文作者张文木指出,长期以来,
我们已经失去了战争年代的那种生死感,以至于研究者往往自足于逻辑推演,而丧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认为,
世上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生死,生死使世界瞬间真假分明。
吃饱饭后来讨论粮食安全,研究者们会说有广义粮食、狭义粮食,还造出一些模型和数据来,一套一套的。但
如果饿三天,不用教就明白什么叫粮食安全。
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不到艰难时,特别是不到生死关头,就不容易被理解。因此,“为学问而学问”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生死关头,人会迅速接近真理。而
“问过生死”的学问,才是有力道的。正因为如此,张文木认为,好学问是把学问变成改变世界的刀子,不好的学问是把改变世界的刀子变成无问西东的“学问”。
本文原载《经济导刊》2021年第5期,原题为《学问要有生死感》
,
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学问要有生死感
▍
做学问不能讲空话
世上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生死,生死使世界瞬间真假分明。
举例来说,我们搞学问,大家治学靠的是逻辑,比如大家吃饱饭后来讨论粮食安全,谈一天也谈不出个所以然,各有各的逻辑,不同的逻辑推出不同的道理,但如果饿三天再来谈,会场中间再放一个馒头,大家就没有那么多定义了,也没有那么多的逻辑和斯文了,眼睛发绿,直盯馒头,随时准备动粗。
吃饱时,你问他什么叫粮食安全?他说有广义粮食、狭义粮食,还给你造出一些模型和数据来,一套一套的。这是没到生死存亡时,如果饿三天还有那些吗?
谁再说广义概念,就让他去吃广义“粮食”。
那个时候人越“笨”就越接近真理,因为笨人知道活着才能谈其他。
饿三天以后,不用教就明白什么叫粮食安全。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不到艰难时,特别是不到生死关头,就不容易被理解。
那么,逻辑是干什么的呢?用于组织材料,而组织材料的起点和材料组织后的归宿,则是生死,即阶级斗争。毛泽东曾教育他的家人说:“阶级斗争都不知道,怎么能算大学毕业?”
空话亡国,空话毁家。所谓空话就是没有生死感的话。
现在咱们写形势分析文章时,常说有三种可能性,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处理不好还有意外可能等等。
这些貌似有理的话,细一想基本都是废话。什么事不是三种可能性、机遇与挑战并存呢?周易说研究问题要“远及诸物,近及诸身”,意思是说,认识远处的事物的结论先要就近放在自己身上试试。
比如你媳妇今天给你打电话,说:“老公,孩子找不着了”。你能对你媳妇说“不要紧,有三种可能性:机遇挑战并存、困难希望同在、处理不好有意外的可能”这样的话吗?
当然不能。若这么说,你今天就回不去了。
▍
好学问是要把学问变成改变世界的刀子
学问一定要“近及诸身”,尤其要跟你的生存有关,没有生存,何谈学问?
姑娘家,之所以能成为母亲,不是因为年龄,而是因为经历。年龄是经历而非时间的记录。没有事情的时间,是没有意义的。孩子是母亲和姑娘之间的界碑。孩子一哭,姑娘就不是姑娘而是母亲了。如果没有孩子的话,50岁的女人还是姑娘,还喜欢接受那999朵玫瑰,接受扑通半跪在女生面前那暖男式的浪漫。但当你作了母亲就不一样,孩子一哭,你就要为孩子找食物、进厨房、拿菜刀而不是拿玫瑰。为什么拿菜刀?孩子哭了,得吃饭。如果没孩子,那就另说了:找外卖,打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