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化纵横
《文化纵横》杂志,倡导文化重建,共同思想未来,精心为您提供深度阅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余杭发布  ·  来余杭,7天免费住!申请方法→ ·  17 小时前  
杭州本地宝  ·  国家开放大学2025年春季招生简章已出!想报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化纵横

精准刺痛今日中国高知群体的一篇精悍实话 | 文化纵横

文化纵横  · 公众号  ·  · 2024-12-24 19:26

正文

↓ 进入公众号 点击右上角“...”设 置星标

防止内容走丢


2024全年 6期一次 发货 ,看得爽快,更享折扣
购买2025/2024全年 赠送文创周历 (仅剩121份)
2024+2025双年、2025+电子刊, 组合下单更优惠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文化纵横》邮发代号: 80-942

✪ 张文木


【导读】 当前世界正处于冲突性剧变的危险时刻,战争与和平问题,生死与存亡问题,都在逼近。尽管部分人对此有切实体感,但多数人还浑然不觉。 这种浑然不觉,或许在研究领域尤为明显。

本文作者张文木指出,长期以来, 我们已经失去了战争年代的那种生死感,以至于研究者往往自足于逻辑推演,而丧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认为, 世上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生死,生死使世界瞬间真假分明。 吃饱饭后来讨论粮食安全,研究者们会说有广义粮食、狭义粮食,还造出一些模型和数据来,一套一套的。但 如果饿三天,不用教就明白什么叫粮食安全。 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不到艰难时,特别是不到生死关头,就不容易被理解。因此,“为学问而学问”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生死关头,人会迅速接近真理。而 “问过生死”的学问,才是有力道的。正因为如此,张文木认为,好学问是把学问变成改变世界的刀子,不好的学问是把改变世界的刀子变成无问西东的“学问”。
本文原载《经济导刊》2021年第5期,原题为《学问要有生死感》 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学问要有生死感


做学问不能讲空话


世上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生死,生死使世界瞬间真假分明。


举例来说,我们搞学问,大家治学靠的是逻辑,比如大家吃饱饭后来讨论粮食安全,谈一天也谈不出个所以然,各有各的逻辑,不同的逻辑推出不同的道理,但如果饿三天再来谈,会场中间再放一个馒头,大家就没有那么多定义了,也没有那么多的逻辑和斯文了,眼睛发绿,直盯馒头,随时准备动粗。


吃饱时,你问他什么叫粮食安全?他说有广义粮食、狭义粮食,还给你造出一些模型和数据来,一套一套的。这是没到生死存亡时,如果饿三天还有那些吗? 谁再说广义概念,就让他去吃广义“粮食”。


那个时候人越“笨”就越接近真理,因为笨人知道活着才能谈其他。 饿三天以后,不用教就明白什么叫粮食安全。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不到艰难时,特别是不到生死关头,就不容易被理解。


那么,逻辑是干什么的呢?用于组织材料,而组织材料的起点和材料组织后的归宿,则是生死,即阶级斗争。毛泽东曾教育他的家人说:“阶级斗争都不知道,怎么能算大学毕业?”


空话亡国,空话毁家。所谓空话就是没有生死感的话。 现在咱们写形势分析文章时,常说有三种可能性,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处理不好还有意外可能等等。


这些貌似有理的话,细一想基本都是废话。什么事不是三种可能性、机遇与挑战并存呢?周易说研究问题要“远及诸物,近及诸身”,意思是说,认识远处的事物的结论先要就近放在自己身上试试。 比如你媳妇今天给你打电话,说:“老公,孩子找不着了”。你能对你媳妇说“不要紧,有三种可能性:机遇挑战并存、困难希望同在、处理不好有意外的可能”这样的话吗? 当然不能。若这么说,你今天就回不去了。


好学问是要把学问变成改变世界的刀子


学问一定要“近及诸身”,尤其要跟你的生存有关,没有生存,何谈学问?


姑娘家,之所以能成为母亲,不是因为年龄,而是因为经历。年龄是经历而非时间的记录。没有事情的时间,是没有意义的。孩子是母亲和姑娘之间的界碑。孩子一哭,姑娘就不是姑娘而是母亲了。如果没有孩子的话,50岁的女人还是姑娘,还喜欢接受那999朵玫瑰,接受扑通半跪在女生面前那暖男式的浪漫。但当你作了母亲就不一样,孩子一哭,你就要为孩子找食物、进厨房、拿菜刀而不是拿玫瑰。为什么拿菜刀?孩子哭了,得吃饭。如果没孩子,那就另说了:找外卖,打电话。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