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身份,陪伴了周惠生的一生:军人和摄影家。作为军人的周惠生,他60多年的摄影经历,犹如一个船长对于浪花和海岸的素描,是主业之外的副业,是一辈子的业余爱好。可就是这些闲来之笔,令他的军旅生涯有了不一样的色彩,也使他的人生之路有了不一样的风景。
有两个时刻,在周惠生90年的光辉岁月中刻骨铭心。一个是1949年5月26日,江南小城金坛刚刚被人民军队解放一个月,周惠生遇到了邻居周小牛。这个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参加过“徐蚌会战”(即淮海战役)的邻居,不久前步行500多公里逃回了家乡。他不愿参加和人民作对的国民党军队,他想参加解放军,问周惠生愿不愿意和他一起。15岁的周惠生只考虑了一分钟,就满心欢喜地跟着周小牛参了军。第二个不能忘怀的命运转机发生在1958年。在徐州军分区司令部作战科任参谋的周惠生酷爱摄影,他在办公室摆弄一台借来的破旧相机,司令员柴荣生看到后,很和善地问他:“小周,你想学拍照片吗?”周惠生回答道:“是想学,但没有照相机。”司令员很爽快地说:“那我送你一架吧。”从那时开始,周惠生就用司令员送给他的那台从日军手中缴获的“柯达”老爷机,走上了摄影之路。在5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他当了17年参谋,10年作训科长,两年县人武部长,8年师职参谋长和副司令。而执着于对摄影的热爱,迄今,在周惠生的生命里已经持续了整整66年。
像那个年代走上摄影之路的无数摄影师一样,周惠生学习摄影属于“无师自通”。除了订阅过一本《大众摄影》杂志,他又陆续购买了许多有关摄影的教材、书刊、画报及画册,独自钻研,自学拍照、冲洗底片以及放大制作照片。但周惠生最主要的摄影“老师”还是军队报刊和从中央到地方党报上发表的新闻摄影作品。新闻照片的核心,在反映时事,呼应政治形势做好宣传报道,表达切合时代需求的意志。周惠生的摄影作品,无论拍摄初衷还是呈现价值,都是以传播事实信息、引导大众舆论、体现国家政治意识形态为己任。部队的作战和训练、军民的团结与合作、军地关系的融洽,凝结在一帧帧照片里,借此传播主流价值观。
1965年7月,驻徐某部工兵一连班长王杰到邳县张楼公社帮助民兵地雷班训练实爆作业时,突然发生意外,在生死关头,王杰为了保护围在四周的参训人员,奋不顾身纵身一跃,扑向炸药包(实爆训练用炸药包代替成本较高的制式地雷),王杰英勇牺牲,掩护了12名民兵的生命。毛泽东、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号召全国军民学习发扬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两不怕”精神。国防部命名王杰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不久,王杰母亲带着王杰的弟弟妹妹在爆炸点凭吊时,周惠生为民兵地雷班与王杰的母亲及家人拍摄了一组照片,为英雄精神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当年出于工作需要,民兵是周惠生镜头中记录较多的群体。周惠生很善于表现这个兼具军人和平民角色的群体中人的精神性特质,环境肖像又是他尤为用心的一种类型。一个人,是一类人一群人的代表;一张照片,是一种精神一项时代性群体意志的象征。从主题表达到传播特点,这些照片都属于标准的新闻摄影。此外,周惠生的摄影,朴素中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历史本真。这是摄影师在穿透土壤进入地壳层开掘、提炼而来的“原油”。照片的拍摄与观看借此以相距无限远的方式建立了联系,历史的沉重与摄影的厚重这二者之间就此实现了彼此贯通。
在今天看来,这些作品中无处不在的那种鲜明的时代感,特定年代里浓郁的社会氛围、历史气息,是扑面而来的第一感受。人们从这些老照片中读到的这种认识与感受,是基于对“照片如实反映生活”的普遍经验;而延伸开来,则摆脱了新闻和具体事实的羁绊,进入了岁月凝结的历史空间——当年的种种激动人心,因为时间的过滤与沉滞,仿佛在突然间转变成理性冷静的省思,久久凝视,进而获得岁月积淀后的某种感悟和启示。而构图的唯美和光影效果上对人物“红”“光”“亮”形象的塑造,既是拍摄者的自觉,也是当年从国家通讯社到各级新闻宣传机构对新闻摄影要求的基本规范。讲究技术和追求摄影的艺术化风格,体现的是那个时期的中国摄影普遍且流行的特点。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身在军营的周惠生的摄影经历和他在摄影这一事业上的心路历程,也正是那一代中国摄影人包括大部分新闻机构摄影记者的一个缩影。
摄影改变了周惠生一生的命运,摄影也造就了他丰富多彩的人生之旅。离休后的周惠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摄影中。
一次,他见到当年在徐州就熟悉的摄影前辈钟枚的摄影集中有1949年春天拍摄的南京新街口、紫金山天文台、中山陵等照片时,忽发拍摄一组今昔对比以反映国家进步和城市巨变的照片的想法。他一一找到原址,确定近似的角度和景别,摁下快门。这组黑白与彩色对照的摄影作品在南京解放60周年的相关活动中获得了二等奖,令周惠生深切感受到摄影掂量时间的分量。他喜欢以照片来反映南京的城市建设,曾先后50多次带着老伴或干休所的摄影会员,登上四五十层的高楼顶部拍摄。其激情不亚于年轻人。有一次,他与同样喜好摄影、年长他12岁的抗日老战士宋毅悄悄登上和平大厦拍摄。两人各背一只相机包,扛着三脚架,带着面包饼干和饮用水上楼,因为是双休日,13层以上的电梯停开,他们就徒步拾级而上。楼道全黑,两个耄耋老人一层一层摸黑爬到了28层楼顶的平台。从下午两点一直拍到晚上八点半,拍完南京的美丽风光和壮丽宏伟的建筑,再拍璀璨的夕阳与夜景,尽兴而归。宋毅现已103岁,仍很健康,是周惠生的知心好友,二人至今仍常常在一起切磋摄影。
如果说,离休前,周惠生的摄影倾注着更多出于年龄和职业所带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话,那么他离休后的摄影,更多出于纯粹的兴趣,他享受摄影带来的这种纯粹的快乐。
1960年,徐州云龙公园。
1963年,睢宁县获得射击第一名的女民兵。
1965年7月14日,英雄王杰的妈妈在王杰牺牲的炸点前。
1976年,军民鱼水情。
1962年,连云港民兵分队在巡逻前进行战备教育。
1980年,捡拾麦穗的小学生。
2015年春,今日台城。
2000年冬,玄武湖全景图。
文章刊发于《中国摄影报》·2024年·第51 期· 8版
摄影:
周惠生
文:
孙慨
声明:本文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取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