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央视新闻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公众号,提供时政、社会、财经、体育、突发等新闻信息以及天气、路况、视频直播等服务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今冬最强雨雪,来了! ·  昨天  
中国新闻周刊  ·  王菲将献唱春晚 ·  2 天前  
江南晚报  ·  已堵成红色!此刻江阴大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央视新闻

你我本就自在如风,何必囿于人生围城

央视新闻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6-14 22:33

正文


六月的风吹过,又到了离别的季节。大学四年的时光呼啸而去,按下的快门,用一秒就定格了不舍的青春。说不出的再见,吃不完的散伙饭,都将成为这个夏天最难忘的记忆。毕业或许是学生生涯的结束,却也是人生旅程新的开始。毕业,是要寻找远方的自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时间和空间上的远方都在等你去探寻。



 《寻找远方的自己,追寻圈外的生命》

(有删改)

央视《开讲啦》总第145期 演讲者 / 文化学者 余秋雨


最好的学校让毕业生把课堂上的内容都忘记了,去寻找一个比现在更高、更精彩、更有分量的自己。

毕业
,是要寻找远方的自己。爱因斯坦说,让毕业生很快把课堂上的内容都忘记了的学校,是最好的学校。我最早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有一点不太理解,后来我慢慢地理解了。

最好的学校,是一个把学生送向远方的学校。这个远方,并不一定是地理距离上的远方,首先是精神距离上的远方。很多年轻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以为自己到这样的年纪,已经把握住自己了,以后要结婚、要找工作、要做什么、买房子等等等等,自己就是这个“圈子”的了。

不!你的自己,你肯定还没有真正把握住,你一辈子都在创造着远方的自己,最后才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你。

西方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说法,叫“生活在别处”。这个别处,首先就是摆脱你现在已经习惯的生活环境,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摆脱现在自己确认的你,去寻找一个比现在更高、更精彩、更有分量的自己。

△摄影/郑磊

很多年轻人被“圈子”所围困,毕业后,从生气勃勃的学生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为了
说明这个话题,我需要说一说我对现在年轻人的理解。他们一毕业以后很快就被一个“圈子”围住了。这个“圈子”不仅仅是人际关系的圈子,还有他人的生活标准。这些“圈子”把你的生命耗费很多,成就的专业结构把你的生命耗费很多,过时的工作模式又要把你的生活消耗很多,朋友圈互相的攀比,又要把你的生命消耗很多。你很快就会觉得生命不够了,要对付这些“圈子”,对付这个钱钟书先生所说的围城。

就这样,一个在教师看来生气勃勃的学生,过几年看到他,他成为了一个平庸的人。所以我始终要提醒大家,人生要不断地设定起点,不断地突破围城,不断地提醒自己,你有一个更精彩的生命。即使年纪很大也应该这样,生命才会比较有价值。

△摄影/郑磊

我曾经与世界“脱节”半年,这半年没有其他信息的“干扰”,我觉得是赚了。

十几年前,我走遍了世界上很多古文明的遗址,去寻找和中华文明有时间对比的那些古文明遗迹。到终于快走完的时候,有一个传媒集团的老总很感动,他提出由他开车载我走完最后的车程。我想,两个男人在一个小车上17个小时很烦闷,有一件事情可以让他做——我已经远离信息时代半年,不能看电视、看报纸,完全不知道世界发生了什么,中国发生了什么。于是我说:“好,你给我补课,这十几个小时够了。”

他给我讲了一会儿,大约不到10分钟,就把世界在这半年里边发生的一切讲完了。我又问:“中国呢?”于是,他又讲了5分钟,讲完了。最后,他讲了一句让我印象很深的话,“秋雨,现在的所有的信息,当它已经发生后的第二天,连再讲一遍的兴趣也没有了。”

于是我在那个车上明白了这一点——这半年我是赚了。我没有那些信息,我写了调查笔记,得出很多的结论,结论大家都可以不同意,但我是认真思考、认真对比、认真研究以后得出的结论,所以由此产生这样一个基本的想法。

你每天在做消耗的事情吗?越来越小的圈子里,包裹着一个永不可重复的高贵生命。

你们
是不是天天在做这种消耗的事情呢?你们在讲消息的时候,消耗的消息不仅它自己消耗掉了,也把你的生命消耗掉了。所以一定要创造“圈子”之外的生命。

这个“圈子”很有魅力,而且用高科技把你们武装起来了。但是在这之后,我们的“圈子”越来越小,好多人就是整天在朋友圈里折腾——你几句漂亮的话,我几句漂亮的话,你家里发生了什么,我买了什么,“圈子”越来越小……你不知道这个圈子里边所包裹的,是一个永远不可重复的高贵的生命,“圈子”把它缠住了。

△摄影/郑磊

读万卷书是寻找时间上的远方,行万里路是寻找空间上的远方。

走了
这半年以后,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寻找时间上的远方,行万里路是寻找空间上的远方。我走了那么多路以后,终于看了世界各地的古文明的遗址,全部看完以后,我就变成了一个和写《文化苦旅》时候的余秋雨不一样的人。

在尼泊尔一个现在很有名的口岸——樟木口岸,我看到了一个国家的名字。最后到了中国的时候,感慨万分。我的书里写了一段,大体是这样:我看着那些废墟时真的有点掉眼泪,不是因为废墟,而是因为在我们的背后,有一个我们不了解的、高达几千岁年龄的老母亲。

我想:“你用几千年时间,带着这么多人,走通了一条路,但是我们总是在抱怨,你为什么不走别的路?你千辛万苦地养活了那么多人丁,守护住了家业,但我们总在抱怨,你形体不美、风度不佳、皱纹太多、外语不好……但是当我现在看了和你同龄的那些大家庭的断壁残垣,看那些废墟和坟墓以后,我终于知道了你。”

我把我的决心,下在了远方。我还会不断地就这么走下去。

2005年
,我在联合国的世界文明大会比较完整地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批评了中国威胁论。中国文化的基因里面不存在对外侵略的任何因素。2013年10月18日,我在美国联合国大厦总部又做了一个关于中国文化长寿原因的报告来批评。批评中国威胁论和批评崩溃论,联合国的网站把我演讲作为第一消息传播了。我不想说这些东西多重要,我只想说明,这就是在远方下的决心。

同学们一定会问:“你哪有那么多时间在外面瞎逛,你难道没工作吗?”那就要讲到我人生经历的另外一点——走出圈子。二十几年以前,我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辞去了所有的行政领导职务。

我们需要发现自己生命最重要的点在哪儿,不怕孤独,不怕重新开始。这个重新开始很可能是从零开始。走啊走,你终于在远方找到了自己。可能大家会问我:“你好久好久没在传媒上出现,没有在电视上出现。”是啊,因为我觉得有比传媒更重要的工作。要把传媒做好的话,也得有人再做一些别的工作,所以我写了很多书,这些年的书出得更多,我还会不断地就这么走下去。

中国的高铁是奇迹,中国文化同样需要这样的奇迹。

不要
害怕突围,尽管这个围住你的围城充满魅力、充满友情、充满高科技,不要感觉到自己不上网就相当落伍了。余光中先生说:“我们是华文世界仅有的两条漏网之鱼,因为姓余,漏网之‘余’。”他也不上网,你们可以在电视里面享受,但总有一些人在做一些打基础的工作。

我前几天在中央电视台看到一个新闻,我很感动——我们的又一条高铁通了。但是,通过一条美丽的河的时候,工程师告诉我们,高铁通过这条河,最多3秒钟,但其中一个桩就打了3年。中国的高铁是奇迹,中国文化同样需要这样的奇迹。



△《开讲啦》视频:余秋雨-寻找远方的自己,追寻圈外的生命




总以为毕业遥遥无期

转眼就各奔东西

在你的青春日记里

有哪些欢笑伴着泪水的记忆?

如果明天就要出发

你会带上什么行囊?

未来还在远方

愿你也有寻找自己的勇气




点击「写留言」

谈谈你的感受



配图除标注外皆出自视觉中国


猜你喜欢



觉得不错请点赞

本期监制/唐怡 主编/王兴栋 编辑/吕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