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眨眼都到下半年了。今天不胡扯,聊点干货,谈谈「生命科学工具产品怎么进行创新?」
那日,碰到老同事,谈话间捋了捋众离职老同事惨状,并就行业日趋内卷恶化的形势,深入交换了意见,最后双方达成共识:没有什么好项目,还是老老实实打工比较好!
我们的话题是从
胎牛血清
聊起的。其实,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主业是做细胞培养试剂,培养基、胎牛血清等;不那么熟悉我的朋友呢,现在也知道了。
众所周知,胎牛血清,是今年生命科学工具行业最内卷的赛道之一,激烈程度与耗材不相上下。
所以,二人谈话一开始,就把胎牛血清行业pass掉了。嘴里嘟噜着:正经生意人,谁还愿往血清行业堆里扎呀。
然后,话题自然延伸到「哪个赛道不那么卷?」生物试剂4个细分领域过了一遍:
分子,口罩之前就已经很卷了,经此一疫,更卷了;
蛋白,就这个赛道上市公司多;口罩后,做IVD原料的,纷纷转入这个领域,越来越卷;
免疫,一抗、二抗、elisa、WB,都有一堆公司在做,也卷;
细胞,血清、培养基、细胞都卷成啥样了,不用多说了。
于是,二人得出结论:各行各业都很卷;算了,洗洗睡吧。
很明显,像我们这种浮皮潦草地梳理行业商机,肯定是啥也梳理不出来。即便梳理出来,也一定是内心早已预定的结论,这种梳理没啥意义。吐槽一番,能够更安心地躺平罢了。
最近,看到网上流传
宁高宁
的话:「所谓卷,就是创新不够!」这道理,谁不知道呢,谁不想创新;所谓卷,这不是水平不够没办法么。
创新,是基于对某一细分领域的深刻认知,通常需要从业者深耕多年。外行人是很难在行业内搞创新的。
所以,像我们以上这种行业梳理、试图寻找创新创业商机方式,貌似能俯瞰整个行业,其实哪理都没点透,太过肤浅,无用。
同理,老想着跨到别人赛道搞创新的人,其实搞不了啥创新。
要破内卷,要创新,就是要「在自留地深耕」。
以上一大段,核心想表达:
1、生物试剂行业各赛道,貌似都很卷,但都还有机会;
2、机会,是留给内行的;创新,就是要在自己的赛道找机会,无论看似有多卷。
大原则明白了,再说点具体的。就我所处的细胞培养领域,比如培养基、胎牛血清、细胞,还能怎么进行创新?先来分析一个具体创新案例。
有个武汉的同行朋友叫老张,主要卖细胞、血清、培养基,捎带手也做点技术服务。
请教老张后续计划重点做哪一块?老张开始还挺谨慎、神秘,说道:告诉你可以,但你可别到处乱说。我表示:我一般不会乱说,只是偶尔写到文章里。老张笑道:告诉你也无妨,我也还在犹豫,现在只是个想法。
原来,老张没只盯着血清,也没只盯着基础培养基,而是在考虑做「完全培养基」,就是10%胎牛血清+90%基础培养基,预先混在一起那种,不是
无血清培养基
,也不是指含因子、蛋白等复杂成分的「完培」。
老张很看好这种「预混」产品,依据是:
1、让客户使用更方便:不用每次都要融化血清、配制培养液,存放4度冰箱,随用随取。
2、尽管目前还有一些缺点,但是可以持续改进优化的。现在该类产品的问题是稳定性差、效期短,但就像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总能不断延长,直到满足多数客户需求。
总之,在老张看来,这种完全培养基,是一种「组合式创新」,具有简化客户实验操作的优势,未来很可能成为科研实验室细胞培养的主流方式。
说完,老张看我有何反应。我没说这个创新行不行,只是说:这个想法,仅近1年,我已经听好几位提到过了。对细胞领域外的人来说,可能挺新颖;对细胞行内人,不少人都曾萌生过这个想法。而且,你也知道,市面上一直有这种产品,但目前还没有看到起飞的架势。
再来说这个创新本身,完全培养基这个创新到底行不行?
难说,一时半会我也说不清楚。不过,谈理论,咱还是可以的。
关于产品创新,我主要是靠「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撑场面。就像一提到市场营销,就靠4P理论撑场子。
一句话解释:产品竞争的基础(或者叫选择产品的标准)在不断演变,通常按功能性、可靠性、便捷性和价格等四个阶段的先后顺序进行。
一张图示意:硬盘行业的竞争基础所发生的变化
(引自《创新者的窘境》)
以胎牛血清为例,解释一遍:
第一阶段,研究人员需要体外培养动物细胞,于是,H公司首先开发了胎牛血清产品。从
功能
上讲,就是培养效果远好于鸡胚液,自然地,胎牛血清开始流行起来。
第二阶段,后来,其他公司也推出了胎牛血清产品。客户初步试用,感觉效果也挺好,不过还是担心新产品的瓶间差、批间差,关注点在产品的
可靠性
方面。
第三阶段,市场上有了大大小小多家血清品牌,每家都能列出不少标杆客户和发表文章,此时性能和可靠性方面基本都满足需求,竞争的基础就转向
便捷性
。从最熟悉的经销商那里拿货,打交道就容易多了,也是为便捷。该阶段,渠道和服务就很关键。
第四阶段,产品性能、可靠性、便捷性都能满足客户需求,客户选择产品的标准主要就成了
价格
。成本控制、规模效应有优势者,易胜出。
以上示例中的主角胎牛血清,若换为培养基、抗体甚至技术服务,也成立,毫无违和感。
那么,产品生命周期这套理论,对于生物试剂创新有何启示?
1、若某一维度需求已被满足,则换个维度。
无论在哪个维度,功能、可靠、便捷抑或价格,若行业现有产品都已经能满足客户需求,如若继续在同一维度内卷,常常事倍功半。宜主动转换竞争基础,换个维度去创新。
比如,基础培养基行业,
dmem
等经典配方公开,生产质检工艺方面相对而言门槛不高,国内多家产品质量都挺好,而且已做多年。很明显,针对该类产品【功能】的需求,当前市场已经能够满足,就不要在这一点上死磕了,应当换个角度。
此处多说几句。性能过度,常常孕育低端颠覆,参考前文
「国产替代」的主角是外企,小公司应选「低端颠覆」
。若产品功能远远超过客户所需,那就是一种浪费。将性能降至洽能满足,且大大降低成本,也是行得通的。此刻,降价也是一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