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一路”带来的中国海上复兴,使得这些地区的安全问题更加复杂。这些地域都是被地区内外国家更为紧密关注的安全敏感地区。在南中国海领域,考虑到增加和中国之间的连通性、经济机会以及健康联系上的利益,“一路”主要吸引东南亚国家联盟组织的成员。这意味着“一路”倡议受到也主动影响着现存的海上司法纷争。从而影响到某些东南亚国家对于倡议的接受程度,其中的两个国家:越南和菲律宾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的投资感到焦急。除此之外“一路”也时不时地挑起中国和区域内现存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和相互压力。局势在两者之间摆动:一面是适度追求普通海上经济发展和搁置争议,另一面则是一些地区国家对于中国地区发展脚步和军备竞争恶劣化的担忧。伴随这一切的是美国是否参与进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地区内总体缺乏有效率的安全组织的领导和东南亚内部凝聚力不足。这一切都促使这些国家好奇中国对于这一地区整体的安全预期是怎样的,地区内不同力量的碰撞又将怎样影响他们的安全。
在印度洋,“一带一路”共同寻求创造一个产品和交易网络,以便连接海上交易领域、亚欧大陆腹地和中国西部。这将是历史性的第一次,并且有助于打开中亚腹地的陆地封锁,增强南亚的连通性以及更好的欧洲经济共同性和安全合作。作为结果“一带一路”可能重塑印度洋,使她成为提供众多经济机会的互联全球的开放领域。
“一路”已经开始在区域内激化对于加强发展和合作联系的竞争。尽管这也许会是一个积极的趋势,但是它在一个有多方利益体共存的复杂地区招致了突然的军备化和海上对敌,尤其是这个区域内还有中国和快速成长的四边组织(包括美国、印度、日本、澳大利亚)这样的利益体。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欧亚陆地和海上安全空间融为一体过程中,中国很可能被迫在印度洋安全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像在缅甸、马尔代夫和巴基斯坦已经发生的情况一样。这样的发展动态促使了中国和印度之间前所未有的安全互动。更进一步,“一路”使中国成为印度洋的常驻海上力量,消解美国以及一些印度当地力量所期待扮演的作为该地区安全维护者的角色。问题来了,这究竟是会促成美国-印度-中国的安全共管领域的产生?还是形成可供选择的、可以包含欧盟以及印度洋的利益相关国家在内多方利益团体在内的格局。这个进程中,“一路”的发展也许会促使区域内和区域外的行为者更多的地缘政治提议和更频繁的军事姿态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