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奇霖宏观
宏观研究、资产配置、资管同业、金融战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奇霖宏观

弱修复下的经济数据

奇霖宏观  · 公众号  ·  · 2024-12-16 17:0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红塔证券宏观研究员    杨欣

(微信 yaxi_yx_



11月经济增长态势依旧呈现出供给偏强而需求偏弱的格局。在供给端,工业生产有所加快。
然而于需求侧而言,消费增速出现放缓迹象,进出口增速呈现下降态势,基建投资与制造业投资同样也在放缓,这种供需失衡的状况致使价格水平持续处于低位。
值得一提的是,以旧换新政策的实施有效地刺激了消费需求的增长,进而带动了相关消费品和投资品的生产以及投资增速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为需求侧注入了活力。
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的基本面持续好转,房屋销售面积得以回升至正增长区间,一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总体呈现上涨态势,这也成为经济结构中的一个亮点。
通过倒推计算可知,11月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3.2%,成功结束了此前长期负增长的局面。房屋销售的回暖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向房价端进行了传导。
在70个大中城市里,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数量相较于10 月份增加了4个。其中,一线城市新房销售价格环比持平,二手房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4%;二线和三线城市的新房及二手房销售价格的环比降幅均持续收窄。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小幅放缓,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至3.3%,经倒推计算的当月增速是2.3%,较前值下降1.1个百分点。
房地产领域,尽管房企的销售状况与资金到位率持续好转,但销售向投资的转化尚需时间过渡。与此同时,土地成交的下降趋势仍未得到扭转,前期拿地规模的收缩也限制了当前新开工及施工的增速,致使地产投资增速持续走低。
基建方面,狭义口径下的基建当月增速较上月下降2.4个百分点,建筑业PMI的下滑也提示了这一趋势。不过得益于政策的有力扶持,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的投资实现了同比23.7%的增长,推动广义基建当月增速仅较前值小幅下降0.3个百分点。
制造业投资当月增速相比前值下降0.7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增速较前值出现显著下滑。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降幅继续扩大,对应着供给侧优化的继续推进。不过,汽车制造业增速明显回升,消费需求的释放带动了相关产品的投资与生产。
后续来看,一揽子化债措施的落地有助于加快清偿拖欠企业欠款的进程,这将使得相关基建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的现金流有望得到改善,进而有利于提升企业的预期与经营能力。 在融资条件和企业预期初步改善的基础上,后续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增速有望实现加快增长。
社零环比增长 0.16%,处于历史同期的较低水平。
统计局指出,由于今年“双十一”网购活动启动时间提前,致使部分商品销售在10月份被分流,进而使得11月份的市场销售增速有所回落。
若将10月与11月这两个月的数据合并来看,社零平均增长 3.9%,较三季度平均增速加快1.2个百分点,整体仍处在回升趋势中。
分类别看,以旧换新政策所产生的拉动效果颇为显著。 11月份限额以上单位的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汽车类、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 22.2%、6.6%和10.5%,它们共同拉动了11月社零同比增速达1.7个百分点,对环比变动贡献了0.2个百分点的拉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治局会议均提出明年要扩大内需,持续支持“两新”政策实施。预计明年以旧换新政策所涵盖的产品范围可能会进一步扩大,为消费端提供持续的支持。
工业生产继续保持着较快的增速 ,同比增长5.4%,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的生产增速加快了0.6个百分点。
一方面是消费需求回暖带动的生产增多。 例如汽车的产量同比增长10.4%,较前值提高了4.6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是企业为了“抢出口”增加生产。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比上月加快1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8%,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个百分点。
综合来看,11月工业生产继续呈现加快态势,但在需求端,社零与固投数据均有所放缓,通胀、进口以及信贷数据表现也相对疲软,这一系列情况表明经济整体仍处于弱修复格局之中。
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房地产的成交量与价格数据在环比层面持续改善。然而从全国范围来看,房价尚未实现企稳回升,房地产投资也依旧处于持续收缩状态。
对于债市而言,当前由基本面所带来的利空因素无需过度忧虑。现阶段债市利率已创新低,后续可能产生的利空因素更多地会源于金融机构的止盈意向以及央行的操作意图。
对于股市来说,市场或仍继续处在政策预期与相对弱势基本面现实状况的博弈阶段。
展望后续,重点在于观察经济修复的可持续性,具体表现在房地产回暖态势能否持续,以及以旧换新政策是否能够催生长效的消费增量。从长期视角出发,则需等待化债政策对企业现金流与预期产生的长期积极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后续对投资和社团消费所形成的推动作用。
明年,鉴于政策前置布局、“抢出口”以及信贷“开门红”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一季度经济修复的步伐有望更加平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