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提供7*24小时财经资讯及全球金融市场报价,覆盖股票、债券、基金、期货、信托、理财、管理等多种面向个人和企业的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徐文明  ·  利空独独吓坏大A 下周市场如何运行? ·  昨天  
首席商业评论  ·  孟晚舟最新演讲:不是只有伟大才值得被歌颂 ·  2 天前  
神嘛事儿  ·  美国有人想搞货币改革,学印度,要小心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浪财经

你和头等舱的距离,差的不只是钱

新浪财经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4-18 18:08

正文

关注新浪财经微信号,把牢你的股票代码

回复给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哦!

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


最近,“阶层固化”一词特别火。

很多人都在感叹:阶层上升通道的大门即将关闭。

其实,自古以来,每个朝代都有阶层固化。但无论阶层怎么固化,总有5%的穷人可以突围而出。

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稀缺”导致的穷人思维。


01


我家楼上一哥们特别好玩,

他最近读了热门文章《阶层上升通道的大门即将关闭》后,

便经常开长辈们玩笑。

爷爷来玩,他就怼爷爷:

“你当年干嘛去了?咋不参加红军?

要是你当年参军,我家至于这样吗?”

爸爸来玩,他就怼爸爸:

“你当年干嘛去了?咋不下海创业呢?”

要是当年你下海,我家至于这样吗?”

前几天,我在电梯里碰到他,

他感叹:“现在阶层固化,寒门再难出贵子了。”

寒门难以出贵子,这倒是事实。

北京大学副教授刘云杉做过统计:

80年代,北大学生三成出自寒门。

90年代,寒门比例开始逐渐下滑。

2000年后,寒门比例仅占一成多。

BBC纪录片《人生七年》证实了这一现象,

他们用49年跟踪了一群不同阶层的孩子,

最后揭露了一个残酷事实:穷人的孩子绝大部分仍然是穷人,富人的孩子绝大部分仍然是富人,阶层在代际间得到了传承。



02


为什么穷人无法摆脱贫穷呢?

很多专家学者都在研究这个问题,

但都没有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答案。

直到十年前,美国经济学家穆来纳森找到心理学家沙菲尔:“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吧!”

经过十年调查研究,他俩终于找到答案。

穷人无法摆脱贫穷的罪魁是——稀缺心态。

何谓稀缺心态?

就是“越是稀缺什么,就越是在意什么”。

我家邻居王阿姨就是这样,

由于她家经济条件不太好,

所以她买菜特别喜欢折腾,

去小区门口新世纪超市一看:

“生菜一斤要三块五,太贵。”

于是,她坐六站公交去沃尔玛,

“更贵,四块钱一斤。”

于是,她又坐七站路去永辉,

“三块钱一斤,太好了。”

她买了5斤,乐呵呵地回家了。

折腾半天,扣去车费,还倒亏5毛。

穆来纳森说:“人们的视野会因稀缺心态变得狭窄,形成管窥之见,即只能通过‘管子’的孔洞看清少量物体,而无视管外的一切。”

也就是说,稀缺会俘获一个人的大脑。



03


穆来纳森和沙菲尔提出了“带宽”概念。

所谓带宽,就是指一个人心智的容量。

如果这个带宽老是被一种稀缺心态所塞满,

就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

印度克延比都蔬菜市场很是繁荣。

这里,生活着一群很穷的小商贩。

每天清晨,他们会向富人借1000卢比,

然后去进货,卖完可收回1100卢比,

而晚上,他们要还给富人1050卢布。

也就是说,他们一天的收入是50卢比。

其实,只要小贩不把这50卢比全花掉,

每天省下5卢比用于第二天进货。

由于复利效应,他们只需要50天,

就不用再去借这1000卢比的本钱了。

从此,他们收入就会节节攀升,

这样美好的结果,几乎是触手可及。

但是,没有一个小商贩这样做。

“他们天天就那样重复着,分出利息达九年之久。”

穆来纳森说:“长期处于稀缺状态的穷人,会被稀缺心态消耗大量带宽,其判断力和认知能力会因过于关注眼前问题而大大降低,而没有多余带宽来考虑投资和长远发展事宜。”

稀缺心态会严重影响认知判断能力,

认知判断能力大幅下降会导致短视。

也就是说,一个人穷着穷着,就会变傻。



04


一位富人想帮一个穷人致富,

那年冬天,就送了他一头牛:

“好好用牛耕作,秋天就能脱贫了。”

穷人满怀希望开始奋斗。

可没过几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饭,

穷人的日子比以前过得更加艰难了。

穷人想:“不如把牛卖了,买几只羊,先杀一只救急,剩下的可以下小羊,小羊长大了拿去卖,可以赚更多的钱。”

穷人吃完一只羊,小羊没有生下来,

日子又艰难了,便忍不住又吃了一只。

穷人想:“这样下去不行,不如把羊卖了买鸡,鸡很快就会下蛋,鸡蛋一卖,日子可以好转。”

可等不到鸡下蛋,日子又艰难了,

于是,穷人又忍不住杀鸡吃。

杀到只剩一只鸡时,穷人想:“致富是无望了,不如把鸡卖了,打一壶酒,三杯下肚,万事不愁。”

春天,富人带着种子来到穷人家,

却发现牛没了,而穷人正在喝酒。

“活该受穷。”富人一跺脚走了。

穆来纳森说:“长期处于稀缺状态的穷人,会被稀缺心态消耗大量带宽,用来进行自我控制的心智资源就会很少,所以容易变得非常冲动。”

稀缺心态会严重影响执行控制力,

执行控制力大幅下降会导致冲动。

一个人穷着穷着,就会变成冲动的傻子。

穷人就是这样陷入穷的恶性循环的:

稀缺金钱→注意力集中到钱上→大脑浮现各种与钱有关的事,变得冲动失去控制力→心智带宽减少→做出错误认知,做出错误决定→放大对于钱的稀缺心态→恶性循环。



05


很多人喜欢这样说:

“如果我有钱,我会比马云做得好。”

“如果我有钱,绝对比王思聪厉害。”

其实,未必。

长期陷入恶性循环的穷人,

即便偶尔暴富,也会很快变成穷人。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做过一个调查:最近20年来,欧美彩票头奖得主,5年之内,破产率达75%。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他们虽然有钱了,但行事还是穷人思维。”

我有位朋友,创业发了,

买了别墅,把农村父母接了过来。

从此,我这朋友就头大起来。

“最热的天,爸妈也不会开空调。”

“爸妈经常从外面捡一堆破烂回来。”

“家里囤积着各种各样的垃圾袋。”

…………

尽管他家存款千万,但父母依然扔不掉穷人思维。

阶层固化,其实来源于思维的属性。

你的思维,决定了你在什么阶层。

穷不可怕,稀缺导致的穷人思维才可怕。



06


如何才能跳出稀缺导致的穷人思维呢?

第一个:把重要的事情强行拉入管道视野

哈佛大学做过一个著名的人生影响跟踪调查,

对象是一群出身环境和智商都差不多的年轻人。

调查结果发现:

27%的人没有理想,生活没有目标。

60%的人理想模糊,生活目标模糊。

10%的人有理想,制定了短期规划。

3%的人有理想,制定了清晰的长期规划。

25年后,这群人的生活状况很有意思:

那3%的人,因为一直有规划地朝着人生理想迈进,所以最后几乎都成了社会顶尖成功人士。

那10%的人,因为不断实现短期目标,最后成了社会的中产,做了律师、工程师、企业主管等等。

那60%的人,生活在社会中下层,没什么特别成绩,就指望孩子将来有出息。

剩下27%的人,成了社会最底层的人,成天抱怨他人,抱怨社会。

这个调查说明了什么——不同的人生规划,让每个人拉开了距离。

所以,要跳出稀缺导致的穷人思维,就要强行把重要的事情拉入管道视野——制定清晰的人生规划,短期的长期的,然后一步一步去实现它。

贫穷的韩信为何能忍受胯下之辱?

因为他有坚定不移的人生大理想。

正如苏轼所说:“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07


专栏作家李刚讲过一件趣事:

几年前,他老婆想买一套学区房。

他一算存款,连首付都不够。

于是建议:攒点钱再说吧!

当然,最后胳膊没能拧过大腿,

老婆东挪西借,硬是把首付给付了。

结果才过两年,房价就翻了倍。

李刚高兴得不得了:“幸好买了。”

论理财能力,李刚远在老婆之上。

“我有十几年投资经验,再复杂的金融工具,我也一清二楚,而她连买个银行理财产品还要问人家保不保本。”李刚说。

但这件事,李刚一开始就陷入了穷人思维。

“我没有思考学区房是不是一个必须而且合理的目标,而是首先考虑钱够不够。”

这就是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的区别:

穷人思维的特点是量入为出,

富人思维的特点是目标导向。

穷人思维买房,首先考虑:我存款有多少,月收入多少,再倒过来推算,自己该不该买房,买什么房。

富人思维买房,首先考虑:我要不要买房,想买什么房?然后再算,还差多少,怎么解决。

如何跳出稀缺导致的穷人思维?

第二个:建立目标导向思维。

正如李刚所说:如果一个目标是合理的,就不能以“资源不足”为理由,去否定这个目标。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条做事原则。



08


青年作家李尚龙讲过一个故事:

他刚上大学时,宿舍一同学特抠门。

有一次,李尚龙手机没电了,

便找这同学借电话打给家里。

打完,李尚龙把电话还他,转身出了宿舍。

哪知此同学追了出来:“给我五毛钱。”

李尚龙以为听错了:“什么?”

此同学非常认真地说:“你刚才打了两分钟,给我五毛钱。”

李尚龙翻了翻皮夹:“没零钱。”

此同学脸色有点不爽起来。

李尚龙说:“要不这样,午餐我请。”

此同学脸色舒展来开:“好。”
但从此之后,李尚龙便和此人再无交往。

没过多久,一宿舍的人都和此人闹僵了。

大学毕业后,此人三年内换了七次工作,

因为太过斤斤计较,每个单位都不待见他。

李尚龙说:“他穷的,不仅仅是家庭条件,他穷的,更是视野和格局。”

他以为自己占了便宜,其实吃了大亏。

穷人缺钱,看起来是因为资源不够,实际上最要命的是穷人心态。

也就是:越是穷的时候,越是在乎钱,越是在乎钱,就越是影响视野和格局。

如何跳出稀缺导致的穷人思维?

第三个:越是穷的时候,越是不能在乎钱。

不明白这一点,很多事情及规划都无从谈起。



09


我邻居,买菜折腾那个王阿姨,

去年在地摊上给孙子买了双运动鞋,

耐克的仿款,便宜得惊人。

一周后,孙子从学校回来,脚肿了。

“鞋子材质不好,不透气……”

去医院,医生诊断是真菌感染。

结果一治,最后花了700多元。

王阿姨后悔得直跺脚:“早知道就买正品了。”

这就是穷人思维——忽视“冰山成本”。

何谓冰山成本?

就是看得见的成本,往往只是极小部分。更大的成本,藏在看不见的水下。

忽视冰山成本会有一个后果——占小便宜,吃大亏。

贪图劣质鞋便宜,结果损伤了脚。

贪图劣质食品便宜,结果吃坏了肠胃。

贪图劣质服装便宜,结果没穿几回就扔了。

…………

最终,付出了比买优质产品多得多的成本。

穷人的钱很多都耗费在了这样的冰山成本上。

如何跳出稀缺导致的穷人思维?

第四个:花钱时必须重视冰山成本。

一心只想着省钱,往往是在浪费钱。

不要因贪小便宜而吃大亏。



10


我童年一直生活在农村大院,

院里有位彭姓人家,生了三个子女,

当时打疫苗,已经开始收费了。

彭家为了省钱,就把很多疫苗也省了。

结果幺女儿得了小儿麻痹症,腿跛了。

借了几万元治腿,结果还是无力回天。

每次看到她,我都特别心痛。

“就因为父母为了省一点点钱,这个妹妹一辈子都被耽误了。”

这就是穷人思维——忽视身边随时可能发生或必将发生的重大变故。

比如,重大疾病的发生。

比如,意外伤害的发生。

这些重大变故一旦发生,

可能一下就会将我们打回“解放前”。

如何跳出稀缺导致的穷人思维?

第五个:要规划“余钱”。

就是不管你生活有多拮据多困难,

一定要抠出一点余钱来未雨绸缪。

比如,买几种必须的保险。

比如,该打的疫苗一点要打。

…………

如果你只关注眼前利益,很可能赢了一时,但输掉了整个一生。



11


企业家凌军讲过他公司两个员工的故事。

两个员工是他同时招录进来的同班同学。

刚毕业时,两人都缺钱,

于是就把房子租在了北京五环外。

每天上下班需要四小时,很是累人。

凌军就建议:“你们可以在离单位近点的地方租房,虽然贵一点,但可以节约很多时间。”

员工马骏听了,在单位附近租了房子。

员工张萌没有,他觉得:“太贵了,不能浪费钱,反正我有的是时间。”

三年后,马骏工资翻了两倍。

“我把省下来的时间用到了学习上,

三年努力,我拿到了注册会计师证。”

而张萌呢,三年工资只涨了800元。

他很后悔:“我目光太短浅了。”

如何跳出稀缺导致的穷人思维?

第六个:要规划“余闲”。

把余闲用在自身素质的升级上——比如读书计划、技能培训等等。

穷人之穷,往往是双重匮乏:既缺金钱,又缺时间。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规划余闲,

必要时要像马骏一样学会用钱置换时间。



12


自古以来,每个朝代都有阶层固化。

但无论阶层怎么固化,

总有5%的穷人可以突围而出。

因为他们跳出了稀缺导致的穷人思维。

电影《1942》里,逃荒路上。

张国立演的地主说了一句话:

“我知道咋从一个穷人变成财主,

不出十年,你大爷我还是东家,

那时候咱再回来……”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也说过一句类似的话:

“即使你们把我身上的衣服剥得精光,

然后扔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地带,

但只要有一支商队从我身边路过。

我就会成为一个新的百万富翁。”

一个人的思维,决定了他在什么阶层。  

我们和头等舱的距离,差的不只是钱。


相关阅读:

《中产陨落的警示,谁都有可能成为底层》

来源:子非鱼 家长进化论(ID:parentsup)



记得大概是去年,教育界的论调,还是“相对于贫困阶层和工人阶层,中产父母有财富、地位、学历、资源和价值观方面的种种优势,而贫困家庭造成的压力、糟糕环境,和底层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往往会从根本上伤害孩子的认知发展,让这些阶层的孩子,从人生的起跑点就落后于中产和上层的孩子”。


这些被我们用数据和研究论证的事实,总能让中产家长们,在无边无际的焦虑中,暗暗舒上一口气。


似乎再怎么样,都有工人阶层和贫困阶层的人垫底,而且中产父母,被证明可以为孩子建造一个“玻璃屏障”,让底层的竞争者无法上来。


不过,也好像是仅仅几个月的时间,社会上舆论的口风又悄悄变了。


“中产”,似乎又成了一个备受挪揄和讽刺的角色。


他们焦虑自己的职业天花板,担心后代无法在一线城市立足,仰望着上层哀叹自己的不上不下。


如今,又在越来越夸张的房价,和没有上限的教育军备竞赛面前,中产们拥有的那一点学识、收入和品味,脆弱得如同白纸一般。


从这样的舆论转变中,我们都见证了,昔日在教育理论上尚还占据优势地位的中产家长,居然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变成了财富缩水、地位不保、后代堪忧的尴尬阶层。

“中产陨落”的现象,让我猛然开始意识到,阶层固化话题的热炒背后,实则就是社会不平等扩张背后的人生百态。


过去说起社会不平等,我们可能只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去同情不平等的受害者——穷人,也就是那些吃不饱、穿不暖,日夜勤劳工作却依旧朝不保夕,且没有一技之长和一纸文凭,未来看不见任何发财可能性的人。


而且,我们可能还会鄙夷地认为,穷是原罪,一个人穷,要么因为他懒惰不上进,要么源于他笨拙不聪明。


因此,人们可能会认为,社会不平等与自己甚远,这只是穷人应该关心的事。


可我们似乎很少想过,也许正是因为一个社会整体凸显的不平等,才让一些人被迫失去良好的教育机会和上升通道。


所以,有些贫穷,已经不再应该是一个人的错,这明显是他们自身无法扭转的时代弊病。


在嘲笑穷人的穷时,我们是否该开始警惕,时代的弊病,会不会在我们自己身上撒下诅咒?



事实也证明,社会不平等,其实已经波及到了昔日地位稳定的中产。


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有房有车,生了二孩或一场大病,就瞬间返贫”和“手握五百万,还是无法在北京安家”的人们了。


那些曾经认为“社会不平等不关我事”的人们,都可能成为不平等的受害者。


事不关己的态度,已经渐渐过时。


除了社会不平等已经逐渐伤害到社会中层,还有一个原因,让我们有理由、有责任去关心社会底层和穷人。


因为前期的研究显示,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从幼儿园之前就在认知能力上出现落后,且即使考入大学,也会因为家庭背景不佳,而在整个职业生涯收入、职场上升空间和个人能力方面,不能够匹敌背景好、能力强的孩子。


那么在教育实现逆袭这一环,这些孩子的路,就从儿童期到青年期,几乎被完全堵死。


虽然我并非贫困阶层其中一员,但大学时期在贫困地区支教的经历,让我非常想弄明白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条件既然教育的提升作用日渐微弱,还有什么途径,可以让这样的孩子,拥有更多让生活变美好的机会。


这种困惑,算作关心也好,社会责任感也好,亦或是他人眼中的“圣母情结”也好,都一度让我有些偏执地寻找答案。


在过去的文章中,我们也找到了些许途径。比如有了高质量的早期教育干预,或者系统性的家长培训,很多贫困孩子的人生,其实是可以得到改变的。


然而同时,我身边也有一个老友好心提醒,“我们和底层毫无瓜葛,你为什么要总是执着于研究穷人呢?好好享受我们的生活,就已经很好了啊”。


他说得没错,但正如那个“来自北大的既得利益者”的自述,我对于现在拥有的一切,既感到心有惭愧,也因为中产的愈发脆弱,而焦虑丛生。


底层人群的今天,都有可能成为你我的明天。


所以,在惭愧、自危、同情和社会责任感驱使下,我做了一些研究,想试图探查,无论我们自身是否会成为社会不平等的受害者,一个人去关心与自身毫无瓜葛的底层阶级,去积极了解社会不平等对整个社会的福利损害,而不是事不关己地享受社会不平等带来的相对虚荣感,到底是否有必要。


我找到的资料都说明,虽然作为一个小小公民,尚且无法影响国家经济趋势和贫富差距,但哪怕是发自内心的关心,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接下来,就先与大家做些许分享。


不过,依然需要事先声明,我只是几年前出身于经济学专业的本科小弱,读资料、想问题尚可,但“社会不平等”这个宏大高深的话题,我连皮毛都不算懂,所以只能从每个人的生活出发,做些浅薄分析。如有失误,请大家积极指出。


另外,推荐一本书《不平等的代价》,作者约瑟夫·E. 斯蒂格利茨,对于这个问题分析很透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



社会不平等,仅仅是穷人的事吗?


首先,和大家分享一则Ted演讲,叫做《经济不平等,如何危害社会》。演讲者是Richard G.Wilkinson,他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荣誉教授。


在演讲中,他利用统计研究和直观数据,列出一系列事实,告诉人们,当一个社会的不平等问题日益严重,它会在各个系统、各个方面表现得更差。


在他的研究中,国家之间的平等程度,通过“最富的20%比最穷的20%富多少”来排序的(下图)。


其中,美国和新加坡的不平等程度最低,而日本、芬兰、挪威、瑞士、丹麦等国家相对更平等。



Wilkinson教授的研究发现,每个国家国民的平均寿命,与一国的GDP并没有什么关系。


但如果去了解社会内部,就会发现,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有很大的健康状况差异,富人就要比穷人更健康、更长寿。


而除了健康状况和人均寿命,在儿童的数学阅读成绩、婴儿死亡率、谋杀案发生率、犯罪率、青少年早孕率、人之间信任程度、肥胖率、精神疾病发生率、毒品酒精依赖等问题上,人们表现的好与坏,依然与GDP毫无关联,反而与不平等程度高度相关。



收入越不平等,社会问题越多


这就说明,社会的平均福利,再也不取决于国内收入和经济增长,而是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对社会地位,也就是社会的不平等程度。


除了社会不平等与人均寿命的关系,Wilkinson教授团队的研究还得出:


越不平等的国家,孩子的阅读和数学表现就越差;


越不平等的社会,人们越不愿意信任他人。


在不平等社会,15% 人表现相信他人,而较为平等的国家,这个比例是60-65%。相应的,社会参与度也是相同的趋势,不平等程度高的国家,人们更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愿意参与社会活动,而更平等的国家,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更强,社会参与度更高;


越不平等的社会,人们的心理疾病比例更多,比如平等程度较高的日本就是8%,而不平等明显的美国,就是25%;


越不平等的国家,犯罪率越高、罪犯越多,审判也越严格,越倾向于保留死刑;


越不平等的社会,儿童的高中辍学率越高;


越不平等的社会,婴儿死亡率在阶层间差异越大,底层的婴儿死亡率最高;


越不平等的社会,社会流动性越差,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就会在孩子的未来中越发起到决定作用,穷爸爸的儿子,就更可能继续做个穷人。


总之,社会不平等,已经不仅仅是收入和财富上的不平等,更是表现在健康、寿命、教育、诚信、犯罪等,衡量社会和经济的每一项标准上。


一个不平等化严重的国家,人们上升的机会渺茫、信任缺失、凝聚力低、人情冷漠,社会动荡、犯罪高发,这是我们想要的社会吗?


哪怕富人与穷人,住在完全不同的社区、孩子读着完全分隔的学校,从事着天壤之别的工作,但有些上层的财富,是通过攫取底层、中层基本收入来实现的。


那么就势必引发下部阶层的不满与不公,于是社会动荡加剧、犯罪活动高发,富人还能安享高高在上的生活吗?


即使是安心待在父母营造的“玻璃屏障”中的孩子,只要还不属于社会顶层1%的人群,谁又能确保,这个玻璃屏障永远不被愤怒的底层,和陨落的中产打破呢?



就好比,男女不平等,并非女性(弱势方)一方的事,它也与男性的福利息息相关。


比如,大量数据表明,那些男女地位更平等的国家,人们幸福度就越高。


一个性别平等的公司,员工满意度越高、离职率更低、忠诚度更高,生产率也就自然提高,因此运营成本越少、运转更高效。


而一个性别平等的家庭,更是一场双赢博弈。


因为婚姻关系越平等,夫妻幸福度就越高。当丈夫分担育儿和家务时,孩子的成绩会提高、缺勤率减少、在校表现更好,患上ADHD和精神疾病的几率更低,免疫力也会更强。而且,性别平等还可以让夫妻双方身心更健康。


所以,当我们谈论平等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和性别平等一样,社会各方面的不平等,不只是穷人和底层的事,这是一个社会的事。


减少两方之间的不平等,只会对双方都有好处,而不仅仅是增加弱势方的福利。


如果人人都觉得贫富差距和社会底层与己无关,那么等到不平等日益严重,中产与底层的分界线越来越高,自己都成为了社会不平等的炮灰,我们还会有其他办法吗?



不平等的社会,人们会付出什么代价?


(1)冲动性消费多了


前段日子对北京房价的讨论中,买不起房的依然买不起,买得起房的,很多都已经坐拥数套房产。


而巨大的财富差距,很有可能会激发人的虚荣购物欲。原因在于,人作为社会动物,时刻都处于与他人的暗暗比较中。


失落感来自于比较,愤愤然也是来自于不平等。


当富者更富,我们可能会更愿意购买奢侈品,好让自己跟上更高阶层的脚步、拉开与更low人群的距离,增加自己的社会价值感和自尊感。


有一位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经济学家Robert Frank,曾就做过一番调查,当人们被询问,是愿意在6000平方英尺的房子旁边,有个4000平方英尺的房子,还是愿意在2000平方英尺的房子旁边,拥有一座3000平方英尺的房子时,很多人选择后者。


虽然4000平方英尺实际面积大,但是相比于6000平方英尺的邻居,依然输了。而3000平方英尺纵然面积小,却能比邻居的房屋面积更大,从心理上获得的满足感和虚荣心,似乎就能把1000平方英尺的差额给补齐了。


所以,社会不平等的加重,实际也催生了更多冲动性、炫耀性消费。如果暂时买不起几百万的房子,买买几万块的包和表,也足以填补被他人碾压的挫败感了。



(2)下一代上升空间小了


我们知道,上层人群有大把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本,传递给下一代,让下一代的地位更加稳固。


而不平等的社会,只会让流动性更差,不仅底层难逆袭,中产也更加难保地位,倘若没有一夜暴富的机会,进入上层更是难上加难。


这个结论,可以用“盖茨比曲线”来呈现(下图)。



所谓“盖茨比曲线”(The Gatsby Curve),是由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经济学家迈尔斯·克拉克提出的,它是一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用以说明,高度不平等的国家,具有较低的社会流动性。


也就是说,社会越不平等,个人的经济地位就越由其父母地位决定,子女依旧与父母同一阶层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图像的横轴是以各国基尼系数表示的社会不公平程度,其中基尼系数越大,表示社会越不公平(中国2016年基尼系数为0.465)。


纵轴为“代际收入弹性”,即父辈的收入水平对下一代收入水平的影响,该数值越大,表示收入的代际流动性越低,子女处于父辈的经济阶层的可能性就越高。


图中可知,北欧各国依然处于左下角,社会流动性更高,更加平等,而美国与中国,则处于中部偏右。


两者虽然基尼系数相似,而中国的代际收入弹性更高,也就是收入的代际流动性更低。(关于这个图,学术界争论较大,因此不作更深解读,有异议欢迎讨论)

还是那句话,也许你现在是小富,但如果背景不像王思聪那么硬,你敢保证,自己和下一代,未来就一定不会受到社会固化的影响吗?



(3)心理压力更大了


这里的心理压力,不仅仅是因为房价越来越贵而导致的,还有在日复一日的社会地位比较中,人们承受了很多比较压力和不安全感。


Wilkinson教授的研究就发现,身份地位的竞争和比较,在促使消费经济的同时,更容易导致地位的不确保性。


我们会更加担心别人如何评价和看待我们,也更在意自己是否在他人面前有吸引力、足够聪明。因此,当人们的社会价值被财富、地位和学历等标签占满,每个人都会存在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


曾经就有一个实验发现,当人们执行关于社会评价的任务,并且他人有权利对你进行负面评价时,仅仅是感受到自己的自尊和地位受到威胁,就可以提高人体内的压力荷尔蒙——皮质醇。


而我们已经在《体罚如何伤害孩子的大脑》一文中知道,长期的皮质醇,对人的身心健康并无好处,它会损害人的免疫力和心脑血管健康。


而根据对不同社会地位人群的皮质醇水平研究,社会地位较低的人,即使有工作、有福利、有收入,依然会比高地位的人,拥有更高水平的皮质醇,也就是更加焦虑。


除了皮质醇的增加,频繁的社会地位比较,还会让人们越来越敏感,尤其是感到自己被瞧不起的时候。因为皮质醇的分泌,本身就容易让人有这样一种认知,那就是感觉别人对自己做了负面消极的评价。


因此,这种敏感也有可能促发人们的暴力行为,小到影响人际关系和个人形象,大到诱发心理变态,本着自己的一时不得志,就做出报复社会的事情来。


高度不平等社会的犯罪频发,也是有这个原因的。



(4)幸福感下降了


可见,社会不平等造成的以上种种影响,其实都会挫伤人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在不断被他人刺激的过程中,人们对成就的钝感力就会增强,最终不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而是“想要别人得到了的”,永不满足、永远焦虑。


当我们越来越着眼于得不到的物质,就会忽视自己已有的东西,比如爱情、亲情和友情。


在物质欲望的浸淫中,我们被金钱蒙蔽了双眼,更加努力工作,也更加努力花钱,在焦虑的恶性循环中,做着如同末日的狂欢。



(5)公正感被消磨了


不平等严重的社会,人们便会越来越意识到,努力终究是徒劳,最大的蛋糕已经被上层瓜分殆尽,自己不过是在苟延残喘中做着小蝼蚁。


昔日,人们秉承的信念,还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就可以实现梦想、获得提升”,这也是美国梦的核心理念。


现在,很多美国人已经意识到,这样的美国梦可能只会成为一场梦,而倘若中国的不平等程度步入美国后尘,我们的积极性会被消磨干净,公正感也会随之泯灭。

在这里举个例子。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当每个人都拿到1000块钱,那么每个人都会受益,没有人福利受损,这是一个happy ending。


而倘若一个人拿到两万块,其他人只拿到20-100块,虽然每个人都拿到了钱,单纯福利增加,但结果就会很不同。


不平等会让有人欢喜、有人愤怒,哪怕依然拿到了钱,那些拿了20块的人,不但不会感觉自己赚了,反而会认为自己亏了,从而让他们的公正感被侵犯。


所以,一个人的资源、收入,不仅仅是实在的钱和物,更是社会如何评价和衡量每个人的价值。


如果收入的差距过大,大多数人都会倍感挫败、上进心消退,认为自己价值低不说,还没有得到社会和他人尊重。


有了比较,才有了伤害。


只有两个毫无关联、没有互动的个体,才会毫不关注对方的价值和财富,也就没有了不平等。


然而,我们的社会并非真空,我们每个人都在和他人发生了联系,所以不平等,会实实在在影响每一个人的福利。


即使不影响实际财富,也会因为公正感被破坏,而挫伤人们的三观和积极性。



结语


一个完全平均的社会,自然缺乏激励与活力。


而适度的不平等,能够让人在收入差距的刺激之下,更加蓄力创新、努力进步,实现能者多得。而且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适当水平的不平等。


不过,只有将不平等,保持在一个限度内,它才是有效的。


那本在经济学界很火的书《为什么国家会失败(Why Nations Fail)》中就说,经济不平等,往往伴随着机会不平等,和政治不平等。


而政治权力大的人,会利用权力优势攫取更大的经济优势,继而持续加剧经济不平等,恶性循环、生生不息。


经济繁荣依赖创新,而倘若因为阶层屏障和教育门槛,而让家庭背景不具优势的人失去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那么人们的创新能力就会被浪费,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伟大的企业来自何处。


抛却国家层面,从个人角度来说,在高度的不平等面前,中产和底层,其实是一样脆弱。


当然,缩小国家内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让社会变得更公平,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政策。


但今天写这篇文章,其实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从个人层面上,收入不平等,直接导致各方面的不平等,还包括社会地位的悬殊。


每个人都会在与更高层次的比较中受伤,这就是一种福利的受损,所以不平等,肯定是会影响到每个人的。


如此,我们成年人自己,和我们的孩子,就不应做旁观不平等、享受不平等的冷眼者。


是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我们在享受自己地位高于他人、财富碾压底层的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愉悦感,但长远来看,不平等会伤害到每一个人,让整个社会失序、低效,且高成本运转。


兜兜转转,曾经享受不平等的人,也终究会因为不平等而付出成本。


所以,从我们个人做起的话,可以让自己和孩子,适度有些悲悯心和社会责任感,对底层、穷人和弱势群体,付出一些关注和关心,而不是在“与我无关”的态度中,做一个杀死社会公正感的帮凶。


毕竟,人人冷漠、底层绝望的社会,绝不是一个安全,也不会是一个足够尊重才能的社会。


陷于贫困、囿于悲惨的人,值得有人为他说话。


最后分享一段话: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

此后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继续不说话;

再后来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还是不说话;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刻于美国波士顿犹太人被屠杀纪念碑


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

本文编辑:钟艳蓉

推荐阅读:

真正的麻烦不是房价,而是35岁以后你还能干嘛?

你选择了怎样过一天,你就怎样过一生!

阶级固化?谢天谢地,中国终于可以进入优雅年代

全球新闻眼
欢迎关注我们的小伙伴
新浪财经头条
欢迎关注我们的小伙伴

版权说明: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发送消息至公众号后台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投稿及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