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网络法实务圈
探寻网络法实务,汇聚网络法精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杭州本地宝  ·  共97人!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杭州西建 ... ·  23 小时前  
余杭时报  ·  3月1日起,退钱!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网络法实务圈

制造征信焦虑引流获客,“助贷主播”变装重来

网络法实务圈  · 公众号  ·  · 2024-10-15 17:07

正文

“如何养成征信”“个人信贷干货”“贷款新政策”……打开短视频平台,各路自称是金融专家或创业导师的博主,一本正经地传授金融知识、信贷诀窍。

在他们的话术中,劝导网友关闭花呗、信用卡等,使用近乎耸人听闻的说辞,吸引观众进一步向其咨询,但接触后才发现,这些博主中不少的真身都是贷款中介。

部分“助贷”博主账号主页。图源:短视频平台截图

一段时间以来,自媒体平台以其低成本、高效率、广覆盖的特点,成为助贷公司获客的重要渠道之一。随着各内容平台对助贷的规范和整治,短视频等社交平台的助贷信息流广告受到不少限制。

但贷款中介们却并就此退出自媒体平台,网络营销依然是引流获客的重要渠道。这些贷款中介许多在自媒体账号上树立“专家”人设,利用所谓的“金融科普”吸引和筛选有信贷需求的客户。而这背后,很可能隐藏着套路贷的风险。


【1】征信焦虑:助贷“钓鱼”的诱饵

西安的刘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开始并没有明确的贷款需求。但在短视频平台经常刷到有博主称,“网贷一定要关掉,使用会影响房贷、车贷等更重要的贷款评估。”

刘女士平时在网购过程中有使用花呗、信用卡的习惯,但并没有逾期记录。刘女士私信询问了相关博主,对方称需要留下手机号,工作人员才会电话联系并分享相关资料。

随后有工作人员主动添加刘女士微信,并向刘女士解释称:现在花呗等互联网金融产品会记录征信系统,频繁使用会让征信记录中的贷款信息特别多,肯定会影响以后申请房贷、车贷等更加重要的贷款。该工作人员还向刘女士展示了多个案例,声称有客户因借了大量网贷,导致房贷审批不过,在他们帮助下优化了征信报告,最终成功通过房贷审批。

了解到刘女士正在攒首付准备按揭买房,工作人员很迅速地给出一个解决方案:在银行一次性贷款把网贷全部结清,这样半年以后再申请房贷就不会受到网贷记录影响。同时,该工作人员声称,根据他们的指引,能在银行贷出3%左右的低息贷款,并且贷款公司只会收取一次性0.8%的服务费。

面对贷款中介的热心推销,刘女士产生了顾虑。为此,她使用积蓄结清了所有网贷和信用卡。

相比于刘女士的谨慎,成都的王女士和其男友就没那么幸运了。也是因为短视频渲染的“征信焦虑”,王女士被引导到贷款中介,并在其指引下从银行中贷款出了20万元。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中介收取的服务费从最初约定大约1600元,变成了最后实际扣除了6.5万元。

收取高额服务费是贷款中介机构的主要获利方式。为了将服务费拿到手,中介机构先在服务合同中设置与约定不符的条款;放款后,又以银行审查贷款用途需要“走流水”为由收取巨额服务费。

贷款中介以需要做购销合同的名义,要求王女士转账。受访者供图

王女士告诉记者,当她和男友从银行把钱贷出后,中介人员告诉他们,由于向银行申报的使用用途为装修贷款,因此需要将贷款打入一个装修公司账户“走一遍流水”。

在这个过程中,王女士和男友失去了对20万贷款的控制权。这时中介告诉他们,需要一次性扣除每期0.8%的服务费。刘女士和男友这时候才发现,此前他们签订的合同中有关服务费约定的内容为“客户在借款放款成功后一次性支付借款合同期限内每期的贷后综合咨询管理费为百分之0.8并一次性支付”。复杂的定语中让合同签署方很难察觉到其中存在的问题。王女士告诉记者,在这样的收费标准下,服务费比原先约定的高出了40多倍。

王女士男友与贷款中介签署合同的实际条款。受访者供图


【2】专家人设:助贷中介的新外衣

记者发现,仅在网上检索“助贷”相关短视频博主,就有484个相关账号。其中,不少在主页介绍中,自称为“金融专家”“创业导师”或“xx年贷款从业经验”等等。

“助贷”关键词检索出的相关博主账号。图源:短视频平台截图


不少账号直接认证了关联公司,记者随机检索了其中10家公司,8家均为今年以来刚刚注册成立。这些公司主体账号,用户一旦私信咨询,其便自动回复想要获取手机号。同时,他们的内容大多大同小异,甚至部分博主在拍摄场景、拍摄角度都有相似之处。

大同小异的内容背后,是一套流程化的内容制作模板。一位从事“助贷”短视频博主孵化的从业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可以为贷款中介公司提供账号孵化从起号、内容制作、引流获客一条龙服务。

“往往有贷款需要的人都会特别关注征信问题。”上述从业人员称,贷款中介为了获取目标人群的关注,征信类话题往往是最有效果和冲击力的内容。他表示,部分贷款中介为了给客户创设新的贷款需求,便产生了类似于“网贷影响征信”“关网贷借银行贷”这类内容。

事实上,通过这类贷款中介贷款不仅可能会遭遇财产损失,还有刑事犯罪风险。北京市炜衡(广州)律师事务所律师郑政昊告诉九派财经,根据以往案例,近年来许多不正规贷款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为贷款人提供资质包装服务,或者以欺诈手段获得贷款发放,可能涉嫌骗取贷款罪等刑事罪名。对于贷款人而言,向银行提供虚假资料,也可能构成上述罪名。

除了人工拍摄视频外,记者还发现有机构为这类贷款中介公司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批量生成、批量发布的账号运营服务。一家提供这项服务的公司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助贷中介可以使用他们公司的平台,生成出镜主播的数字人形象,以及克隆声音,还可以AI生成视频内容和剪辑,并自动在多个平台发布。这位销售人员还向记者展示根据他们制作的助贷引流视频的“战果”。在视频案例中,视频的评论区和私信页面有许多客户问询。

一家声称可以帮助助贷公司使用AI做批量生成账号内容的公司海报。图源:产品销售人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