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记忆承载3
记忆承载的第三个号,像说相声一样说人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潇湘晨报  ·  冲上热搜!网友慌了:控制不了啊 ·  6 小时前  
湖南日报  ·  中国电信原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梁宝俊辞职 ·  昨天  
湖南日报  ·  两大央企重磅公告!多股涨停 ·  昨天  
湖南日报  ·  陈思诚,中国影史票房最高导演 ·  2 天前  
新闻株洲  ·  正月十五来这里,万人空巷闹元宵!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记忆承载3

先聊大明王朝1566,再谈邯郸未成年人谋杀案

记忆承载3  · 公众号  ·  · 2024-03-18 11:20

正文

有读者问我这么一件事,发生在邯郸的这三个未成年人,合伙谋杀同学的案件,既然有能力谋杀,就足以证明他们有能力受死。

所以应该修改法条,从年龄限制变成只要证明是谋杀,不是误杀,就应该判处死刑。

这个说法对不对?

在讨论谋杀案之前,先把坑填了,回答此前一个满级读者的问题。因为他的问题,正好是你的引子。

之前这个读者问我,大明王朝1566最后那段巅峰对决,海瑞是不是把嘉靖驳得体无完肤?

而嘉靖的长江黄河论,是不是瞎扯,自己找回面子?

如果站在是非角度,是这样,海瑞赢了,但是站在生态的角度,你就会发现这俩人不在一个频道上,各说各的。

海瑞讲的东西很简单,就是道理本身,依据大明律,应该怎样怎样。

而嘉靖讲的是什么?是生态。

你站在嘉靖的角度,就清楚他没有办法只用长江之水。

长江之水什么样的?就是海瑞这样。

海瑞正直,清明,民望极高,海瑞晚年的时候,坐在南京的大堂上,附近的市民不为打官司,只是跑来参拜,就像拜神仙。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海瑞这类人有着极大的号召力,且没有任何小辫子。

一旦这里面有人产生了异念,就是谁?就是王莽。

王莽在上位之前,民望比海瑞还要高,还要招大家的喜欢,几乎就是完人,圣贤。

所以你站在嘉靖的角度上,底下全是海瑞这样的,名望极高,他怎么带队伍?

如果要奖励,还怎么奖?加九锡?

如果要惩罚?怎么罚?罚了这样的人,老百姓会答应么?

他根本没办法只用长江之水,这是一个现实问题。

更重要的是,黄河之水有四个好处。

第一个好处,黄河之水自己污浊不堪,他弄了钱,心虚,要不要求保护?

要,他就有求于嘉靖,他就忠心。

第二个好处,黄河之水有软肋,什么时候送你进去,那就是一句话的事儿。所以好拿捏,听话。

你看,才两条,你就忍不住用了吧?既忠诚,又听话。

第三个好处,黄河之水声名狼藉,只要你对老百姓表示,我要惩处他们,老百姓会怎样?会欢呼。

也就是说,只要你定期倒严,就能够收获声望,得到百姓的支持。

还有第四个好处呢。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定期处理黄河之水,还能充实内库。

这四条合起来,其实是一个生态,明白了么?

你以为是嘉靖发明的?打朱元璋起,你有没有注意到剧中大明的薪水制度是什么?

是一个县令的合法年薪只相当于今天的几万块钱。明代的俸禄就这么低。

古代的县衙不是今天,今天每个人都是发工资的,古代那是全靠县令养。

一个县,十万百姓,发工资的就四五个,你指望四五个人管这么多人?怎么管?

那剩下不发工资的那些,县令的属员们,靠谁养?全靠县令养。

刑名师爷,钱粮师爷,还有师爷下面的成套班子,各种执行具体任务的属员,动辄好几百人。

这些人不给他们钱,全靠爱发电么?

那拿什么给钱呢?

所以这件事,从一开始,从薪酬设计之初,就意味着是在鼓励黄河之水。

养廉银,火耗归公,那是清代雍正才发明的,明代的官员,如果不成为黄河之水,那就只能像海瑞一样。

海瑞怎么过日子的?

就是不顾及实情,全凭大道理。

他自家老娘一年都吃不上一回肉,妻妾都在垦荒,种地,自己种粮食自己吃。

这样才可能靠那个明面上的相当于年薪几万块的俸禄,把日子过下去。

他可以这样,要求下属都这样,都为爱发电,白天在县衙里当差,晚上回家种地。

要知道,他的很多下属是根本没俸禄的,连那个年薪几万块都没有,那你觉得,人家怎么可能不怨声载道?

从道理上讲,海瑞是标杆,但实际上,根本就没法复制这个标杆。

你回到嘉靖的角度,不发工资,黄河之水就会不断涌现, 黄河之水又这么 好用,长江之水又那么危险,你让他如何选?

站在讲道理的角度,海瑞赢了。

但是换个角度,我们把海瑞看作销售,嘉靖看作客户,海瑞这个销售,有成功说服客户么?

没有,不仅没有,甚至,他连说服对方的点,都没找到。

他只是自顾自地说了一通,仅此而已。

就像我们上午的话题,客户的需求是什么,你想过么?

不针对客户需求的讲是非,那最后,也就是讲了一通是非而已。

回到我们今天的主题,这起谋杀案。

如果按照出气的视角,或者按照是非的视角,这三个犯罪嫌疑人,就应该处以死刑。

既然是谋杀,既然是有预谋的,就说明他们应该,且能够承担刑事责任。

但是我们回过头来看法律,你想过没有,法律到底是依据什么生成的?

是依据道理么?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部最初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为了报仇么?

并不是,是为了预期管理。

你打落我的牙之前,自己要掂量下,你的牙也会被打落。这就叫预期管理。

事实上, 近代法律之所以针对未成年人做了年龄限制,根本不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

谁也不会傻到保护未成年人犯罪的行为。

这么限制的初衷只有一个,因为法律制定者发现,当人的年龄比较小的时候,他是难以用抽象的方式进行恐吓的。

你阻止一个成年人很容易,讲句话就行了,你跟他讲,摸电门要触电,贴个告示就可以起到预期管理的作用,就像法律。

但是你阻止一个未成年人是很难的,你跟那个少年说不要摸电门,他还是摸。

你只有怎么样?只有抽他,大耳刮子扇几次,痛了,才晓得不能摸。

说白了,未成年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那还不是个人呢,那就是动物园里的狗熊。

你对一头狗熊的预期管理和对一个人的预期管理,能是一样的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