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化有腔调
文化高地,文艺之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为你读诗  ·  请无限热爱新的一日,从此刻就开始幸福 ·  3 天前  
当代  ·  钱钟书:论快乐 | 纪念 ·  4 天前  
收获  ·  《收获》书评 |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化有腔调

关于杨振宁,除了翁帆、国籍、诺贝尔,还该知道这些事

文化有腔调  · 公众号  · 文学  · 2017-02-22 18:20

正文



2月21日,各大媒体都被这么一条新闻刷屏:《杨振宁、姚期智放弃外国国籍 转为中科院院士》。虽然新闻提到了两个人,但大家最关心的自然是:那个拿过诺贝尔奖,80多岁娶了年轻漂亮老婆的美籍华人杨振宁,又变成中国籍了!


自从有互联网以来,杨振宁就几乎可以说是网上口碑最差的老人。从没有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会有他这么“招骂”,有关他的新闻跟帖、论坛帖子等,各种恶评从没断过:不要脸,那么大岁数娶小老婆!不要脸,年轻时候不为祖国做贡献!不要脸,老了老了回国享福来了!……

 

如今,杨振宁放弃了美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有些事还是说清楚点为好。

 

一、杨振宁是在世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比他差得远

 

关于杨振宁在物理学专业上有多牛,普通人很难直观感受,我们用三个维度来说明一下:物理学专业的网友、物理学学者、顶级物理学家。

 

1. 物理学专业的网友

 

这块的观点主要来自知乎,毕竟这是比较公认的网上靠谱信息来源。其中一位理论物理博士是这么写的:“这两天听Guan Xiwen 老师讲Lieb-Liniger model,几位老师八卦说,李杨二人对杨几项工作的评价很一致,杨米尔斯规范理论是一流的工作,杨巴克斯特方程是二流的工作,宇称不守恒是三流的工作...”


咱普通网友不用知道Guan Xiwen、Lieb-Liniger model是啥,只需要知道业内大牛的看法即可。杨-米尔斯规范理论、杨-巴克斯特方程这两项工作,顾名思义,就是杨振宁与一个叫米尔斯的人一起研究了一种理论,和一个叫巴克斯特的人一起研究出了一种方程。这两项工作杨振宁都是占主要贡献的,所以他的名字在前边。业内人士认为,这两项工作更牛。那他们口中的“三流工作”——宇称不守恒,是个啥?

 

那个,宇称不守恒定律是杨振宁、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贡献。

 

也就是说,在这个物理学博士网友以及他的师友圈认为,杨振宁拿到诺奖的贡献,不是他最牛的,要是敞开了给,他能得好几个诺贝尔奖。

 

霍金因《时间简史》被大众熟知,但单论科学贡献,他比杨振宁还差不少


有这种观点的不在少数。知乎另一位实名注册为中国科学院科研工作者的网友陈墨曦如是说:“杨振宁是有资格拿两次诺贝尔奖的人, 在科学上的成就不仅抛开了霍金一个身位, 也高于地摊文学中常出现的另一个主角——李振道。”


2. 专业物理学学者


如果说知乎网友即便实名,也有假冒的可能的话,那科学杂志上的署名文章就更靠谱一点。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施郁,在《物理》杂志第43卷(2014年)第1期(57-62页)发表了一篇物理学史文章——《物理学之美:杨振宁的13项重要科学贡献》,详述了杨振宁的各项贡献。


杨振宁和米尔斯。他们两人研究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公认是20世纪杰出的物理学创见


在这其中,获诺奖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只是其中的一项普通贡献,作者的评论与其他贡献无异。但对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则评价甚高:“1954年,杨—Mills规范场论(即非阿贝尔规范场论)发表。这个当时没有被物理学界看重的理论,通过后来许多学者于1960 到1970年代引入的自发对称破缺观念,发展成今天的标准模型。这被普遍认为是20 世纪后半叶基础物理学的总成就。”


这个评价可谓至高。施郁教授总结的杨振宁13项重要科学贡献我附在篇尾,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阅,先说一句,反正我是一点没看懂……


3. 顶级物理学家


这个就简单多了,他们说的都是硬货。华人科学家中,钱两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是杨振宁和李政道,第三个是丁肇中,那丁肇中怎么评价杨振宁呢?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他一度因为家里四兄弟的名字而成为网红


丁肇中在杨振宁70岁生日宴会上曾这样说:提到20世纪的物理学的里程碑,我们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相对论(爱因斯坦),二是量子力学(狄拉克),三是规范场(杨振宁)。

 

说实话,这要是某个网友说的,肯定被喷死了:杨振宁何德何能,敢跟爱因斯坦相提并论?但这话从大牛嘴里说出来,总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吧。杨振宁70岁是1992年,丁肇中获诺奖是1976年的事。彼时早已功成名就的丁肇中,不会为了生日会上恭维一句就瞎说八道吧?

 

另一个对杨振宁高度评价的人,是中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很多人把他们二人比较,认为是两个极端上的人。其实他们俩互相对对方评价都很高,邓稼先夫人许鹿希曾在《至今热血犹殷红——谨以此文纪念两弹元勋邓稼先院士逝世20周年》说道:

 

“邓稼先对杨振宁的学术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多次讲过:杨振宁的‘规范场理论’是可以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想媲美的,要比他获得的诺贝尔奖的‘宇称不守恒定律’有更深远的意义 ”。

 

上一个是把他跟爱因斯坦并列,这位更狠,直接搬出牛顿了。物理咱不懂,这些评价可能也稍微夸张了点,但杨振宁强于霍金,是目前仍健在的物理学家中,当之无愧的第一人,这点应该是没有疑问。

 

二、杨振宁之前是美籍华人不假,但他获诺奖时是个中国人

 


此次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是他第二次转换国籍。之前他曾由中华民国国籍转为美籍。在之前的报道中,杨振宁好像是以美籍华人的身份获得的诺奖,但这是一个错误的报道。关于这一点,没什么可质疑的,时间线就能确定。

 

诺贝尔奖官网上的杨振宁、李政道。他俩获奖时分别只有35岁和31岁。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

 

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

 

1945年,获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留学;

 

1957年,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4年,加入美籍,成为美国公民;

 

1971年,回中国访问,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并宴请了杨振宁和他的亲属。宴会持续三个小时,饭后又谈话两小时。

 

从这个时间线清楚无疑地看到,杨振宁是在中国完成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并公派出国。他出国是在1945年,当时手持的是中华民国护照,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1957年获诺奖时,他还没有加入美籍,因此也是中国人的身份。直到1964年,他才加入美国籍。

 

由于历史问题,杨振宁以及那个时代所有留学海外的中国学者,包括邓稼先、钱学森等后来归国的科学家,他们出国时拿的都是中华民国的护照。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他们还都在美国,区别只是邓稼先、钱学森等后来回了国,而杨振宁留在了美国。但如果因此而认为1957年获诺奖时的杨振宁不是中国人,那就略显荒谬了。



杨振宁1970年代回国时,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了他至高的礼遇


鉴于当时大陆与台湾剑拔弩张的态势,官方不认可他的中国人身份,代之以模糊的华人称之,是可以理解的。而1971年他回国时,日理万机的周总理抽出五个小时来与他见面畅谈,可见官方对他本人还是非常肯定的。在如今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大势之下,关于获诺奖时的杨振宁是不是个中国人,这一点不该再被质疑。


三、老被拿来跟他作比较的邓稼先,其实非常感激杨振宁


邓稼先、杨振宁,这两位老友是网上最常被对比的两个人。两人一同留学美国,先后获得博士学位,但邓稼先回国投身原子弹研究,成为了两弹一星元勋,并因为当时的设备简陋而遭受辐射,在60多岁英年早逝;杨振宁留在美国研究,功成名就,获得诺贝尔奖,加入美籍,在82岁时迎娶28岁的美女翁帆。两个人的人生轨迹的确在决定回国与留美那一刹那,就彻底改变了。


邓稼先(中)与杨振宁(左)、杨振平(杨振宁的弟弟)1949年在美国的合影


网上很多人为邓稼先的事迹感动,进而贬低、斥责杨振宁。但邓稼先及其家人,又是怎么说杨振宁的呢?

 

归结起来两个字,感激。

 

按照邓稼先夫人许鹿希的说法,杨振宁无意中救了邓稼先一命。以下文字来自倪既新:《许德珩女儿、两弹元勋邓稼先夫人——许鹿希的人生故事》,摘自《档案春秋》2009年第7期,人民网、中国网等都有转载——

 

那时“四人帮”有个计划,要把搞核武器的人打掉。年轻些的已被搞得非常之惨,那些忠实可靠功劳很大的人都被打成了特务,很多人遭了殃。当时有两个口号:“会英文的就是美国特务,会俄文的就是苏联特务”,可见迫害之烈。有个很有贡献的炸弹专家钱晋,他们拷打要他承认是特务,他坚决不承认,结果被活活打死。年轻的一批搞光后就轮到高层的了。因为不能在北京搞,他们就把邓稼先调到青海的“221基地”去,组织了一批士兵和工人去斗他,理由是有两次核试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抓住科学测试的失误上纲上线,目的就是要把负责人邓稼先搞掉。就在这危急的时刻,杨振宁要见他。周恩来命令把邓稼先召回了北京,侥幸得救。

 

许鹿希感叹道:“我尽管不信佛,但是对这件事情总觉得冥冥之中上天有个安排,让杨振宁来救邓稼先一命!1990年我去美国时,与杨振宁谈起,他大吃一惊:‘有这样的事?'其实,无意之中他还救了一大批中国搞核武器的人。这样的巧合真不能用语言来描述,简直太绝妙了!我至今想不出该怎么表达,我为此非常感激他!”

 

可见,许鹿希作为邓稼先的家人,对杨振宁是心怀感激的。


晚年的邓稼先(左)与杨振宁(右)。两人头发一黑一白,但杨振宁其实比邓稼先还大两岁



有关邓稼先、杨振宁的另一个谣言是,杨振宁曾经问垂死的邓稼先,为10元钱搞科研值不值?(邓稼先搞原子弹、氢弹的奖金,原子弹5元,氢弹5元)关于这件事,许鹿希也有过辟谣。

 

她说,这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情:我就在旁边,杨振宁只是询问病情。1986年6月13日,杨振宁又来看望稼先那个时候稼先开始大出血,医生已无法控制病情的恶化。邓稼先要许鹿希代他送杨振宁下楼,杨振宁上车前,许鹿希告诉他说,稼先病情已非常危险,几乎无治愈的希望了。杨振宁回到美国以后,找到当时还没有上市的治癌新药,请韩叙大使通过信使迅速送往北京。我没有听他问过稼先奖金的事情。

 

邓稼先一家人与杨振宁的友谊,在邓稼先去世后依然延续。2008年三联书店发行杨振宁与翁帆的文集《曙光集》时,举行了一个发布会,许鹿希亲临现场并发言。她事先准备了一个发言稿,时任三联书店总编辑的李昕曾在博客上回忆过这段往事,并发出过这段讲话稿的原文:

 


“邓稼先对于杨振宁先生在学术上的造诣十分推崇。他多次对我和朋友们说:‘如果不是诺贝尔奖规定每人只能在同一个领域获得一次的话,杨振宁应当再获得一次诺贝尔奖。你知道不,杨-Mills场,就是规范场,他在这方面造诣非常高。它比起宇称不守恒来,对物理学的贡献还要基本,意义还要深远。它不但影响当代,其前瞻性是以世纪来论的。’”



结语:




关于杨振宁的评价,网上的风气已然形成,一篇文章扭转不了。笔者也不认为杨振宁私德上毫无瑕疵,只是在他放弃美国籍的今天,想为他说句话:这老头的研究,对全世界有很大贡献,作为中国人,即使不为我们出了这么一个大牛而骄傲,也请在骂之前稍微查查他的事迹再开口。



附录: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施郁在《物理学之美:杨振宁的13项重要科学贡献》,列举的杨振宁13项贡献。

(A) 统计力学

A1. 1952 Phase Transition(相变理论)。论文序号:52a,52b,52c。

A2. 1957 Bosons(玻色子多体问题)。论文序号: 57h,57i,57q。

A3. 1967 Yang—Baxter Equation(杨—Baxter方程)。论文序号:67e。

A4. 1969 Finite Temperature(1 维δ函数排斥 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论文序号:69a。

(B) 凝聚态物理

B1. 1961 Flux Quantization(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论文序号:61c。

B2. 1962 ODLRO(非对角长程序)。论文序号:62j。

(C) 粒子物理

C1. 1956 Parity Nonconservation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论文序号:56h。

C2. 1957 T,C and P (时间反演、电荷共轭和宇称三种分立对称性)。论文序号:57e。

C3. 1960 Neutrino Experiment (高能中微子实验的理论探讨)。论文序号:60d。

C4. 1964 CP Nonconservation (CP 不守恒的唯象框架)。论文序号:64f。

(D) 场论

D1. 1954 Gauge Theory( 杨—Mills 规范场论)。论文序号:54b,54c。

D2. 1974 Integral Formalism(规范场论的积分形式)。论文序号:74c。

D3. 1975 Fibre Bundle(规范场论与纤维丛理论的对应)。论文序号:7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