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腿脚作为人体“血糖仪”的原理,以及下肢出现的四种现象可能暗示血糖超标。同时,提供了科学控糖的方法,包括饮食调控、运动管理、药物治疗和定期体检。文章还强调了当双腿发出警示信号时应及时就医,并给出了备考卫生资格考试的建议。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腿脚为何是人体的“血糖仪”
下肢血液循环相对薄弱,对血糖变化敏感。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和神经,影响下肢的血液供应和神经传导,从而释放出警示信号。
关键观点2: 下肢的4种现象暗示血糖超标
1. 下肢经常感觉麻木;2. 腿部行走困难;3. 腿部或脚踝水肿;4. 腿部伤口愈合缓慢。
关键观点3: 如何科学控糖
1. 饮食调控:遵循低糖、高纤维的饮食原则;2. 运动管理: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3. 药物治疗:根据个人病情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4.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正文
李大叔今年 65 岁,退休后一直过着悠闲的生活。可最近半年,他发现自己的双腿时常不听使唤。
起初,只是偶尔感觉脚趾麻木,他并未在意。但随着时间推移,麻木感愈发频繁,甚至蔓延到了整个脚掌。不仅如此,李大叔走路时开始出现间歇性跛行,每走几百米,腿部就酸痛难忍,必须停下休息一会儿才能继续前行。
家人察觉异常后,带他去医院检查,结果显示:
李大叔的空腹血糖高达 11.2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更是飙升至 16.8mmol/L,已经达到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实际上,像李大叔这样因腿部症状而发现血糖异常的案例,并不少见。
腿脚就像人体自带的“血糖仪”,这个部位出现变化,可能是在提醒你——血糖失控了。
下肢作为距离心脏最远的部位,血液循环相对薄弱。当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时,会对血管和神经造成双重损害。
一方面,高血糖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形成微小血栓,影响下肢的血液供应;另一方面,持续的高血糖会干扰神经传导,使神经纤维变性,造成神经功能障碍。
由于下肢的神经和血管丰富,对血糖变化极为敏感,因此容易成为高血糖损害的 “重灾区”,进而释放出各种警示信号。
当血糖升高时,神经纤维会因代谢紊乱而肿胀、变性,导致感觉异常。
患者通常会先从脚趾开始出现麻木感,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向上蔓延至小腿、大腿。这种麻木感一般呈对称性分布,在夜间休息时尤为明显,
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
血糖过高会引发下肢血管病变,导致血管狭窄或堵塞,造成下肢供血不足。患者在行走过程中,腿部肌肉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产生酸痛、乏力的症状,被迫停下休息。
随着病情加重,患者的行走距离会越来越短,甚至出现静息痛,即不走路时也会感到腿部疼痛。
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肾脏功能,导致肾脏滤过功能下降,体内多余的水分和钠离子无法正常排出,从而积聚在下肢,引起腿部或脚踝水肿。此外,下肢血管病变也会影响静脉回流,加重水肿症状。
患者的腿部皮肤会变得紧绷、发亮,按压后会出现凹陷,且恢复缓慢。
高血糖会削弱白细胞的吞噬能力,降低身体的免疫力,使伤口容易感染。同时,高血糖还会影响血液循环,导致伤口周围组织缺血缺氧,阻碍伤口愈合。因此,
糖尿病患者即使是轻微的腿部擦伤或溃疡,也可能长时间难以愈合,甚至会引发严重的感染,如糖尿病足。
遵循低糖、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和含糖饮料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质的比例。同时,要注意控制饮食量,避免暴饮暴食,定时定量进餐。例如,早餐可以选择燕麦粥、鸡蛋和牛奶;午餐以糙米饭、清蒸鱼和清炒时蔬为主;晚餐则可食用玉米、瘦肉和凉拌蔬菜。
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运动时间应选择在饭后 1 小时左右,避免空腹运动,以防低血糖的发生。另外,在运动前后要做好热身和拉伸,防止受伤。
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个人病情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磺脲类、胰岛素等。严格按照医嘱服药,不得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要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定期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肾功能、下肢血管超声等项目,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对于糖尿病高危人群,如肥胖者、有家族遗传史者,应定期进行血糖筛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当双腿发出上述警示信号时,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通过科学控糖,稳定降低血糖水平,就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糖尿病对身体的损害,守护身体健康。
最近微信改版
经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推送
星标🌟“华医网”
及时接收每篇新鲜出炉的推文
2025年卫生资格考试已进入备考季!
华医题库更新速度快、视频 / 刷题 / 模拟试卷等功能全、每日可免费刷题练习,点击卡片,开启复习之旅~
(其它学习途径:打开掌上华医→点击“医护助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