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净宗18
我是净土宗,我是净宗,这里是净土宗【净宗18】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重庆日报  ·  创意视频|新春第一会 绘出新重庆新篇章 ·  6 小时前  
重庆日报  ·  创意视频|新春第一会 绘出新重庆新篇章 ·  6 小时前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  重庆春节哪里人气最旺?这些地方排名前5→ ·  2 天前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  重庆春节哪里人气最旺?这些地方排名前5→ ·  2 天前  
重庆市政府网  ·  春节假期前4天 ... ·  3 天前  
重庆市政府网  ·  春节假期前4天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净宗18

精要摘录83 |《净土宗概论讲记》

净宗18  · 公众号  ·  · 2020-12-17 11:00

正文






平生业成


前面讲的五节就是指当来的利益,其中前三节是正说凡夫入报,第四、第五节是就辈品作了一些解释,第六节讲当生的利益——平生业成。


“平生业成”四个字给我们很大的安慰,这四个字意义非常好。没有这四个字,我们就恐惧不安;有这四个字,我们就高兴了,就放心了,因为这四个字是利益,是标牌。


我们念佛的人,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如果没有遇到善导大师的教法,没有遇到昙鸾大师的思想,每一个人都会在心中犯嘀咕:“我什么时候修行圆满啊?我往生资粮什么时候够啊?这一路上闪失了怎么办?临终不能保持正念怎么办?”内心总是忐忑不安。


比如我们对一件事情非常关注,这件事情跟我们的身家性命、跟我们的幸福根本相关,只要这件事没落实,我们心里总是放不下,总是记挂着,这不是很自然的吗?一旦落实心里就踏实了。


“平生业成”,业成之后我们才会感到满足;业如果还没有成,那总是有摇摆性的。我们念佛往生,阿弥陀佛保证我们,没有摇摆性。


本节分科如下:


(1)业成时刻


约今生顺次往生,往生业因决定之时刻有二:一、平生;二、临终。


这讲的是第十八愿和第十九愿,第十八、十九两愿是顺次往生,是当机愿。第二十愿顺后往生,是结缘愿。第十八、十九两条愿,往生业因决定的时间不一样。


第十八愿,阿弥陀佛发愿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根本就不谈临终、平生,那就是说往生已经定下来了,这就是平生业成。当然,平生遇到这个法门,遇到第十八愿,专修念佛,就平生业成;如果平生没遇到,临终遇到了,那就临终业成。什么时候遇到什么时候业成,遇到了便是“遇无空过者”。


第十九愿就不一样了,“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业成的时间就在临终时刻,临寿终这个时刻阿弥陀佛来迎接他,这时候他心里才踏实。


(2)两种业成之相


平生即平时之生命阶段,与临终相对。平生业成,指在平时往生之业因已经决定,不必等待临终决定。往生业因决定故,成为决定往生人,念念称名,安心满足,临终不论如何死去,即使昏迷不能念佛,皆蒙佛圣来迎,生于净土。


做决定往生人多好啊!别人说“我是愿往生人”,你说“我是决定往生人”,决定往生人就是不一样,是定下来的事情。愿有可能达成,也有可能达不成。


临终的死缘,我们难以判定。即使昏迷不能念佛,比如得脑溢血,或成为植物人,如果平生没有业成,往生就不一定;如果是平生业成,那临终没有念佛都没有关系,肯定往生。“皆蒙佛圣来迎,生于净土”,都定下来了。


众生业缘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很难知道我们临终的状态,有的人在睡梦中死去,梦里能保证一定念佛吗?不一定。有人在房间里,突然地震了,一块砖头掉下来,还没考虑好,砸到了,当下死去,也没有念佛。现在互联网很发达,一有什么灾难马上就知道了,感觉天天有灾难,到处在地震,感到这个世界真是没意思,特别凶险。


我们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恶难恶缘,临终要想有好死,可能不知道哪一辈子修的福,还不晓得是不是一定这样。如果我们平生业成的话,就安然无虞,不会担心。


平生业成和临终业成相对。临终业成指一生之间往生之业因不定,唯于临终时刻方才决定。


临终业成是自己的疑惑心所致。自力杂行的人就是这样的,因为不知道往生资粮什么时候圆满,等到佛来迎接了,总算兑现了,这时候他才安心。


当然,从佛的立场来讲,他一定会来迎接的,只是杂行杂修的人自己心中有这种疑惑、隔阂。因为念佛要往生到极乐涅槃界,靠自己杂行杂修是不可能的,一定要乘上佛的愿力才能安心。但杂行杂修之人平时又是在杂行当中,没有完全跟佛力一体相应,所以他老是不定的;临终见到佛来迎接了,心中一欢喜,真的靠上了,这时候一下贴上去,那就业成了。


专修念佛的人,不是等待临终佛来迎接我们才归命、才跟阿弥陀佛机法一体的,而是现在念佛,当下心中跟阿弥陀佛机法一体。从这里所展现临终来迎的景象,那是完全不一样的。


打个比喻,比如说男女的婚约,婚姻定下来了,这不就业成了吗?最后的迎亲嫁娶都是个仪式,业成之后,因为要完成婚约业成的关系,需要来迎的仪式。即使没有这个仪式,不也是业成了、定下来了吗?但如果一直没有把婚姻关系确定下来,只有等把新娘娶回来那天才算是业成,之前心里就放不下,因为没有业成。


(3)专杂业成差别

① 约专修人


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之人,平生遇法念佛,即平生业成;若平生无缘遇法,唯于临终遇法而念佛者,即临终业成。善导大师判为“正定之业”,昙鸾大师说为“业事成办”。


遇法有平生和临终两种时刻。所谓“遇法”,善导大师的这个“遇”字特别好,遇法时节不同。我们就想到天亲菩萨讲的“遇无空过者”,佛遇到我们,佛没有空过的。佛出世,不会遇到众生空空走了;遇到了,顺便一带,往兜里一放,带走了,遇无空过。我们遇到佛,也不空过。


如果遇到别人,我们就空过了,遇到张三李四;即使遇到阿罗汉,他有十八种神变,我们也空过了;遇到诸大菩萨也空过;遇到别的佛也空过。我们一直遇到别的,一直空过,空过到今生,遇到了阿弥陀佛——“遇无空过者”,要跟着阿弥陀佛往生西方净土。


就念佛来讲,遇无空过,什么时候遇到,什么时候业成。平生遇法念佛,即平生业成;平生无缘遇法,像《观经》下辈三品,平时没有机会遇到念佛的法门,到临终才遇到善知识告诉他念佛,临终遇法念佛,即临终业成。这只是因为他在临终时刻才遇到这个法;如果他的命又转过来了,延续三天五天、三年五年,那就成为平生业成了,就是平时遇法。


善导大师判为“正定之业”,“正定之业”和“平生业成”的意思一样。昙鸾大师说为“业事成办”,这个意思更是一样。“业”就是往生净土的净业。“事”就是往生之事,往生这件大事。净业已经成就、了办。


此由“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本愿,阿弥陀佛十劫之前成佛之时,“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之中已由佛边完成众生往生之功德,成就众生往生业因,以之施于众生。由此之故,众生信受称名,机法一体,念念称名,念念业成。


其实在佛那一边来讲,我们的往生之业早在十劫之前就成就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之中了,由佛那一边完成众生往生之功德,叫“成办”。


“成就众生往生的业因,以之施于众生”,施给我们,所以我们信受称名,信受弥陀救度。我们信受什么?就是信受这个“业事成办”啊!弥陀救度我们是现成的,在六字名号里给我们;我们就相信、接受,也就是信受弥陀救度。


专称弥陀佛名,我们称的是什么佛名?称的是“业事成办”的佛名。如果我们修别的法门,比如说修布施,布施里面有往生净土的业事成办吗?没有。诵经,诵经里面有往生净土的业事成办吗?没有,所以老是会不安。可是名号不一样,名号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所成的正觉名号,有往生业事成办在里面。


念佛,每一念每一念都业成。所以善导大师才说“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这样的解释是非常绝妙的,说明名号当中业事成办,我们决定往生;同时也说明,我们念佛的人,接受这句名号所具足的愿行功德,愿行具足,念念之间业事成办,往生业成,“以斯义故,必得往生”。这是有双重含义的,从佛那一边和从众生这一边都是圆满包括的。根本来源是从佛那一边先完成的,只有在称名当中才可以得出这样的解释。


② 约疑杂人


疑杂之人,平生往生业因不成就,一生恐惧不安;必待临终见佛来迎,往生业因方为达成。


疑杂之人就不一样了。疑心、杂修之人,平生往生业因不成就,一生恐惧不安。


“必待临终见佛来迎,往生业因方为达成”,这是很明显的。


也有一类念佛人,他也一生恐惧不安,“我什么时候能达到清净心?我什么时候能达到功夫成片?什么时候能伏住烦恼?”这叫自我设限。因为他不了解他所念的佛,不了解本愿称名的道理,没有以阿弥陀佛本愿来安心,而是以自己的修行功力、功夫。在功夫没达到之前,他内心老是不安稳。即使达到了也不是正确的安心,“我能往生,因为我念佛已经伏住烦恼了”,以此作为往生标准,这不叫“正安心”,叫“异安心”。


不是这样,往生不是因为你念佛念得怎么样,而是名号本身具足往生的功德,阿弥陀佛的誓愿不虚假,所以才往生,这样的安心称为正确的安心。不然那个安心都是错误的,是不正确的,偏的。这样的非因计因,就失去了念佛的法味。


还有人问:“平生业成?我怎么没感觉到?师父,你说平生业成,我怎样能感觉到我是平生业成呢?”这就很为难了,因为没什么感觉不感觉的问题。


“平生业成”是阿弥陀佛给我们的保证,这不是我们要感觉的问题。如果要感觉,是阿弥陀佛自己去感觉,因为是他保证我们,他说我们这样念佛保证往生,平生业成了,还有什么好讲?我们还感觉什么?没什么感觉,相信就相信,是佛对我们的保证,我们能相信,这样就是平生业成,本来就是平生业成。


所以阿弥陀佛说“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你念佛,我摄取你不舍,你这样念佛肯定往生,定下来了。谁给你保证?我保证的。”念佛肯定往生是阿弥陀佛保证的,我们就接受。不是在自己身上找一个感觉。我们相信了才有,不相信到哪去找感觉?这是方向性的错误,不必找这个平生业成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感觉。这是如来誓愿的保证,是给我们的利益。


就好比我们念佛的人,阿弥陀佛随逐影护,阿弥陀佛住顶,那你天天往头顶上看啊?这都不是从感官上体会的。我们对佛法的信仰,不是建立在感官层面,而是信心。信心是另外一个层级,它更加深密,更加微妙,突破了第六意识。

现生不退


“现生不退”这四个字看起来也是很有力量。我们以凡夫的立场,自己敢讲“现生不退”这四个字吗?那不敢讲。诸大菩萨很多都不敢讲,得到不退转,这是大事。


本节分科如下:


(1)明分齐


通常多以为往生净土之后得不退转。然专修念佛之人,现世虽是凡夫,已得不退利益,故说“现生不退”。“不退”者,谓于佛道只进不退,不退失决定成佛之资格。


“通常多以为往生净土之后得不退转”,这是一般的共识,到了净土得不退转,这是没有任何怀疑的,大家都这样认为。但是以本宗所传承的“不退”,未必要等到净土,在秽土也可以得不退,很多大德都有作这样的解释。


“不退”是指什么不退呢?“谓于佛道只进不退,不退失决定成佛之资格”。在修行路上,我们总是进三步退五步,一般都是进进退退。今天好不容易发了一个勇猛心,然后又退下来了,或者起了烦恼,或因缘不具足,或者恶人障道,或者自己懒,或今天天气不好,刮风下雨了。“我本来想出去干……不干了”,或者说“这世界真是受人冤枉,不做了,好人得不到好报”,等等。退的太多了,想退什么都是理由,石头绊一下子,不去了,为什么?“这小石头把我绊住了”。哪怕只是小树枝挡一下,就退了。而进缘非常少。


而且,在这个世界确实容易退,你行善法,鼓励你的人很少,给你鼓掌的没有,随喜的很少,而说你是傻瓜的人多,障缘、退缘特别多。我们的心本来就不坚固,如果做了以后周围人都鼓掌,还能有点信心、勇气往前做;可是周围的人都不鼓掌,还指指点点,我们就会退下来了。


“佛道悬远”,佛道修行真是旷劫之远,一般的人怎么可能不退?一开始雄赳赳气昂昂很有力气,走不了三五里路腿就发软了,上山下海就不愿意了,就退了。何况佛道修行太遥远、太凶险了,路上的障难太多了,一定会退的。


我们必须仰仗一个强大的外力,才能在佛道修行当中只进不退。要想不退,只有一条,就像龙树菩萨讲的“水路乘船则乐”,我们乘上佛的大愿船了,就不会退了,不用我们劳心劳力,愿船往前不停地行进,我们就跟着愿船往前不退。


(2)引典据


现生不退,最早由龙树菩萨《易行品》所提倡,善导大师有“蒙光触者心不退”之句。

 

若征之三经,《大经》四十八愿中有“闻名得忍愿”,即第三十四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观经》第七观,韦提希拜见阿弥陀佛时,当下证得无生;《小经》则说“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经》“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讲的就是不退转,这是《大经》第三十四愿的正文。既然有这个愿文,一定有这样的利益,所以我们现在说“闻名得不退”,念佛不退就是以这条愿为证据。这是佛的愿力摄持,不是我们有这个力量。


《观经》第七观,举了一个实际的例子。韦提希夫人拜见阿弥陀佛时,当下证得无生,也是不退。


《小经》则说“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这个世界发愿往生,专修念佛,都不退转。


三部经里都有明确的愿文,说明今生不退。


(3)遮伏疑


若论凡夫自业因果,常没常流转,更遑论不退;今凭弥陀他力本愿,称名愿生行人,现生即入不退,是凡夫位不退。若生净土证不退,乃是圣位大菩萨。


这里就有疑问了,“若论凡夫自业因果,常没常流转,更遑论不退”,完全是“常没常流转”,你谈什么不退转呢?


什么叫“常没常流转”?就像一个人在水里,风浪很大,刚把头探出来,一下又被风浪打到水下了。头探出来的时刻很短,代表在人天善道当中很短;埋下去,就代表在三恶道当中,埋在里面淹得半死。这样不停流转,抬头的时间是很少的,沉下去的时间是很多的,一直在地狱里待着,三恶道当中长受大苦,还谈什么不退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  重庆春节哪里人气最旺?这些地方排名前5→
2 天前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  重庆春节哪里人气最旺?这些地方排名前5→
2 天前
澎湃新闻  ·  小情小爱的民谣音乐还能火多久?
7 年前
大叔爱吐槽  ·  20幅内涵插画,你看懂了多少?
7 年前